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濱北街道位於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政府駐地以北12公里處。南依黃河,北臨山東省霑化縣,總面積161.1平方公里,轄154個行政村,總人口8.2萬人,其中城區人口2.4萬。2006年3月,經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級開發區—山東濱州工業園區。濱北辦事處前身--古渤海府史稱“鳳凰城”。鳳凰城古蹟有新石器時代的西街臥佛台、北街茅焦台、東街文鳴台三台遺址,還有戰國齊人段子明墓和濱州古城等。城內還有八景:秦台曉霧、古井琉璃、榆林晚照、月夜蓮池、渤海望潮、砂亭雨霽、清河橫帶、兔嶺浮波。鳳凰城歷史上曾出過眾多才子和朝廷官宦,明朝有西街武狀元胡旦、南街杜詩;清朝,鳳凰城裡出了嘉慶年間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朗杜諤,鹹豐帝老師、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杜受田和鹹豐年間顧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祖孫三代官宦。
歷史
濱北街道古為濱州故城,為唐渤海縣治,五代後周顯德年間置濱州,遂為州治。1913年,改州為縣,為濱縣政府駐地。1984年為濱城鎮政府駐地。2001年,濱城鎮和張集鄉合併成立濱北鎮,2005年3月改為濱北街道。 原濱城鎮位於濱州市中北部。1945年為濱城區,1958年改城關公社,1962年改區,1966年改公社,1981年設濱城鎮。1997年,面積85.9平方千米,人口3.4萬,轄西關、坦上、西街北、西街南、北街、北關、東街、東關、南街南、南街北、南街西一、南街西二、南關、角樓蘇、角樓宋、都富李、皂劉、柳家、殺虎銅、秦董姜、東丁、西丁、董家、高家、辛莊、香坊、北三里、南邱家、炊帚王、顧家、國家庵、刀子王、姚家、龐家、肖韓、范家、孫家莊、西三里莊、李木匠、蘆家、楊家灣、獅子李、帽吳、堤口劉、游李、邊家庵、西魏家、劉木鑿、高廟張、唐張、任王門、唐家、趙家集、田家坊、西薛家、沿張、申家、張調陽、九戶楊、宋徐園、筐王家、陳啞巴、沙窪張、李馬夫、靳家、十里堡、張庵、南呂家、北姜家、梁家灣、王少槐、張輝、寇家、篦子張、張趙、袁家庵、東寨子、西寨子、前郭家、八里王、八里耿、張樓趙、鞭子狄、李在天、王安子、蘇家、貫莊、梅家、張豹家、東徐家、宋花布、張槓子、及家、岳家、東山王、後山王、前山王、張錮鑥、義和莊、劉芳策、楊撓關101個行政村。 原張集鄉位於濱州市中北部。1958年設鄉,1961年改區,曾數度易置,1985年復為鄉。1997年,面積78.6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前張集、後張集、李鐵家、竇家、周家、王家、東家坊、姑子庵、張佐家、尹家、吳家、段家、張木匠、張家樓、雙劉家、都家、瓦刀趙、柳樹孫、皂戶趙、侯家、卜家、李金門、雙眼井、鹼呂家、北齊家、新徐家、河東劉、北劉家、周史樓、寨子、石橋、北宋家、封王莊、王鐵匠、崔家樓、許家、韓豁家、前崔、崔家集、北閆家、崔雙廟、北邱家、庵頭、梧桐趙、鹼劉家、單家、坡杜、瓦屋邢、石門李、北官趙、前打連張、後打連張、雙廟張53個行政村。
郵編
256651(原濱城鎮轄區郵編)256652(原張集鄉轄區郵編)
2006年代碼
371602008(44居110村):~001西街南居委會 ~002西街北居委會 ~003東街居委會 ~004東關居委會 ~005南街南居委會 ~006南街北居委會 ~007南街西一居委會 ~008南街西二居委會 ~009西關居委會 ~010北街居委會 ~011北關居委會 ~012南關居委會 ~013東丁居委會 ~014西丁居委會 ~015柳家居委會 ~016皂劉居委會 ~017都富居委會 ~018角樓蘇居委會 ~019角樓宋居委會 ~020東寨子居委會 ~021西寨子居委會 ~022前郭家居委會 ~023八里耿居委會 ~024八里王居委會 ~025鞭子狄居委會 ~026李在天居委會 ~027王安子居委會 ~028張樓趙居委會 ~029蘇家居委會 ~030貫莊居委會 ~031梅家居委會 ~032張豹家居委會 ~033前山王居委會 ~034東山王居委會 ~035後山王居委會 ~036東徐家居委會 ~037宋花布居委會 ~038張槓子居委會 ~039及家居委會 ~040岳家居委會 ~041張錮鑥居委會 ~042義和莊居委會 ~043劉方策居委會 ~044楊撓頭居委會 ~201北三里村 ~202董家村 ~203炊帚王村 ~204高家村 ~205南邱家村 ~206辛莊村 ~207香坊村 ~208坦上村 ~209殺虎同村 ~210秦董姜村 ~211顧家村 ~212國家庵村 ~213刀子王村 ~214姚家村 ~215龐家村 ~216肖韓村 ~217范家村 ~218孫家莊村 ~219西三里莊村 ~220李木匠村 ~221蘆家村 ~222楊家灣村 ~223獅子李村 ~224帽吳村 ~225堤口劉村 ~226游李村 ~227邊家村 ~228西魏家村 ~229劉木皂村 ~230高廟張村 ~231唐家村 ~232任王門村 ~233唐張村 ~234趙集村 ~235田家坊村 ~236西薛家村 ~237張輝家村 ~238沿張村 ~239申家村 ~240張調楊村 ~241九戶楊村 ~242寇家村 ~243蓖子張村 ~244張趙村 ~245袁家庵村 ~246宋徐園村 ~247筐王村 ~248陳啞巴村 ~249靳家村 ~250十里堡村 ~251沙窪張村 ~252張家庵村 ~253南呂家村 ~254北姜家村 ~255梁家灣村 ~256王少槐村 ~257李馬夫村 ~258張集前張村 ~259張集後張村 ~260雙劉家村 ~261都家村 ~262瓦刀趙村 ~263柳樹孫村 ~264皂戶趙村 ~265北卜家村 ~266張家樓村 ~267吳家村 ~268張木匠村 ~269北段家村 ~270北尹家村 ~271李鐵村 ~272竇家村 ~273周家坊村 ~274周王莊村 ~275北侯家村 ~276東家坊村 ~277張佐家村 ~278姑子庵村 ~279北宋村 ~280寨子村 ~281周史樓村 ~282北劉家村 ~283河東劉村 ~284新徐家村 ~285北齊家村 ~286石橋村 ~287封王莊村 ~288王鐵匠村 ~289崔家樓村 ~290油坊許村 ~291韓豁家村 ~292北閆村 ~293崔雙廟村 ~294崔家集村 ~295前崔村 ~296鹼呂村 ~297鹼劉村 ~298李金門村 ~299雙眼井村 ~300坡杜村 ~301單家村 ~302梧桐趙村 ~303北邱家村 ~304瓦屋邢村 ~305石門李村 ~306雙廟張村 ~307前打連張村 ~308後打連張村 ~309北官趙村 ~310庵頭村
經濟社會
濱北辦事處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於改革開放後,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濱北上下牢牢把握“發展是硬道理”這個主題,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全局,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實現快速、穩步、和諧發展。08年1-9月份,全辦累計實現生產總值22.01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78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23546萬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9941萬元。改革的號角在這裡吹響,改革的成就在這裡展現。渤海老城經歷了一場改革熱潮的洗禮,向世人展開了一幅嶄新的畫卷。幾年來,濱北先後被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鎮”、“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省級信訪工作先進單位”、“省級衛生鎮”、“省級環境優美型鄉鎮”、市區“雙基工程”先進單位、“全市十強鄉鎮辦”等榮譽稱號。2006年3月,經國家發改委審核、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級開發區--山東濱州工業園區。濱北,猶如黑夜蒼穹中一點星辰,歷盡滄桑,穿越時空,逐現璀璨。
教育事業
濱北街道辦事處教委按照區委、區政府“突破2009,建設魅力濱城”的工作部署和區教育局“堅持一個目標、突出一個主旋律、倡導一個理念、深化兩項改革、加強三個建設、抓好十項重點工作”的思路,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創人民滿意的學校、做人民滿意的教師、育人民滿意的學生”為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及學校管理水平,從整體上推動了全辦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街道開展“人民滿意學校”主題創建活動以構建和諧教育為目的。