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瀏陽一中創辦於1929年,始稱瀏陽公學,其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維新先烈譚嗣同於1895年創辦的新算學社。1963年學校被評為湖南省首批重點中學,1996年通過湖南省重點中學重新評估驗收,2004年被授予“湖南省示範性高級中學”稱號。近年來,學校被評為“全國心理教育實驗學校”、“省現代信息技術實驗學校”、“省園林式學校”、“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省依法治校先進單位”、“長沙市文明標兵單位”等。
瀏陽一中坐落在風景秀美的瀏陽河畔,是一所久負盛名的三湘名校。1929年創校,1963年被列為湖南省重點中學,1996年通過省教委重新評估驗收,榮掛“湖南省重點中學”匾牌。其中特級教師2人,中學高級教師35人。
學校現有教學班51個,學生2762人,教職工221人,其中高級教師67人,校園占地面積260畝,建築面積12.8萬平方米。2002年,學校發揮名校優勢,組建了瀏陽一中教育集團,形成了“一個集團,兩種體制,三處校址,四所學校”的運行模式。2003年開始,學校大規模擴建,投資逾億元,擴征土地125畝,新建校舍58000平方米,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辦學品位得到了全面提升。
優雅環境
校園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校園內古樟掩映,綠樹成蔭;植物園曲徑通幽、鳥語花香;小橋流水和亭台軒榭相得益彰,古典建築與現代樓宇交相輝映。江南第一文廟——瀏陽文廟,昭示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譚嗣同新算學館,開創了湖南新學之先河。譚嗣同倡導“自強不息,敢為人先,西體中用,兼容並包”的革新思想,構成了校園文化的精髓。學校聚山水之秀,鍾人文之氣,地處鬧市而無喧囂,校居繁華而享幽靜,是理想的治學育人、求學成才之地。
辦學條件
辦學理念先進,教學設施一流。通過長期的辦學實踐,學校形成了“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現代文明人”的辦學目標,建立了“以德育人、全員參與、自主管理、三位(學校、社會、家庭)一體”的德育工作機制和“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主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學校教學樓、科學館、圖書館、體藝館、生活服務大樓、學生公寓等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智慧型廣播系統、電子監控系統、閉路電視系統、校園網路系統、衛星電視遠程教學系統等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全國領先。
學校輝煌
學校有一支善政善教的隊伍。近5年來,學校立足面向新世紀培養“四有”新人的總目標,深化教育改革,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實施創造教育,培養“全面+特長”的優秀人才,現正在進行國家級《學生自我管理、自主發展、自我完善研究》和省級、《挖掘心理潛能,培養創造人格》等課題實驗,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學校被列為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學校家庭德育協調發展與學生潛能開發實驗學校”,1998年11月,湖南省中學生心理潛能開發教育研討會在該校召開;教師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在省級以上獲獎或發表有240余篇。學校在抓好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注重培優輔差工作,通過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999年奧賽成績尤為突出,理、化總成績分別獲湖南省第三、四名;學生參加長沙市級以上的各類競賽共有260多人獲獎。學校特別注重對後進生的指導,對後進生實施導師負責制。這樣,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歷年高考成績名列湖南省重點中學前茅。
