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瀕死經驗或臨死經驗是一種在接近死亡時一些人所經歷的現象。這些現象包括 靈魂出體、看見 天堂或 地獄、看見親人、看見宗教人物或上帝、回顧一生的生活、極度的恐懼、完全的平靜、安全感、溫暖、徹底的破碎感、一道亮光的出現、甚至看見 超我和 逾時空的東西、以及其他超驗的現象。 一般認為這些現象都是在臨床死亡,或很接近死亡時發生,但是很多案例並沒有死亡風險。隨著近年來心臟復甦技術的發展,瀕死體驗的案例數日益增加。有部份學者認為,這些現象並不一定要在瀕死狀態下才出現。許多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認為,這類現象是一種幻覺,而 超心理學專家和部份科學研究者和哲學家則認為這些現象證明了死後生命續存的可能。項目歷史
公眾對於瀕死體驗的興趣最初源於1972年的著作《通廊》。1975年,雷蒙德·穆迪(Raymond Moody)博士在他的著作《生命不息》中,首創了“瀕死體驗”一詞。柏拉圖(Plato)在公元前360年前所著的《理想國》中講述了一則故事,一位名叫埃爾(Er)的士兵在戰役中陣亡後經歷了瀕死體驗。埃爾描述道,他的靈魂從身體游離出來,連同其他靈魂一起接受了審判,並見到了天堂。1981年國際瀕死體驗研究聯合會的成立。根據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在美國1980-1981年,有近15%的人均有瀕死經驗現象。而中國古代史料中有大量這方面的記載。1982年,民意測驗專家小喬治·蓋洛普(George Gallup, Jr.)和作家威廉·普羅克特(William Proctor)出版了“Adventures in Immortality”(《不朽旅程》)一書,這本有關瀕死體驗的書從兩項蓋洛普民意測驗出發,著重描繪了瀕死體驗以及對來世的信仰。這項民意調查一直是瀕死體驗研究領域中運用最為廣泛的統計來源。1987年,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一位名叫查維·亞艾那的24歲青年工人,不幸被一隻裝有機器的大箱子壓傷,成為一個昏迷不醒的“植物人”。1990年3月的一天,亞艾那突然清醒過來,雖然只有短短的10多分鐘,卻向人們敘述了他長眠不醒時的奇遇。
主要階段
心理學家肯尼斯·賴因格將人類的“瀕死體驗”分為學術界已經認可的四個階段:
1、感到極度的平靜、安詳和輕鬆(占瀕死者中的五分之三)。
2、覺得自己的意識甚至是身體形象脫離了自己的軀體,浮在半空中,並可以與己無關似的看醫生們在自己的軀體周圍忙碌著(占三分之一)。覺得自己進入了長長的黑洞,並自動地快速向前飛去,還感到身體被牽拉、擠壓(占四分之一)。
3、黑洞盡頭出現一束光線,當接近這束光線時,覺得它給予自己一種純潔的愛。親戚們(他們中有的已去世)出現在洞口來迎接自己,他們全都形象高大,絢麗多彩,光環縈繞。這時,自己一生中的重大經歷,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飛逝而過,就像看電影一樣。多數是令人愉快的事件(占七分之一)。
4、同那束光線融為一體,剎那間覺得自己已同宇宙合二為一。
此外還有醒悟感、與世隔絕感、時間停止感、太陽熄滅感、被外力控制感等。
原因分析
瀕死經驗(NDE)的現象可能包括有生理、心理、及超自然因素。超心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宗教界均對瀕死經驗有不同的觀點看法和解釋。雖然瀕死經驗在全球很多地方也有發生,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瀕死經驗和對瀕死體驗的解釋大致相同。也有研究顯示除了瀕死經驗出現的宗教人物隨文化背景而變,其他的內容並不變化。
