瀽jiǎn:潑(水)或傾倒(液體)。 建:借用以代替“瀽”字,即倒水,潑水;瓴:盛水的瓶子,一說是瓦溝。“高屋建瓴”字面意思是說在高屋頂上倒翻瓶子裡的水。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擋的形勢。

基本信息


jiǎn

潑()或傾倒(液體)。
相關條目
中文 漢語 字典 漢字
“瀽”字寫法與注釋商榷

在關漢卿的《竇娥冤》(人教版高中語文實驗修訂本第四冊)一文中,筆者認為教材對“有瀽不了的漿水飯,瀽半碗兒與我吃”一句中前一個“瀽”字的寫法與解釋值得商榷。

教材對這兩個“瀽”字均解釋為“潑,倒”(漢語成語字典的解釋為:〈方〉潑(水);傾倒(液體))。筆者以為,第二處的“瀽”字解釋為方言“潑,倒”的意思是正確的,但第一處的“瀽”字也解釋為“潑,倒”則有點牽強附會,此處“瀽”字應寫作“口寋”,釋為“方言,吃的意思”,其理由如下:

首先,如果將此處的“瀽”字解釋為“潑,倒”,此句的意思是“有倒不了的漿水飯,倒半碗兒與我吃”,但是,“漿水飯”倒哪裡都行, 它不存在倒得了倒不了的事,只有吃得了吃不了的事。教材將它釋為“潑,倒”,實際上是受了後面一個“瀽”字意思的影響,以為前面這個“瀽”字也是“潑,倒”的意思。若將此處“瀽”字釋為“吃”,則全句意思“有吃不了的漿水飯,倒半碗兒與我吃”極為順暢。

其次,查遍古今漢語詞典,“瀽”字並沒有表示“吃”的含義。此處“瀽”字應系古人在傳抄過程中的筆誤(成語“魯魚亥豕”就是一個明證),應為“口寋”。古人在傳抄過程中完全可能因為“瀽”和“口寋”形似且出現在同一句中而將本作“吃”義的“口寋”字誤抄作作“潑,倒”義的“瀽”字,結果以訛傳訛 。《康熙字典》中對“口寋”字的注音和解釋是“九件切,吃也”,由此可見,教材中前一個“瀽”字實應寫作“口寋”字。

再者,筆者的家鄉話是客家方言。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是最接近中原古音韻的,它保留了大量中古音。在筆者的家鄉話中,至今還有念“jiǎn”音表示“吃”義的這個“口寋”字,雖然這個字的意思在客家方言中已多多少少含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如罵一個人“吃飽了沒事幹”一般都說“口寋飽了冇〈念máo,客家方言中‘沒’的意思〉事做”而不說“食〈客家方言中‘吃’的意思〉飽了冇事做”),但這是語言在流變過程中感情色彩起了變化的原因,它作為“吃”的含義保留至今卻是不爭的事實。另外,在筆者的家鄉話中,表“吃”義的“口寋”字和表“潑,倒”義的“瀽”字的讀音是不相同的,這兩個字在筆者家鄉話中的讀音與《康熙字典》中對這兩個字的注音卻是極其吻合。《康熙字典》對“瀽”字注音是“吉典切”,“吉”字在筆者家鄉話中念“gì”,“吉典切”即念“giǎn”,而表“吃”義的“口寋”字念“jiǎn”。

綜上所述,教材再版時應對這兩處的“瀽”字作不同的寫法和解釋。第一處應該把它寫成“口寋”,釋為“方言,吃的意思”;第二處仍寫成“瀽”,釋為“方言,潑,倒的意思”。

【說明】1、因字型檔中無“口寋”字,筆者只好將“口”字與“寋”字湊在一起;

2、《康熙字典》中對“口寋”字的解釋在它的通假字“jiǎn(‘塞’字去‘土’字加‘口’字”)下,另外《康熙字典》中還有很多“口寋”字的通假字,因字型檔中無這些字,故無法一一列舉,望諒。
參考資料:www.sou1sou.com
http://www.5dhz.com/luntanjingpin/2009-05-05/163.html

拼音是jian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