由於科學的管理和全體師生的努力,學校工作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和省內外兄弟學校的好評。黨總支連續10年被瀏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1997年被省建委授牌“園林式單位”,1998年被評為“長沙市文明單位”和“省綜治工作先進單位”,1999年獲“省文明衛生單位”稱號,每年接待前來參觀交流的省內外兄弟學校數十批次。
學校秉承譚嗣同興新學之精髓,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之理念,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優美的校園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為莘莘學子創造了一個理想的成才環境。七十六年來,學校共培養了3萬多名畢業生,湧現出了中共中央前總書記胡耀邦、開國上將楊勇、現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周其鳳、國家著作權局副局長沈仁乾等一大批精英俊彥。
師資力量雄厚,辦學業績輝煌。學校集中了全市最優秀的教師群體,現有268名專任教師中,有外籍教師3人、中學高級教師94人、省特級教師3人、長沙市級以上骨幹教師30人、省奧林匹克學科競賽金牌教練3人,教師每年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教育教學論文100多篇。學校辦學七十六年來,先後為國家培養了優秀畢業生三萬餘人,為各名牌大學輸送了大量的優秀生源。中共中央前總書記胡耀邦、開國上將楊勇、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周其鳳等一大批國家棟樑之才都曾就讀於此。近年來,學生畢業會考、思想品德評價合格率均為100%,高考本科上線率和錄取率在全省同類學校中處於領先地位。2006年高考有335人被一批(含提前批)重點本科錄取,有244人被二批本科錄取,其中邵靖宇、陳炬、劉矜、王祖元、田業、戴仲葭六位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鄧罡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胡可人、陳真、張孟良、唐昆、劉小波五位同學被中央美術學院錄取,羅贊、姜海明兩位同學被中國美術學院錄取。學科奧賽獲省一等獎人數每年保持在10人以上,成為學校一塊亮麗的品牌。
學校建立了“以德育人、全員參與、自主管理、三位(學校、社會、家庭)一體”的德育工作體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形成了“以人為本、激勵創新、人盡其才、充滿活力”的人事管理機制,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不斷進取、施展才華的發展平台。質量立校,科研強校已成為全體教職工的共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在全省名列前茅。2004年參加全國高考有3名同學進入全省文理科前十名,羅燦華同學以692分名列長沙市理科狀元,有6人考入清華、北大,有40多人考入北京一流大學,參加全國學科奧賽有15人次獲得省一等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迎著新世紀的曙光,在校長歐遠榮的帶領下,一中人正以嶄新的姿態,高昂的鬥志,腳踏實地、拼搏進取,為躋身全國千所示範性高中而努力奮鬥。
