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
江西省
瀧岡阡表碑VI-830
簡介
瀧岡阡表碑亭正中豎立著《瀧岡阡表》碑石。碑石為山東青州青石,高212厘米,寬96厘米,厚24厘米,通體為墨綠色。據永豐縣博物館館長、歐陽修的第35世孫歐陽勇介紹,《瀧岡阡表》碑是歐公任青州太守時護送母親鄭氏靈柩歸葬故里鳳凰山瀧岡時所立的墓碑,至今有近千年。瀧岡阡表碑
碑石正面刻《瀧岡阡表》,背面刻《歐陽氏世系表》。“瀧岡阡表”4個大字橫刻碑額,每字見方16厘米,正文豎27行,共1116字,每字見方2厘米,該碑石上下漆黑,除了《歐陽氏世系表》下部有50餘字剝蝕不能辨認外,其餘字跡清晰。整個碑石保存完好,均為正楷、陰文、直書,字型端莊穩重,雄健有力,不事修飾,全面地反映了歐公的書法藝術風格,也飽含歐公的剛正情性與仁孝品格,只因歐公的文章名冠天下,其書法藝術為文名所蓋。碑文《瀧岡阡表》為歐陽修親自撰文手書,為其敘述家世、緬懷父母恩德之作,是一篇教育後學晚輩寬簡治政、嚴謹治學、仁愛處世的優秀典範作品,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同成為中國古代三大著名祭文之一,被稱為千古至文。瀧岡阡表碑尋訪記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於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以兵部尚書知青州,兼京東東路安撫使。在青州,他不僅以“寬簡而不擾”的施政方針惠及百姓,享譽史冊,而且以“瀧岡阡表”祭文及其石碑,在青州的人文史上留下了熠熠生輝的光華,更在中國孝文化史上也增添了具有傳奇色彩的濃重一筆!於是,我便懷著崇敬與景仰的心情,循著時空的幽深隧道,來尋讀和探訪“瀧岡阡表”祭文及其石碑的蹤跡了。那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翻開明嘉靖《青州府志》第6卷,看到“青山”條下有這樣的記載:“山產石,深青細潤。”再翻開清光緒《益都縣圖志》第9卷,在“青山”條下又繼續寫道:“青州出碑材,即此山也。歐陽文忠公瀧(誤為隴)岡阡表,即用此石。”並且還註明,《山東通志》也是這樣記載的。看來,這些記述是確鑿有據的,自然為歷代志史家們所認可與引用。所以,在1989年出版的新編《青州市志?歐陽修傳》中就寫上了這樣一段文字:“熙寧三年(1070年)四月……他寫下了悼念他父母的著名文章《瀧岡阡表》,用青州盛產的青石刻成一丈余的石碑,派人運載回江西老家,安置在父母墓前。”我們知道,歐陽修的故居屬北宋廬陵,即現今的江西省永豐縣。青州至永豐,迢迢幾千里,在當時的運輸條件下,他是怎樣把巨大的石碑運回去的呢?自然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不小的迷團。
對於這件事情,我始終不能忘懷。幾年後,我通過書信,終於與《永豐縣誌》副主編曾申庚先生取得了聯繫,他贈給我一部新出版的縣誌。志書中多處載有《瀧岡阡表》及其石碑的文字,在其《文化?文物勝跡》部分這樣記述著:“《瀧岡阡表》碑是歐陽文忠公為紀念其父歐陽觀、母鄭夫人,豎立於父母墓道前的碑刻,置於西陽宮碑亭內。碑為青州(今山東青州市)石,墨綠色,高2.10米,寬0.94米,厚0.23米。正面刻有《瀧岡阡表》碑文,背面刻有《歐陽氏世次表》,陰文正楷,直書,字型端莊穩重,雄健有力,為歐陽修撰書。”然而,永豐縣路途遙遠,《瀧岡阡表》的刻碑一時難能前去瞻拜,所以時時縈繞於心。不過,祭文是容易找到的,《瀧岡阡表》在《歐陽文忠公全集》第25卷,多數歐陽修散文選本也都選錄了,我便時時反覆地拜讀這篇祭文了。
讀著這篇情深動人的祭文,讀著相關的正史和有關的資料,此時,我眼前便清晰地浮現出了一幅這樣的畫面:幼小的歐陽修四歲就失去了父親,第二年,母親鄭氏攜帶著歐陽修,扶著丈夫的靈柩,風雨兼程,把歐陽修的父親埋葬在江西老家———沙溪瀧岡。以後,母親又備受艱辛,畫荻教子,漸漸地,歐陽修長大成人了,23歲考中進士,踏上了仕途。至皇祐四年(1052),歐陽修46歲,母親鄭氏去世,次年,他扶著母親的靈柩又回到永豐沙溪,將母親與父親合葬。於皇祐年間(1049~1053),歐陽修就寫成了《先君墓表》初稿。至熙寧三年(1070年),他在青州知州任上,對墓表初稿進行了精心的修改,寫成了《瀧岡阡表》。他又請人開鑿青石,製成墓碑,鐫刻了碑文,將墓碑運回老家……這時,歐陽修已經64歲了。令人驚嘆不已的是,這篇祭文從初稿到墓碑的刻製成功,前後經過了近20年的時間!