緊緊圍繞教育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以加強教育系統幹部思想紀律作風建設為重點,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用實實在在的素質教育、公平教育、法治教育和優質教育的成果取信於民,著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校園文明程度。通過深入開展“人民滿意學校”主題創建活動,促進全辦教育系統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端正辦學思想,規範辦學行為,提升辦學水平。教委和學校認真貫徹落實綜合治理工作責任制,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進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穩定工作機制和制度,真正形成“校長掛帥、部門聯動、依託基層、各方參與”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格局。同時,教委不斷強化社會治安防控機制,落實各項治安防範措施,加強校園治安防範工作,強化安全穩定工作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大力加強對師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對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改力度,深入開展“平安和諧校園”創建活動。
現有北城中學、北城英才國小、北城受田國小等學校。
名勝遺址
濱州故城城牆
濱州故城城牆為土築,有四門,皆帶瓮城,門樓八個,角樓4個,敵樓13座。城外有深闊各7米的護城河。東關中粗前尖,似鳳凰頭;南關、北關有折彎似鳳凰翅,西關較長似鳳凰尾,人稱鳳凰城。1937年12月縣城為日軍占領,1945年解放時城垣被毀;“文革”中四座城門被毀。現南門、北門外護城河的石橋仍存,名青龍橋。如今老城經過規劃建設,面貌一新。
臥佛台龍山文化遺址
臥佛台龍山文化遺址位於濱州故城內西北隅,臥佛台原占地約5000平方米,高10米,頂端平面約1500平方米,因古時台上曾建有寺廟,寺中供著釋迦牟尼臥佛像,故名。臥佛台與城外的濱州八景之一“沙亭雨霧”遙遙相對。據地質考察,這裡曾是遠古河道,由西南蜿蜒東北,臥佛台處於河道東側。《濱州志》載:台上歷代興建浮屠梵宇。元泰定年間,駐守此地的官員以逼近郡治衙府,可窺見官府堂階,遂將廟宇東遷,原建築遂廢。明代以來,文人學士多將臥佛台視為尋幽覽勝之處,即興題詠頗多。清人杜曦詩曰:“濱地多古台,佛曾憩此峰,聽經無老鶴,結伴有長松,鷲嶺雲飄剎,祗林風扣鍾,津梁如可渡,三世得禪宗。”1956年縣油棉廠擴建時,台基夷為平地,出土文物甚多。主要有:石斧、石鑿、骨錐、骨簪、鹿角化石及大量豆、鬲、罐、缽等灰、黑、白、砂等陶片。經省有關單位鑑定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並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家故宅
杜家故宅位於濱州古城南街。杜氏家族自明代起即為望族,至清末,有進士10人。特別在道光、鹹豐間,禮部左侍郎杜堮與其子協辦大學士杜受田及孫杜翰皆同朝為官,甚為顯赫。其家宅人稱“杜府”,門前有木牌坊1座,門首懸“太師第”“相國第”橫匾,門廳內懸有“大方伯第”“亞元”“傳臚”“父子伯侄兄弟翰林”等匾。全部建築為四合大院,內含28個小院,有客廳、堂屋、繡樓、廂房,祠堂等房屋300餘間。現僅存繡樓、客廳和部分堂屋、廂房。有一樓為二層硬山頂式,磚木結構,闊3間,傳為小姐樓。其他房屋均為硬山頂式磚木結構,現已殘破。1985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皇台
秦皇台,原名蒲台,傳說為秦始皇所築之望仙台,為古濱州三台之首、八景之一。被譽為“濱州之魂”,是保佑濱州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的風水寶地。據《齊乘》載,“秦台,濱州東13里,高八丈。相傳,始皇東遊縈蒲系馬之處。亦名蒲台。般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遣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去海上神山(在高麗國現朝鮮的一座山)求長生不老藥,久而不還。故下令各路大軍每人一盔土,米漿和之,築台以望。地址在濱州市渤海二路北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