歷任校長
姓 名 職 務 任 期
吳紀猷 校 長 1929年2月—1930年8月
彭家友 校 長 1931年2月—1932年7月
鄒德彝 校 長 1932年8月—1938年7月 1945年8月—1946年1月
李鴻樾校 長 1942年8月—1944年7月
魯子源 主 事 1945年2月—1945年7月
李道援 校 長 1946年2月—1949年1月
李左黃 校 長 1949年2月—1949年8月
張啟魁 校 長 1949年2月—1953年2月
朱家錫 副校長 1953年3月—1954年10月
胡國運 校 長 1954年11月—1966年6月 1978年8月—1983年11月
饒貽訓革委會主任 1969年12月—1978年7月
張賢遵 校 長 1983年11月—1984年4月
喻遠達 校 長 1984年5月—1988年3月
李劍雲 校 長 1988年4月—2001年11月
歐遠榮 校 長 2001年12月—2005年7月
袁章軍 校 長 2005年7月—至今
學校算書館
新算學館屬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學校校園中心位置。據《中國科學技術團體》一書介紹,“中國近代之科學技術團體,當首推湖南瀏陽算學社”。
新算學館原名“奎文閣”,為文廟附屬建築物,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進一步淪為外國列強的殖民地。時值一批救亡圖存的志士仁人憤而發起維新變法活動。1897年,譚嗣同、唐才常、歐陽中鵠等人借奎文閣興辦起湖南近代第一所兼學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學校——“新算學館”,設立算藝學堂,以推動維新變法運動。《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載明:“本館之設,原以培植人才,期臻遠大,並非為諸生謀食計。算學為格致初基,即培養“詣極精微,終身亦不能盡。”規定瀏陽算學館的教育宗旨,即培養“詣極精微”的數學專門人才。1898年9月,戊戌變法失敗,學堂被迫關閉。新算學館雖開辦一年,卻起了“為一邑風氣”的作用。該學堂坐西向東,磚木結構,二進五間,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封火山牆,三合土地面。房舍前坪開闊,有香梓大樹數十株,枝葉茂密,四周植有多種樹木,環境幽靜宜人。
二OO四年上半年,學校投資四十多萬元,由湖南大學古建築研究室進行設計,對新算學館進行全面維修,現已改造了譚嗣同紀念館和學校校史陳列館。
譚嗣同與算學館
譚嗣同短暫一生的思想變化,以中日甲午戰爭為分界,可分為兩期。前期的譚嗣同作為高幹子弟,無衣食憂,十年漫遊大江南北,結交豪傑奇士,鑽研傳統文化。甲午戰爭的慘敗,使譚嗣同大受震動,思想也急劇轉為激進,成為維新變法派的重要一員,而且譚嗣同開始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籌辦學校、團社、報紙,譚嗣同倡立、發起、組建的各種學校、團社有算學館、強學會湖南分會、金陵測量會、戒纏足會、農學會、湖南不纏足會、延年會、群萌學會等,對維新思想的普及與發展有著極大的貢獻。算學館興辦是甲午戰後譚嗣同最早從事的教育活動,筆者作為譚嗣同先生堅定不移的崇拜者,作本文旨在蒐集整理譚嗣同此間活動資料及教育思想。
(一)譚嗣同與數學
在近代中國思想家中,譚嗣同是非常重視數學思想的一人。譚嗣同認為,近代科學的興起,與數學思想的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繫:“格致、製造、測地、行海諸學,固無一不自測量而得,故無諸學無以致富強,無算學則諸學又蘼所附麗,層台寸基,洪波纖受,勢使然也。”不僅科學如此,譚嗣同進一步認為,論事辦事也不能缺乏數學思想:“算學即不深,而不可不習幾何學,蓋論事辦事之條段在是矣。”