從生理學角度,瀕死經驗的各種現象被看作是大腦的正常運作被擾亂後出現的生理反應。例如靈魂出竅,可能是因為大腦處理視聽等多種感覺的正常程式被打亂和分解而出現的錯覺;瀕死時在一個隧道盡頭見到白光的感覺,可能是由於大腦缺氧而影響了視覺系統的工作,從而出現錯覺。
觀點A
有科學家指出:人在死亡降臨的一瞬間,短時間內的主觀體驗一般來說是類似的——尤其是相信有天堂存在的人在西方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產生“瀕死體驗”,這是目前(截至2012年)較令人信服的觀點。
觀點B
生物學家羅蘭·西格則從生物化學角度來解釋。他認為,每個人在死亡時,大腦會分泌出過量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有些能引起奇特的幻覺。
觀點C
有學者認為生和死既然都是避免不了的自然規律,那極端時候死也會成為一種本能反映。當人體判斷自己難以生還時,就啟動自身的安樂死本能,不再釋放讓人振作的感覺(比如疼痛感)。而釋放一種類似於海洛因的化學物質讓人快樂逝去。幻覺的內容與人的經歷信仰有關。這個現象不表示有地獄天堂等第2世界的存在。因為這些人的幻覺沒有未知的信息存在。就好比人做夢“北人不夢象,南人不夢駝”。他的信息不超出他現實接觸的內容。比如一個瀕死體驗的人講述他見到了一個兇殺案的受害者,受害者說他不知道兇手是誰。但最後破案後,作案者是熟人。就是說他並沒有見到天堂或地獄裡的受害者,僅僅自己的幻覺。
觀點D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認為,所謂“瀕死經驗”的說法很可能真的存在。他們發現,從生理學上來說,通常人就算是心臟停止跳動,腦部還是會持續活動。
主要特徵
大多數的瀕死體驗都有某些共同的特徵,但並非所有瀕死體驗都具有每一項特徵,某些瀕死體驗甚至不遵循任何模式。以下是“典型”瀕死體驗所共有的特徵:
1、安詳的感受——這種感覺可能包括平靜、悅納死亡、情緒及身體的舒適。強烈、極度明亮的光芒——有時這種強烈(但不讓人感到痛苦)的光芒溢滿了整個房間。在另一些案例中,經歷瀕死體驗的人目睹了他們認為代表著天堂或上帝的光芒。
2、靈魂出竅(OBE)的體驗——親歷瀕死體驗的人感到自己從身體抽離出來。他能夠俯瞰到自己的身體,並常常能夠描述醫生忙碌的場面。在某些案例中,他們的靈魂衝出房間,飛向天空,有時甚至是飛向宇宙。
3、進入另一個空間或維度——他可能感到這個空間像天堂,在極個別的案例中,卻像地獄,這取決於他們的宗教信仰和體驗的特性。
4、神靈——在靈魂出竅的過程中,經歷瀕死體驗的人邂逅了“靈光”,或代表著神靈的其他征示。他可能認為這是他已故的愛人、天使、聖人或上帝。
5、隧道——許多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都感覺到自己在一個盡頭泛著白光的隧道里。他們穿過隧道時會遇到神靈。
6、與神靈交流——在瀕死體驗的尾聲,許多人報告了各種與神靈所進行的交流。這種交流常常被描述為一個“宏亮的男聲”告訴他們大限未到,並讓他們回到自己的身體。一些人稱,自己被要求做出抉擇,是走向光芒,還是回到自己現世的肉體中去。其他一些人則感到,有一個也許來自上帝的無聲命令迫使自己回到了肉身。
7、人生回顧——這一特徵又被稱為“全景式的人生回顧”。經歷者以一種倒敘的方式觀看了自己的整個人生。這部分可能非常具體,也可能極為簡短。經歷者還可能感受到來自周遭神靈的某種審判。
8、失重感:有人反映他們感到被突然拉入一個黑暗的空間。你會開始有所知覺,那就像一個沒有空氣的圓柱體,感覺上是一個過渡地帶,一邊是現世,一邊是異域。
9、身體陌生感:對身體感覺到很陌生,有一種不是自己身體的感覺.
10、身體異常感:比如視覺、聽覺比之前更加靈敏。一個男子說,他從未看得如此清楚過,視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增強。
11、世界毀滅感:有一種所有的一切,都要消失與毀滅的感覺.
