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古樂

瀏陽古樂

瀏陽古樂在清末民初時最負盛名,有“用樂古禮在瀏陽”之稱。我國古樂源遠流長。相傳伏羲氏創琴瑟,周初即有“金、石、竹、匏、土、木、絲、革等8類樂器,稱為“八音”,史稱周朝禮樂。

基本信息

瀏陽文廟古樂器,為“全國僅存之物”。我國古樂源遠流長。相傳伏羲氏創琴瑟,周初即有“金、石、竹、匏、土、木、絲、革等8類樂器,稱為“八音”,史稱周朝禮樂。秦時,除曲阜外, 各地古樂皆失傳。漸漸地,曲阜古樂亦殘缺不齊了。

清乾隆、嘉慶年間,瀏陽樂工邱之 (1781~1849)深鑽典籍,精音韻之學,親赴曲阜考察,對照古代圖解和部分古樂實物,研製出完備的八音古樂,復原了早已失傳的“匏”樂器,並著《律音匯考》一書,流傳日本、歐洲。嘉慶晚年,邱被聘為瀏陽“縣學”舞樂教官。經其言傳身教,瀏陽文廟春秋祭孔大典悉用古樂舊制,演奏水平,名冠全國。相傳袁世凱“登基”欲用古樂,派人至曲阜、瀏陽考察後稱:曲阜古樂徒擁虛名,遠不及瀏陽古樂完備。相傳我國古代伏羲氏造琴瑟,神農氏改二十七弦為五弦,黃帝編去鍾定基本音律,周公採用金、石、絲、竹、魏、士、木、革8種樂器定八音,並以樂從屬於禮的思想和制度,作樂制禮,制定一套禮樂,定型為周朝的禮樂。春秋戰國時,各諸侯不按禮樂行事,孔子出來正禮樂,但無濟無事,終於禮崩樂壞。至秦始皇焚書坑儒後,這套禮樂除孔子的故鄉曲阜外,其它各地的都已失傳。後人便稱這套禮樂為古樂。
從此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想以繼承正統號令天下,企圖恢復古樂,但都因末得真傳而失敗。
清王朝十分重視禮典,對禮樂重新作了規定:各州、府、縣學都設36名樂舞生,選通曉音律,嫻習禮儀的文人做教官。每年春秋二季舉行“八佾”的曲禮。乾隆(1736一1795)末年,瀏陽有個叫邱谷士的文人,偶得樵夫從深山掘出的古鐘,他對照漢書,考定是成周大編鐘。後來他專程去山東曲阜孔陵作實地考察研究,發現匏音古樂器已失傳。於是,他回來便按照漢書圖錄規定,仿製出全套古樂器。不久,他被聘為瀏陽縣學的舞樂教官,經過他幾十年的身比口講作畫,瀏陽祀孔的春秋二祭曲禮,便都按照古樂舊規舉行。鹹豐(1851一1861)末年,曾國藩在安徽聞訊,立即邀請邱谷士前去演奏古樂,聽後,曾國藩讚嘆不已,贈送他匾一塊,上書“雅淡和平,精深正樂。”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更是激動,將古樂推薦給了皇帝。從此,瀏陽古樂名聲大噪,就連山東曲阜的孔府,也派人到瀏陽觀摩古樂,仿製全套古樂器。每逢一年兩度的祭孔典禮,都引來全國各地的不少名士前來參加,甚至曾國藩、袁世凱等也親自或派員參加。因此,祭孔由縣官主祭,樂生奏古樂,樂曲優雅古樸,舞生聞聲起舞,場面十分壯觀。民國期間,因政局動盪,瀏陽古樂逐漸衰落,到抗日戰爭後期已默默無聞了。
解放後,人民政府對此藝術瑰寶作了修繕整理,共徵集古樂器與古舞器千餘,並進行了演奏錄音。瀏陽古樂現存湖南省博物館。
瀏陽古樂,讓人“三月不知肉味
這個模樣奇怪的東西,為瀏陽古樂樂器中的“敔”。《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說:敔,古樂器,奏樂將終,擊敔使演奏停止。
孔子愛樂。史載:“孔子無一日不歌。”《論語·述而》說,孔子有次聽到了絕美的音樂後,激動得“三月不知肉味”,大讚其“盡美矣,又盡善也”。
讓孔老先生“三月不知肉味”的,就是古代“六樂”之一、虞舜時期的《大韶》。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而曾經讓孔老先生“三月不知肉味”的美妙樂曲其實離我們很近——就在瀏陽。
這一點,估計知道的人就不多。
提到瀏陽古樂,已故的原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一代音樂宗師楊蔭瀏教授說:“它是中國古代樂舞的活化石,堪稱稀世之珍寶。”
“先王之樂”