譚嗣同自己說:“嗣同少即引為深病,睹西書,獨酷嗜若性成,求通算術亦未嘗去諸懷。”由此可見譚嗣同對數學確實下過不少苦功,他曾鑽研過不少數學書籍,象《算法十書》,《梅氏歷算叢書》、《幾何原本》、《數理精蘊》、《中西算學大成》,1896年,傅蘭雅與華蘅芳出版了新譯的機率論著作《決疑數學》,譚嗣同即托友人到上海代購,並且購買三角、對數、開方用表及及立體幾何模型。雖然譚嗣同並未系統接受西方教育,然而他能夠自覺地接受西方科學新技術,尤其是注重最基本的數學學科,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可算是極富有見識了。
由於譚嗣同對數學的重視,所以在其代表作《仁學》一書中,譚嗣同將數學思想引入其中,仿照歐幾里德的幾何學思想,將全書的論述歸結於二十七條公理,這就是《仁學》一書中的“仁學二十七界說”,這在當時的學術界中,也只有康有為的《人類公理全書》中,用過類似的方法。譚嗣同重視數學思想的另一體現,就是積極倡立瀏陽算學館。
(二)倡立算學館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的慘敗而告終,割台灣、賠巨款,令愛國志士悲憤不已。譚嗣同寫道:“悲憤至於無可如何,不得不以達觀處之。……及見和議條款,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宜乎台灣之民,聞見棄之信,腐心切齒,以為恩斷義絕,開闢以來,無忍心如此者。”
從曾左李時代始,中國到甲午戰爭之前,也已經進行了三十年的洋務運動,為什麼中國的洋務運動卻無法使國家強大到對抗日本呢?譚嗣同斷然否認洋務運動的實際效果:“冤乎,中國虛度此數十年,何曾有洋務?亦豈有能講之者?雖有輪船、電線、槍炮等物,皆為洋務之枝葉,且猶不能精,徒奉行故事虛糜帑項而已。”譚嗣同認為中國所作所為,不過是旁枝末節,而且學人思想頑固守舊,排斥新思想,成為發展洋務的極大障礙:“清流養望,以辦洋務為降志辱身,攻擊不遺餘力,稍知愧恥者,至不敢與辦洋務者通往來,於是惟下賤無恥不恤聲名之人,然後甘心為此。”,譚嗣同慨嘆道:“人才安得與?洋務安得有效乎?此皆士君子引嫌自高,不務實事之過矣。”
譚嗣同形成了自己一套邏輯:“故議變法必先從士始,從士始必先變科舉,使人人自占一門,爭自奮於實學,然後人材不可勝用,人材多而天下始有可為矣,舍此無出身之路,斯浮議亦不攻自破矣。”所以育人才,開實學是譚嗣同認為最急需下手的事情,而實學又脫離不了數學知識,所以譚嗣同將實學的教育落實在開算學館,培養數學人才。譚嗣同在致其師歐陽中鵠中寫:“故儒生益不容不出而肩其責,孜孜以教育賢才為務矣,此議立算學格致館之本意也。”
與譚嗣同有相同想法的,還是其好友唐才常、劉淞芙,當時唐才常和劉淞芙就讀於兩湖書院,唐才常比譚嗣同小二歲,以前同在歐陽中鵠門下,與譚嗣同交情非同一般。當時唐才常經常與譚嗣同討論時局,慢慢一起形成辦實學、育人才的想法。唐才常與劉淞芙二人回到家鄉瀏陽時,將其想法告之鄉人,然後得到的反應是冷冷淡淡,當時瀏陽仍是一個思想相當守舊之地,學子們依舊沉浸在學聖賢書中,無人理解兩人的做法。
此時譚嗣同想起了其恩師歐陽中鵠,歐陽中鵠也是瀏陽人,在當時也算是思想比較開明的人士,歐陽中鵠門下青出於藍,譚嗣同與唐才常都成為一代偉人。歐陽中鵠在瀏陽頗有名望,而且思想開明,再加上師承關係,譚嗣同試圖通過歐陽中鵠來影響瀏陽的士紳階層來支持其開設算學館的計畫,於是譚嗣同給歐陽中鵠寫了一封長達兩萬多字的信,闡述其對時局的分析以及開辦實學的思想和倡立算學館的計畫,建議將瀏陽的南台書院以部分經費興辦算學與格致。這封信是研究譚嗣同的一份重要原始材料,也是譚嗣同重要著作之一。歐陽中鵠收到譚嗣同的信後,非常的欣賞,在信中作了二十七處批跋,並且將譚嗣同的信與其批跋一起刻印為單行本,名為《興算學議》。除了致信歐陽中鵠外,譚嗣同又寫信給另一位恩師塗大圍,也得到塗大圍的支持。
除了尋求學紳的支持外,辦學經費的籌集也是當務之急。鄒岳生為算學館籌集六百千錢,這筆錢仍然嫌少,譚嗣同精心籌算了算學館一年的開支:租賃館地每年需二十千錢;聘請總教習,二百千錢;聘請數學教員一人,一百三十千錢;供應學生一伙食費,每人每日四十錢,年一百四十四千錢;雇廚役、雜役各一人,每年工錢與一伙食費五十九千錢;總教習與教員的年一伙食費二十九千錢;剩餘十七千錢作為平常一些開支。以上的開支還不包括買書的費用,譚嗣同擬設法捐助。
