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文廟

瀏陽文廟

瀏陽文廟屬儒教廟宇,位於湖南省瀏陽市城區圭齋路,是仿曲阜孔廟的宮殿式古建築群。它是我國保存完整的孔廟之一。該建築群屬仿曲阜孔廟的宮殿式古建築群,清式建築、典型江南建築風格。

基本信息

簡介

瀏陽文廟瀏陽文廟

瀏陽文廟始建於宋,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遷建於今址。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續修,遷崇聖祠於右,改建了大成殿,增建了奎文閣。自此,瀏陽文廟更加富麗堂皇,宏偉壯觀。廟宇面街背山,瀏陽文廟南北朝向,南北長149米,東西寬43米,共有13個建築單元,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它是我國保存完整的孔廟之一。 該建築群屬仿曲阜孔廟的宮殿式古建築群,清式建築、典型江南建築風格。

歷史

(圖)瀏陽文廟大成殿瀏陽文廟大成殿

瀏陽文廟始建於宋,1843(清道光二十三年)改建成現格局。中軸線上依次為泮池石橋欞星門石階大成門御道祁陽石雕“臥龍抱珠”月台大成殿御碑亭。兩側為轅門、迴廊、鐘鼓亭和偏殿。大成殿居高臨下,重檐歇山頂,琉璃筒瓦鋪面,青花瓷磚作脊,中置葫蘆寶頂。大殿由32根花崗岩石柱支撐,分3層排列。正面以雕花鏤空的中堂門作屏,周圍置石欄圍廊。殿後御碑亭昔有康熙乾隆所題“斯文在茲”、“萬世師表”等匾額。殿前月台高1.67米,花崗岩鋪地,周護石欄。月台之東南、西南兩隅聳立著四角重檐攢尖頂舞亭、樂亭,為舊時春、秋祭孔舞樂場所。縱觀文廟,金碧輝煌,東西對稱,迴廊貫通,朱牆環抱,具有典型的清代江南建築風格。

1962年中共瀏陽縣委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大成殿召開,成立了首屆瀏陽縣委員會,選舉潘心源為首任書記。文廟曾闢為“瀏陽縣第一初級中學”,黨中央領導胡耀邦楊勇李志民等先後就讀該校,建國後為瀏陽一中校址。

景觀

(圖)瀏陽文廟泮池瀏陽文廟泮池

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建在一個1.67米高的麻石鋪墊的露台上,屬木結構,重檐歇山項,蓋黃琉璃瓦,屋角飛翹,屋脊為青花空心方瓷磚,中豎五色葫蘆寶頂。殿內設八卦澡井,朱漆雕花格扇門。整個大成殿由32根大石柱支撐。殿前露台上東西各置舞亭一個,舞亭為木結構,重檐四角攢尖頂,蓋綠瓷瓦,下托黃琉璃瓦當。整個舞亭由內外各四根石柱支撐,內頂為蓮盤人物澡井。舞亭是祀孔時舞生演舞的地方。露台下為踏步台階,中間有祁陽石雕盤龍。大成殿露台下為寬6.21米,長42米的甬道,直通大成門。甬道兩旁為庭院,古松翠柏,映襯得鬱鬱蔥蔥。庭院左右側即為東西兩廡,舊為放孔門七十二賢牌位之室,兩廡下首左右分置鍾、鼓兩亭。大成門高9米,寬12.6米,單檐硬山屋頂,蓋有黃琉璃瓦,下台階即欞星門、泮池狀元橋自南向北橫跨在泮池之上。文廟周圍宮牆高5.7米,長9米。大成殿後為御碑亭,樑上懸有康熙乾隆等的題匾“斯文在約”、“萬世師表”多塊,現已無存。

文廟為祭孔場所,原大成殿中立有孔子像,兩側為歷代賢士牌位。清代曾制祭孔古樂器於廟內,習以八佾之舞。乾隆(1736—1795)末年,瀏陽有個叫邱谷士的文人,偶得樵夫從深山掘出的古鐘,他對照漢書,考定是成周大編鐘。後來他專程去山東曲阜孔陵作實地考察研究,發現匏音古樂器已失傳。於是,他回來便按照漢書圖錄規定,仿製出全套古樂器。不久,他被聘為瀏陽縣學的舞樂教官。瀏陽文廟祀孔的春秋二祭曲禮,便都按照古樂舊規舉行。鹹豐(1851—1861)末年,曾國藩在安徽聞訊,立即邀請邱谷士前去演奏古樂,聽後,曾國藩讚嘆不已,贈匾一塊,上書“雅淡和平,精探正樂。”從此,瀏陽古樂名聲大噪,就連山東曲阜的孔府,也派人到瀏陽觀摩古樂,仿製全套古樂器。每逢一年兩度的祭孔典禮,都引來全國各地的不少名土前來參加,甚至袁世凱也派員參加。祭孔由縣官主祭,樂生奏古樂,樂曲優雅古樸,舞生聞聲起舞,場面十分壯觀。

影響

(圖)瀏陽文廟的孔子像瀏陽文廟的孔子像

瀏陽文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建築精巧、布局完美、保存完整,在江南享有盛名,加上後山和奎文閣(歷史上這都是文廟的附屬部分),其規模更是國內少見。

瀏陽文廟的祭孔古樂曾獨步海內,聞名天下。瀏陽古樂是清代道光年間瀏陽樂律學家邱之稑大膽衝破幾千年來“非天子不議禮、不作樂”的禁忌、修正康熙皇帝所作《律呂正義》的樂律缺陷,在發掘整理古代“韶樂”的基礎上創製而成,是古代“韶樂”的完美再現,被我國著名音樂家楊蔭瀏教授稱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它樂律動聽、舞姿優美、氣勢非凡,是中國幾千年儒家文化的體現,文化底蘊深厚,連曲阜文廟也曾前來學習。曾國藩曾贈予瀏陽文廟“雅淡和平”、“精深正樂”兩塊匾額,歷史上有“國樂古禮在瀏陽”之盛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