舊時,每年都要在文廟舉行兩次祭祀盛典。盛典中最具特色的要屬伴隨祀典全過程的莊嚴肅穆的祭禮樂舞,這種樂舞即為文廟音樂或稱“丁祭音樂”,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瀏陽古樂”。而創建於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瀏陽古樂源自虞舜時期的《大韶》。中國古代“六樂”——黃帝時的《雲門》、唐堯時期的《大鹹》、虞舜時期的《大韶》、夏禹時期的《大夏》、商湯時期的《大濩》和周朝時期的《大武》中,只有《大韶》和《大武》得以流傳,之後的歷代統治者無不將《大韶》和《大武》奉為“先王之樂”。
源自《大韶》的文廟音樂以湖南瀏陽和山東曲阜為盛。瀏陽古樂融歌、舞、禮、樂於一爐,演出人員達100餘人,場面之大,氣勢之恢宏,可與西洋交響樂媲美。
“國樂古禮在瀏陽”
據說,袁世凱“登基”欲用古樂,派人考察的結論是:“曲阜古樂徒擁虛名,遠不及瀏陽古樂完備”。從此便有了“國樂古禮在瀏陽”的說法。
瀏陽解放後的首任文化館館長潘信之老人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瀏陽古樂補齊了中國古樂“八音”中曾經缺失的匏音,校正並改編了古樂曲,所以,稱“國樂古禮在瀏陽”一點也不為過。
而說到“國樂古禮在瀏陽”,必須提到瀏陽古樂的創始人邱之稑。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古樂除孔子的故鄉曲阜有部分保留外,其他各地的都已失傳。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統治者,都想以繼承正統號令天下,企圖恢復古樂,但都因未得真傳而失敗。
清王朝十分重視禮典,對禮樂重新作了規定:各州、府、縣學都設36名樂舞生,選通曉音律、嫻習禮儀的文人做教官。每年春秋二季舉行“八佾”的曲禮。乾隆末年,瀏陽文人邱之稑(字谷士),偶得樵夫從深山中掘出的古鐘,他對照漢書,考定是成周大編鐘。後來他專程去山東曲阜孔陵作實地考察研究,發現匏音古樂器已失傳。於是,他回來便按照漢書圖錄規定,仿製出全套古樂器。不久,他被聘為瀏陽縣學的舞樂教官,經過他幾十年的言傳身教,瀏陽祀孔的春秋二季典禮,便都按照古樂舊規舉行。
值得一提的是,邱之稑還根據周時的《大武》,創建了“乾戚舞”。“乾戚舞”即“武功之舞”,為瀏陽古樂所獨有,它使文廟樂舞由原來僅有文舞的狀況變為既有文舞,也有武舞,以示“武功開國,隨即文治”。據說山東曲阜文廟樂舞中的“乾戚舞”為從瀏陽學習而來。邱之稑隨後作《律音匯考》一書,系統地闡述了其樂理思想。清道光九年(1829年),瀏陽古樂正式誕生。此後,瀏陽縣興建了“瀏陽縣禮樂局”,召集書香世家青年子弟,講授傳習禮樂,並考究古舞制,制定了文武之舞,以及禮樂、舞生的服飾——“古制蘭衫”儒服,從而實現了古樂歌、舞、樂、禮的齊備。
名聲大震
清鹹豐末年,曾國藩曾邀請邱之稑弟子前往安徽演奏古樂,聽後,曾國藩讚嘆不已,並贈送瀏陽禮樂局匾額兩塊,上書“雅淡和平”、“精深正樂”。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更是激動,將古樂推薦給了皇帝。從此,瀏陽古樂名聲大噪,就連山東曲阜的孔府也派人到瀏陽觀摩古樂,仿製全套古樂器。
瀏陽古樂鼎盛時,曾遠播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日本一帶。
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員馮呤軒說,1987年他在日本考察,所聽到的祭禮樂歌,“大都同於瀏曲”。日本音樂大師田邊上雄說過:“學近代音樂,必讀邱之稑的《律音匯考》。”
“難”
潘信之老人曾回憶說,解放前,在他還是一個國小生時,曾偷偷混進過文廟,從而有幸目睹了古樂奏響時的盛大場面:“鳴爆放銃,八音齊鳴。接著服裝整齊的舞生,隨著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
曾經在潘信之老人回憶中出現過的瀏陽古樂的樂生、舞生大多已逝去。2003年春節前,80多歲的古樂樂生胡長秋也去世了,而他是當時樂生中最年輕的一位。像胡長秋這一輩的老樂生,不僅通曉歌、舞,而且通曉樂器的演奏甚至是樂器的製作。
人當然終歸是要歸於塵土的。只是,老藝人們那一身的絕藝也隨之歸於塵土,不能不說遺憾。
要使古樂重新煥發光彩,還有一難,即樂器的恢復。