譚嗣同親自為算學館撰寫《開創章程八條》與《經常章程五條》。《開創章程》主要是開創算學館的經濟開支預算,以及聘僱招生人數。《經常章程五條》,詳細規定總教習、教員、學生以及雜役的職責與義務,此《經常章程》,飽含譚嗣同對學子求實學、做實事的切切期望,此中思想,待後詳述。
由於經費所限,原來譚嗣同構想的算學館,是只有十名學生的國小館,由於歐陽中鵠的支持,建議將原來瀏陽的南台書院改為算學館,擴大算學館的規模。然而此事在瀏陽遇到極大的阻力,這其實早已在譚嗣同的料想之中。譚嗣同憤憤地寫道:“時方目不談洋務為正人,益挾以驕視當世,至是惡奪其所挾,首起出死力排擊。”當時有這么一件事,可以看出保守力量的強大,湖北有一個學習工科的考生,叫陳長權,參加科舉考試考取甲科,依清代規矩,還要參加廷對,陳某考慮到自己的學問沒有勝人之處,所以便投朝廷所好,在廷對時大肆攻擊洋務之學,結果竟然得到朝廷的欣賞與錄用。
為了排除地方阻力,譚嗣同會同唐才常、劉淞芙、塗質初、羅召甘等人,上書湖南學政江標,以謀以江標的支持,上書由劉淞芙起草,在《上江標學院》文中,提出算學館立館宗旨:“為創立算學擬改書院舊章以崇實學事:竊以為算數者,器象之權輿;學校者,人材之根本;而窮變通久者,又張弛之微權,轉移之妙用。”並認為:“無諸學無以致富強,無算學則諸學又靡所附麗,層台寸基,洪波纖受,勢使然也。”“竊以為天下大計,經緯萬端,機牙百啟,欲講富強以刷國恥,則莫要於儲才。欲崇道義以正人心,則莫先於立學。”
江標對譚嗣同等人倡立算學館之事極為讚賞,批文道:“瀏陽城鄉五書院,舊皆專課時文,近擬將南台書院永遠改為算學館,與四書院文課相輔而行,業有專長,學求實用,振今稽古,事創功先,循覽稟詞,實深嘉尚。”並對創立算學館一事予深刻期盼:“尚望不避艱難,力求振作,當仁不讓,後效無窮,本院有厚盼焉。”
當時正值一年一度的會試時間,江標的批文一出,引起強烈的反響,當時以反對洋務、標榜正統的學子文人一片嘩聲,對瀏陽算學館一事大不以為然,詆之為妖異,堅決與之劃清界限,並且相互告誡抵制算學館的餘毒。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湖南學政的江標表現出其開明的一面,對於會試中的試卷,只選取其中切合時務者,對於迂談腐論的儒生,則堅決棄而不錄取。江標對新學的態度,使得儒生們對於新學的書籍,也不得不稍加重視而閱讀。作為算學館最初提倡地的瀏陽,學子們更加感到歡欣鼓舞,之後瀏陽每年參加算學洋務的會試人數,在湖南各州縣中推為第一,這與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對數學教育的重視是分不開的。
然而雖然有江標學政的支持,算學館的籌辦仍然遇到許多困難。江標緻信瀏陽知縣,準允將南台學院改為算學館,但是在瀏陽,當地的士紳仍然持反對意見,使得算學館籌辦之事,一再拖延,加上官府辦事效率低下,文書往返占用了許多時間,譚嗣同、唐才常等人也竭力邀請當地士紳長者,從長計議,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後,總是取得了進展,籌備工作漸漸就緒。
然事情往往一波三折,就在算學館籌備就緒之時,瀏陽縣發生了罕見的旱災,譚嗣同記到:“不料本年旱魃為虐,收成奇歉,災民失業,振撫維艱。某等忝在膠庠,粗知大義,念饑溺之由己,何忍聊復弦歌。夫分人以財,力或未逮,而移緩就急,義在則然。”因為賑災,所以將南台書院(當時尚未改為算學館)停課一年,將學院的資金,全部捐獻給賑災局,以作為賑災的用款,這樣,算學館的籌辦,又不得不暫停。
儘管瀏陽算學館因故一再延遲開辦的時間,然而卻對開拓湖南學界新風氣,有著極深刻的影響。陳寶箴出任湖南巡撫,見到譚嗣同的《興算學議》,大為讚嘆,他寫信給歐陽中鵠,對譚嗣同予極高的評價:“譚復生書粗閱一過,其識度、才氣、性情、得未曾有。侍居節府數年闇然無聞,尤為可敬。惜某失之交臂,為內疚耳。”陳寶箴下令將譚嗣同的《興算學議》刻印一千本,發給湖南各地的書院,對湖南書院教育的轉型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瀏陽算學館開辦思想的影響下,湘鄉東山書院率先改為專授算學與格致,整個湖南的教育漸漸轉向實學,湖南也慢慢地從全國最保守之地轉變為維新先鋒。