12、同宇宙融為一體感:有人反映他們感覺與世界,與宇宙都合二為一,融為一體,感覺和安詳、令人愉悅的感受。首先會感到疼痛,但是這種疼痛感一閃而過,隨後會發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維度中。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將他包圍。
13、時間停止感:脫體狀態下,對時間的感受消失了,或者說時間停止了,周圍的一切都停止了。有人回憶說,那段時間裡,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體。
人們有時將瀕死體驗和靈魂出竅混為一談,但二者之間有著關鍵性的差別。靈魂出竅可能發生在瀕死體驗中,但一些人經歷靈魂出竅時的環境卻與死亡或垂死毫無關係。他們可能仍然保持著神志或心神平靜。靈魂出竅可以自然而然地發生,也可由毒品或冥想誘發。
醫學解釋
在瀕於死亡邊緣時,一些人表示曾有過靈魂出竅的經歷,其他人則表示好像走在一個充滿光或者安寧感的地道內。所有這些感受並不是與死後經歷的一次親密接觸。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所說的瀕死體驗可能不過由垂死大腦內發生的“電暴”所致。
這項針對重病患者大腦進行的研究揭示了大腦死亡前出現的短暫電活動爆發。研究員、重病特護醫生拉克赫米爾·查瓦拉表示:“我們認為瀕死體驗可能由大腦耗盡氧時出現的猛烈電活動所致。”隨著血液流動減緩以及氧量降低,大腦細胞發射出最後一個電脈衝。他說:“這種活動開始於大腦內的一個區域,而後快速向外擴散,這可能讓人獲得生動逼真的精神感受。”
查瓦拉就職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醫學中心。研究過程中,他對7名重病患者的大腦活動進行了監視,以確定止痛藥是否發揮作用。在死亡前,每一位患者的腦活動都在死亡前一小時左右逐漸減弱,並被持續時間30秒至3分鐘的短暫“電暴”打斷。
這位研究員表示,參與者的腦活動水平與完全清醒的人類似——即使血壓降至無法測量到的程度也是如此——能夠產生生動逼真的畫面和感覺。他在刊登於《姑息醫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中指出:“根據我們的推測,如果這些患者能夠甦醒過來,他們可能回想起這種電活動觸發的畫面和記憶。這是一種潛在的解釋,解釋很多患者甦醒過來後自稱在瀕死時有過靈魂出竅經歷。”
4月公布的研究發現顯示,瀕死體驗與血液中的高二氧化碳水平有關,這種高水平打破了大腦內的化學平衡,讓人好像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景象。此前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近五分之一被搶救過來的心臟病發作患者自稱有過瀕死體驗。這些經歷包括靈魂出竅、感到快感、看到地道、光、去世的親人或者以往的經歷。
當前,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人員正試圖為瀕死體驗找到一個醫學解釋。他們要求1500名心臟病發作患者回憶心臟停止跳動後的任何記憶。在一項測試中,研究人員將圖片放在25家英國和美國醫院搶救室的高架子上,並且只能從上面才可以看得到。如果患者能夠回想起這些圖片,就說明靈魂出竅確實存在。首席研究員薩姆·帕爾尼納博士表示:“我們將死亡視為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實際上經常與現代醫學相違背。”
死亡過程開始於心搏停止,但我們也可以干預這一過程,讓患者甦醒過來,有時候甚至能夠在“死後”3到4小時身體已經冰涼時死而復生。帕爾尼納說:“有過瀕死體驗的人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但很多人無法回想起這些經歷。”他指出,查瓦拉博士並沒有提供證據,證明他記錄的“電暴”與瀕死體驗有關。“因為所有患者都已死亡,我們永遠不知道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體驗報告
一些瀕死體驗與“典型”的瀕死體驗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約有1%(據蓋洛普(Gallup)1982年所做的調查)到25%(據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的經歷者並未體驗到平和的感覺,也沒有光臨天堂或會見友好的神靈。相反,它們感到恐懼,並被魔鬼或不懷好意的鬼魅所糾纏。他們所去過的地方,與聖經中有關地獄的描述相符——火海、掙扎著的鬼魂,以及渾身感到難以忍受的炎熱。
五個階段
心理學家肯尼斯·賴因格將人類的“瀕死體驗”分為學術界已經認可的五個階段:
一、感到極度的平靜、安詳和輕鬆(占瀕死者中的五分之三)。
二、覺得自己的意識甚至是身體形象脫離了自己的軀體,浮在半空中,並可以與己無關似的看醫生們在自己的軀體周圍忙碌著(占三分之一)。
三、覺得自己進入了長長的黑洞,並自動地快速向前飛去,還感到身體被牽拉、擠壓(占四分之一)。
四、黑洞盡頭出現一束光線,當接近這束光線時,覺得它給予自己一種純潔的愛。親戚們(他們中有的已去世)出現在洞口來迎接自己,他們全都形象高大,絢麗多彩,光環縈繞。這時,自己一生中的重大經歷,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飛逝而過,就像看電影一樣。多數是令人愉快的事件(占七分之一)。
五、同那束光線融為一體,剎那間覺得自己已同宇宙合二為一。
此外還有醒悟感、與世隔絕感、時間停止感、太陽熄滅感、被外力控制感等。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確信“瀕死體驗”的探索結果,尤其是那些關於“死亡測驗”、“地獄考察”和“死而復活”的說法,更是遭到了一些科學家的反對與批評。
最新研究
由腦內電活動爆發所致
2010年10月,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所說的瀕死體驗可能不過由垂死大腦內發生的“電暴”所致。這項針對重病患者大腦進行的研究揭示了大腦死亡前出現的短暫電活動爆發。4月公布的研究發現顯示,瀕死體驗與血液中的高二氧化碳水平有關,這種高水平打破了大腦內的化學平衡,讓人好像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景象。此前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近五分之一被搶救過來的心臟病發作患者自稱有過瀕死體驗。這些經歷包括靈魂出竅、感到快感、看到地道、光、去世的親人或者以往的經歷。
源於大腦量子信息進入宇宙
2012年10月,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資深科學家最新理論解釋了瀕臨死亡體驗之謎,認為大腦量子物質形成靈魂,死亡之後這些量子信息進入宇宙空間,當他們起死回生之時這些量子信息再次返回人體。美國亞歷桑那大學意識研究中心主管、心理學和麻醉學系名譽退休教授斯圖爾特-哈梅羅夫博士提出這一準宗教理論,他認為意識是人體大腦量子計算機中的一個程式,即使死亡之後也能存在於宇宙,從而解釋了那些瀕死體驗者的神秘死而復生意識。基於一項意識量子理論,他和英國物理學家羅傑-潘洛斯提出,人類靈魂本質上存在於大腦細胞中的微管。一些瀕死體驗意識是微管量子引力效應的結果,它被稱為“協調目標還原理論(Orch-OR)”。因此,人類靈魂並不僅僅是大腦神經細胞互動的結果,事實上它們來源於宇宙空間。
哈梅羅夫的理論非常類似於佛教和印度教關於靈魂的解釋,這些宗教理論認為靈魂意識是宇宙的主要形成部分,與西方哲學唯心主義“我思故我在”的觀點相近。他提出在瀕死體驗中,微管失去了它們的量子狀態,但是微管中的量子信息並沒有被破壞,僅是離開身體進入到宇宙空間,當甦醒過來時這些量子信息再次返回到人體。
哈梅羅夫在科學記錄片《穿越蟲洞》中指出,比如說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此時微管將失去它們的量子狀態。微管中的量子信息並不會破壞,它是不會被破壞的,只是分散在宇宙空間中。如果患者起死回生,他的量子信息將返回至微管,從而使他擁有瀕死體驗意識,認為曾經歷了死亡之旅。他強調稱,如果患者並未起死回生,死亡之後量子信息將存在於身體之外,被視為“靈魂”。
理論分析
瀕臨死亡,是人的腦部 神經細胞接近於死亡臨界點,此時,心臟也處於暫時的停頓期。但在對此種情況下的人體實施搶救過程後可使其腦神經系統很快恢復於正常的生命徵兆,我們把這種狀態稱之為人的瀕臨死亡現象。凡是瀕臨死亡的人或者是一種暫時的失去了大腦正常功能的人只是一種假死狀態,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體死亡。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腦神經細胞並沒有完全的失去記憶,大腦的部分神經元細胞也仍然具備常態下對記憶信息的 思維聯想作用。雖然我們通過一般的儀器測定了瀕臨死亡人的生命徵兆已經接近尾聲,但其腦部的神經細胞不會很快的失去全部功能,它還會形成一種在特殊條件下的反射和潛意識思維的運作,同時大腦也就出現了對光子信息世界的留戀映射(夢幻)。瀕臨死亡的人一旦甦醒過來,它就會回憶起她(他)在瀕臨死亡期時大腦部分的活動意識狀態。人類的軀體是由 碳水化合物組成的,在人死亡後,人的自我潛意識就會消失,靈魂也是不存在的,靈魂離體實驗更是不 科學的。另外,依據科學理論分析,人在瀕死狀態時,其腦部的磁暴脈衝也會形成類似於天文望遠鏡的射電成像系統。它可將在瀕死期所在地的周圍所有物體進行射電掃描成像並將這一信息回饋到腦部的記憶細胞中。當人脫離 瀕死狀態時,他可回憶起在瀕死過程中由腦部射電系統構建的圖像和聲音信息。同時,人在瀕死狀態時,腦部的部分神經還是比較活躍的,它可實施部分潛意識狀態下的思維,用來發出磁波信息指令來影響他人的腦神經系統進行潛意識下的控制。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在瀕死期時人體會出現靈魂離體的迷信說法。但是這只是一種猜測,到現今為止,未獲得正確因素。