解放後,人民政府為搶救瀏陽古樂和古樂器,於上世紀50年代初向民間廣泛片集,共徵集到1000多件古樂器和舞器,組成了一套完整的祭孔古樂器。同時,還組織了音樂工作者翻譯古樂譜15章。1965年,瀏陽古樂的全套樂器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館。據當事人回憶,古樂器運到湖南省博物館時,足足拉了兩卡車。此後,便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古樂的相關工作便打上了句號。現在,關於樂譜等都有比較完整的記載,難的是樂器,因為保存在省博物館的古樂器已經歷了近兩個世紀,很難再發揮演奏功能,而要複製它們,難度比較大。比如樂器中的編鐘,一共有八口,且大小不一,厚薄不等,要制出音色與其一模一樣的,實在太難。
曾國藩贊古樂“音節清雅”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曾國藩在自己的日記中記下了瀏陽古樂樂師應邀來安徽演奏古樂的情況。曾國藩稱讚其演奏音節清雅,令人想起夏商周三代朝廷奏樂的盛況,並表示“余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詩之法,皆於音樂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為恥”。
以下為日記原文(部分):
鹹豐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酉初,賀宏勛帶瀏陽精於古樂者邱慶龠等六人來。邱系谷士先生之子;六人者,皆承谷士之教,講求古樂。帶來樂器,琴一、瑟一、鳳簫一、洞簫一、匏一、塤一、篪一、笙一。固令奏樂,以鼓節之。音節清雅,穆然令人想三代之盛。古昔聖王修己治人之術,其精者全存乎樂,而後世之獨缺者,乃首在樂。余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詩之法,皆於音樂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為恥。思尋訪谷士先生之徒黨,相與講求一二。故招集六人者自瀏陽來皖…… (摘自《曾國藩日記》)
邱之陸和瀏陽古樂 瀏陽不僅物產殷埠,而且文化素稱發達,由瀏陽器樂大師邱之陸所制的,現存湖南省博物館的瀏陽古樂是當前全國現存的較為完整的祀孔古樂。
清代樂器大師邱之陸字谷士,瀏陽水圍段(今太平鄉)人,生於清乾隆、道光年間,監生出身。聰穎博學,精通經史,尤其酷好音律,有獨到見解。一生不慕功名,潛心古樂研製。他把自己得到的一把周尺,校量其仲兄道源所的的一古鐘,與宋時“宣和博古圖”中繪載的成周大編鐘對正,竟然全部吻合,這就為他日後制器奠定了基礎。以後,他又遠程跋涉,親至山東曲阜孔廟考察古樂,豐富了實際知識,更加增強了創製瀏陽古樂的信心。
道光九年(1828年),瀏陽知縣杜金鑒倡導以古樂祀孔,特聘請邱之陸為文廟樂舞總教習。邱之陸一方面博覽群書,認真考證古來生之謬偽,按律制器,研製成全國著名的瀏陽古樂;一方面創辦了禮樂局,附設傳習所,招收青年為樂舞生,親自講授器樂知識,朝夕教習樂舞,使以後文廟春、秋、祭祀時能配樂起舞,繼承和發揚了我國的古樂事業。
道光二十二年,邱之陸年近花甲,還不避辛勞,主持重修文廟,歷三年而後竣工。他生前所著《律音匯考》共八卷、被人推崇為“雅淡和平”、“精探正樂”。
瀏陽古樂為邱之陸一生之精力所研製,它是中國古樂久廢之餘,通過摸索考證,在恪守古制的基礎上有所改革創新而成。首先,邱之陸根據聲樂原理,將標準的較飲器——十二管排簫增加倍律和半倍律各六個,製成獨特的瀏陽二十四管風簫。接著次第做好鍾、馨、笛、簫、琴、瑟、塤、篪等樂器,並填補了一項久絕人世的匏樂空白。這樣,名副其實的“樂奏八首”的瀏陽古樂便誕生了。所謂八音是指八種特製的樂器所發出了不同聲音。這八鍾樂器是用“木、石、金、匏、土、革、絲、竹”等不同材料所製成的 。
瀏陽古樂獨具特點。二十四管風簫的長處是既拓寬了音域,又備齊了音階,並能和諧地鏇官轉調,解決了過去要用多隻單音笛換調的困難。邱之陸還將《祀孔樂章》、《風雅十二詩譜》等古曲,用改變節奏、增進偏音和鏇律加花等方法,給予較大改進。特別是在曲中用上了休止符,這就為古曲點綴上了串串珍珠,既豐富了樂曲內容,又改變了原曲單調呆板的弱點,給人以生動娛悅感。正因為瀏陽古樂既遵古制,又敢於創新,它一問世,便聞名天下,連山東曲阜孔廟也派人專和來瀏觀習,瀏陽古樂教習並被聘王安徽、江蘇、江西,甚至東北遼寧等省去教樂傳經。瀏陽古樂曲譜今尚存日本,深受中外音樂界人士所稱道。
[小資料]

