地層名稱:瀾滄群
地層名稱(英文): Lancang Gr
階代碼:Pt3
地區代碼:29
命名:
雲南省地質局區測隊1965年命名為瀾滄群(1∶100萬普洱幅地質圖)。命名剖面位於瀾滄縣城周圍及勐海、曼來、西定及打洛以北地區。
沿革:
1916年英人布朗(J.C. Brown)將昌寧一帶深變質岩稱為結晶岩系,淺變質岩稱為高良系。1942年宮景光、王超翔分別稱為五台紀變質雜岩系和震旦紀高良系。1945年曾繁祁將瀾滄縣一帶的變質岩分為太古代火成片麻岩、元古代水成片麻岩及片岩、震旦系板岩、千枚岩及石英砂岩。1958年雲南踏勘隊將本區淺變質岩列為昆陽群。雲南地質局滇西南地質隊劃為前震旦紀。1961年雲南省地質廳石油地質隊一分隊提出上述變質岩系屬下古生界。1965雲南區調隊命名為瀾滄群,時代為寒武紀。此後在70年出版的1∶20勐海幅地質圖中將該區瀾滄群進一步劃分為阿克、巴夜、南勒、南木嶺、勐井山、曼來、惠民、西定等8個組。1989—1991年編典者在滇西考查中,再次加以修正為西定、勐井山、曼來、斑炳寨、獨水井及大窩嶺等6個組,時代為新元古界。
特徵:
主要岩性為中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受到多期遞進變形、變質作用可達高綠片岩相,鑒於原屬該群中的惠民組,為逆沖於瀾滄群之上的構造岩片,故應從瀾滄群中剔除。瀾滄群主要岩性包括有灰綠及黃綠色絹雲片岩、絹雲石英片岩、白雲石英片岩、千枚岩等夾有炭質矽質岩、角閃片岩,石英角斑岩,總厚度>1500m。瀾滄群主要出露於鳳慶習謙街、雙江、上允、勐海曼來、 西定等地。以曼來—西定地區最為發育。該群時代長期存有爭論,在地質年代學方面雖有探討,但未獲理想結果。由於不整合於其下的大勐龍群有(1438±17.7)Ma(Sm-Nd法等時線)的年齡值,雷作祺、宋學良等曾於該群中獲有微古植物Lophominuscula sp., Margominuscula verrucosa, Leiominuscula nimuta, Leiopsophosphyra minor, Bavlinella faveolata, Microconcentrica aff. Induplicata等,這些化石雖未發表,但在1∶20萬勐海幅地質圖說明書中早以引用,可予參考。故編典者暫將其劃歸新元古界。
備考:
編撰者:王自強
作者1:宮景光
年份1:1942
作者2:王超翔
年份2:1942
系名:新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