感受研究
研究成果
2013年3月,比利時列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在瀕死時觸發的生理機制會讓人的感觸更加敏銳,不僅是對個人經歷中過去事件的想像,對真實事件的情況也同樣如此。有關這項研究的報告已經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
研究過程
一個由史蒂芬·羅萊斯(Steven Laureys)教授領銜的昏迷科學研究所小組和一個由賽格·布萊達特(SergeBrédart)以及哈德維格·德宏(Hedwige Dehon)教授領銜的列日大學認知心理學研究所小組開展合作,共同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們提出一項假設,那就是:假如瀕死者體驗到的純粹是想像的產物,那么其現象特徵(即知覺、自我指涉、情緒等細節)應該與想像記憶的現象特徵接近;反之,如果瀕死體驗本質上是真實事件記憶的產物,那么它們的現象特徵則應與真實事件記憶的現象特徵更加接近。
研究人員比對了三組患者的情況,這三個小組的全部患者都曾經經歷過不同情形的昏迷狀態,另外他們還專門安排了一組健康人志願者組成的比照組。研究組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比對患者對瀕死體驗的感受,以及他們對真實事件以及想像記憶方面的差異特徵。研究的結果是令人驚奇的:測試的結果顯示人在經歷瀕死時的體驗不但與人腦的想像特點完全不同,而與人腦對真實事件的記憶特點非常相似。甚至,研究中還發現人在瀕死時所能感受到對真實事件細節的體驗甚至要比正常情況下更加豐富。
當人體處於瀕死狀態時,人的大腦將陷入混亂。生理和藥理學機制都將完全被擾亂甚至完全崩潰。在此之前有一些研究工作已經給出了一部分瀕死體驗的解釋,如脫離身體的感覺可能是大腦顳頂葉功能喪失的表現。而在此次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指出這一機制也可以導致病人“創造出”一種知覺,也因此其信號給患者的感覺就像是來自身體之外,來自超現實之中。這是大腦的錯誤知覺,就像人產生的幻覺。從情緒和個人角度而言,這些現象顯得尤為重要,記憶對於這些事件的感觸將變得尤其敏銳,精確而持久。
在此之前已經有大量針對瀕死體驗的生理,及大腦機制方面的研究,然而這些研究並無法完整地解釋整個瀕死體驗。而此次在《PLOS ONE》雜誌上發表的這項研究則希望能為瀕死研究領域開闢出一個嶄新的領域,將情緒和心理學的因素納入考慮,這和此前注重生理學機制的研究並不衝突。
早年報告
報告發現
發現這本報告的是人類學家菲利普·查理爾博士,他在一個古董店裡花大約1美元的價格淘到了這本書,書中描述的瀕死感覺為意識的迷失,然後看到明亮的光,由此認為這是天堂的入口。
報告描述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了1740年的瀕死體驗報告,描述了病人在瀕臨死亡時的一些生動感受,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於流向大腦的血液減少所引發的幻覺,這本書由當時的法國軍醫皮埃爾-讓·杜蒙肖所創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瀕死體驗研究,現代醫學認為瀕死體驗所感知到的幻境由缺氧引起。
查理爾看法
查理爾博士在調查中提出瀕死體驗已被科學家描述成一個伴隨著超自然和神秘元素的心理活動,在接近死亡
時體驗者會有一種穿過隧道的感覺,沿著明亮光照的方向前進,甚至可以看到天空的景象,回顧過去所經歷的事件。這些元素在皮埃爾-讓·杜蒙肖的報告中得到了體現,但這位軍醫英年早逝,出生於1733年,死於1766年,年僅33歲。
在皮埃爾的報告中提到了一次瀕死體驗,這位是來自巴黎的藥劑師,報告中寫道:在昏迷一段時間後所有的外部感覺開始消失,看到了非常純白的光芒,於是這裡就被認為是進入了天堂。研究人員認為在不同年齡和性別上都會出現類似的現象,比如溺水、體溫過低、失血等,血液流出大腦後可造成大腦缺血,一些回流創造了令人生動而強烈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