瀏陽古樂器

瀏陽古樂器涉及金、石、土、革、絲、木、匏、竹8類,如編鐘、特磬、編磬、洞簫、龍笛、琴、瑟、笙、竽、敔、應鼓等,數量相當龐大。
瀏陽舊有三套完整的雅 樂樂器,到後來,由於時局動亂不定,致使古樂器散失和損壞的很多,如在軍閥混戰期間,一套極為寶貴的玉質特磬下落不明;抗戰中期,國民黨省政府調瀏陽古樂 器去耒陽演奏,途中遇敵機轟炸,損失部分;日軍占領瀏陽期間,禮樂局雖早將古樂器深埋土中,但仍被竊去銅質編鐘八口……
如今存放在湖南省博物館的一套古樂器,由原來的三套拼湊而成。

瀏陽古樂舞

瀏陽古樂舞分兩種,一 種是“文德舞”,舞生右手執翟,左手執龠,所以又名“翟龠舞”;一種是“武功舞”,舞生右手執“乾”,左手執“戚”,所以又稱“乾戚舞”。“乾戚舞”為瀏 陽古樂所特有。舞生的動作急緩是與音樂的疾遲相吻合的,動作幅度不大,64名舞生分別在兩個舞亭內站立成方陣,面向孔子正殿,在亭內動作,自始至終不出舞 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