反覆讀著這篇在青州最後定稿並且刻碑的祭文,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這篇祭文通過對歐陽修父親事跡的記述,抒發了他對先人的哀悼深情和褒揚之意。這篇祭文把母親的口述與作者的記述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加親切真實、頗具感染力。這篇祭文質樸無華,不事藻飾,文筆醞情,感人至深。這篇祭文一反舊時碑文堆砌辭藻、沉悶板滯的通病,開碑文辭明意深、通曉暢達之風。因此,有人把這篇祭文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及袁枚的《祭妹文》同稱為中國古代三大著名祭文,是很有道理的。
多年來,《瀧岡阡表》這篇祭文已經讀過幾遍,然而一直沒有見到祭文的刻碑,我心中時時存著一個不小的遺憾。直到2003年10月,我才隻身乘上了南下的列車,經過南昌,轉乘汽車到永豐縣城,再轉車盤鏇不少山路,終於到了沙溪鎮。在這裡接待我的是歐陽水秀,她與她的哥哥共同管理著歐陽修故居。她一聽我是從青州來瞻拜《瀧岡阡表》碑的,特別熱情,即刻領著我去看那刻碑了。她邊走邊談,說自己是歐陽修的35世孫,她領著我走進歐陽修中學門口(歐陽修故居在中學院內),北側便是西陽宮。西陽宮是一座三殿並列的古建築群,前面有一座高大的圓型拱門,於宋紹熙二年(1191)初建,現存的這座古樸門坊為清康熙十年(1672)重修,門頂上方的“西陽宮”三個大字,赫然醒目,剛勁有力,相傳為康熙手書。進拱門,右側是瀧岡書院,左側是歐陽文忠公祠,祠堂內有畫像、供桌、香火等。祠堂東側為碑亭,碑亭三間,東西排列,遞進式雙廳結構,雕樑畫棟,飛檐流翠,富有民族特色,布局勻稱,紅柱生輝,古色古香,氣勢壯觀。碑亭創建於宋,後經過多次重新修建。碑亭中間豎立《瀧岡阡表》石碑,碑體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可辨。“瀧岡阡表”4個大字橫刻碑額,碑文每字16厘米見方,正文豎27行,共1116字。啊!終於見到了用青州青石鐫刻的《瀧岡阡表》巨碑了!我心情激動,連連驚呼,然後深深地三鞠躬!歐陽水秀也很興奮,她不斷地介紹著刻碑的情況。當我問及碑體上為何有些疤痕的時候,她繪聲繪色地講了一個東海龍王借觀刻碑的故事:
當初,刻碑運到鄱陽湖附近時,歐陽修正在船上閉目微睡,忽然夢見龍王要借碑看。這時,大船忽然抖動起來,歐陽修被驚醒了。他感到奇怪,正要在船上走動一下,只見烏雲翻滾,狂風大作,湖面掀起巨浪,船隻搖盪,眼見就要被掀翻了!歐陽修心想,這可能是龍王在為難自己了,為了船上人的安全,歐陽修正在猶豫,是否把《瀧岡阡表》碑借給龍王看看。正在此際,一陣巨浪飛來,將巨碑掀人水中。過了一會兒,天朗氣清,風平浪靜。歐陽修一路悶悶不樂,但是當他回到沙溪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瀧岡阡表》碑居然平躺在父母墓前。傳說龍王拜讀文章後,就令一隻巨龜將阡表碑背往沙溪。當時,烏龜累死了,化作一口龜塘,至今還在沙溪的荻樓旁邊呢。據說,龍王拜讀阡表時,大讚是天下妙文,喜得手舞足蹈,不小心,龍爪撕壞了碑文,所以石碑上留下了不少龍的爪痕。民間因為龍王爪子在碑石上,捶出拓片後有龍的爪痕,裱糊好的阡表便有了靈氣,能避水火,所以,舊時永豐人家都喜歡把拓印的阡表掛在堂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