由於賑災工作,算學館被迫暫緩開辦,然而代之而起的是各種數學學會的興起:算學社。算學社最早是由歐陽中鵠糾集十餘同志發起,聘請晏壬卿為教師,之後算學社也迅速發展擴大,譚嗣同記:“現今風氣大開,人思自勵,忽值停課之舉,遂各糾契約志,自立算學社,精研算學,以備下年考取入館。在本城中已成三社,余城鄉續議結社者,尚紛紛未已。”譚嗣同對算學社的社會影響作了肯定的評價:“算學社之效已大著,風氣已大開。”所以算學社的成立,可以說是算學館的先聲。
(三)算學館的創立與終結
1897年,賑災之事結束,算學館開辦之事就緒。譚嗣同在上陳寶箴書中,策定算學館的八項章程,而歐陽中鵠業已通過種種渠道籌得巨款,因此決定單獨設立算學館,新的算學館選址在瀏陽奎文閣(現在瀏陽一中校內),原先策劃改為算學館的南台書院繼續保留,但是課程也作了極大的調整,授課內容增加算學、輿地、歷史等學科,南台書院的一部分經費也劃歸算學館。
譚嗣同為算學館注入許多心血,使得算學館成為近代較早傳播西學的一個新型學堂。算學館的章程基本上是採用譚嗣同草劃的章程,該章程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優點,又採用了西方學校方法,獨具特色,成為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驅之一。以下略述算學館的教學思想:
算學館的宗旨。“本館之設,原以培養人材,期臻遠大,並非為諸生謀食計,算學為格致之初基,必欲詣極精微,終身亦不能盡。”這與譚嗣同、唐才常等人的“興學校、育人材”的初衷是一致的。
教學思想。譚嗣同認為,學乃是為了致用,“即論西人致學,自算學始,不自算學止。”因為志向是非常重要的,“諸生為學,當先立乎其大者,重倫常,慎言行,崇禮義,尚廉恥。而於所業則勿忘,勿助長,無欲速,無見小利,知及仁守,富有日新,然後體立用行,推己及物。”學生應當體用一致、知行合一,學算學目的在於“推己及物”,有益於社會民生。具體教學過程中,視學員知識深淺,分為“正課”與“副課”,即分班上課,但是每班的學員並不固定,視學員學習情況,每月班次均有調整。“每月功夫進退,班次隨之升降。”同時要求學員要博學多聞,關心時政:“肄業生每日除學算外,所余時刻尚多,應時常溫習經史,閱看各國史事,古今政事、中外交涉、算學、格致諸書,及各新聞紙。”同時非常重視學員的道德情操修養,“諸生務宜平心和氣,互相切磋,其功力較淺者,須執謙德,向勝己求益,勝己者亦當傾誠相與,去其驕吝。”算學館還十分重視紀律,對於學習、作業、請假、留宿客人等都是明確的規定,違反規定超過一定的次數,則開除其學習資格。另外,算學館的作息與採用與西方相同的七日制,“特與西人之禮拜同期者,蓋預備他日辦理中外使務、界務、商務、稅務諸交涉事件,可使事同一律。”作息時間,仍然立足於實際事務的目的。
譚嗣同還很重視學員的實踐能力,在《經常章程》中寫:“試辦一年之後,生徒於算學之淺近可見諸施行者,懼已精熟,可將本縣所存前後膛各種槍炮借令用測量法施放。某種槍炮速率、擊力及某度之拋物線若何,即逐種繪圖列表,以備他日套用。兼令演習測繪行軍草圖之法。”譚嗣同的規模還不局限於此,對算學館,他是有著很大的抱負,他還構想把算學館辦成當地的農桑新法試驗基地,他建議算學館試驗養蠶、水利及耕種新法,然後“將新法刊布,並面授鄉民”。算學館還應當成為發展實業、與實業相結合的新型學校,利用實業發展算學館,然後“再議添聘教師,購辦精器,講求地學、化學,以集股開礦。礦務興,則汽機製造、水火電力、聲光、工商諸學,皆可見諸實事矣。”
雖然譚嗣同的構想很宏大,但算學館初辦時,規模仍然很小,第一期招生十六人,學制為三年。當時社會維新思潮一浪高過一浪,譚嗣同雖然很關心算學館的發展,但是時勢使他昂然走向維新運動的最前頭,在算學館開辦的第二年,譚嗣同參與了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並在戊戌政變後英勇就義。隨著譚嗣同的犧牲與維新變法的失敗,算學館基本上也停止了,然而其為維新思潮的普及也作出自身的貢獻,正如唐才常所說:““湘省直中國之萌芽,瀏陽直湘省之萌芽,算學又萌芽之萌芽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