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濤雒鎮地處黃海之濱,位於日照、嵐山兩個國家一類港口中間,是著名國際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博士和國民黨元老丁惟汾的故鄉。全鎮總面積1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6.5公里,轄75個行政村,6.83萬人口。有耕地6萬畝,鹽田4萬公畝,潮間帶1萬畝,是山東省中心鎮、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安全文明鎮。
濤雒鎮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是東港區農業重鎮、沿海大鎮。高效特色農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大棚瓜菜1500畝,經濟園林7000畝。沿海盛產鮁魚、鯧魚、黃花魚、烏賊等70多種經濟魚類和文蛤、竹蟶、鏡蛤等十幾種貝類,海洋捕撈、養殖、育苗、加工銷售全面發展。全鎮有捕撈船隻415隻,年捕撈產量6萬噸;建有萬畝淡水養殖基地,立體混養羅氏沼蝦、河蟹,年產量達1400噸,為山東省最大的淡水名優品種養殖基地。沿海灘涂養殖面積達6100畝,立體混養梭子蟹、對蝦、縊蟶、,年產量1100噸。
濤雒鎮近城靠路沿海,區位優勢明顯,境內有204國道、341省道、沿海公路縱橫穿過,即將興建的同三高速公路縱橫貫南北,並在濤雒設有出口,交通便捷。該鎮立足優勢,制定優惠政策,提出了“再出濤雒古鎮風采,建設海濱旅遊城鎮”的總目標,大力發展小城鎮,先後投資9300萬元,進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五化”工程,基本實現了道路硬化、給排水管道化、用電通訊自動化。98年以來,堅持“控外延、抓內涵、創特色、上檔次”的新思路,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吸引個體工商大戶進城、建城、興城,啟動了觀海路仿古街建設工程,濤坪路商業街建設工程、國安路改造工程、小區建設工程和濱海旅遊開發等五項工程。
歷史沿革
起源
濤雒立村始於西漢,因隔河與南店相對,曾名北店,後稱濤洛,但不知何故,清代卻把極大眾化的“洛”返古為“雒”,搞得許多外地人不識“雒”為何字。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擢用大鹽鐵商東郭鹹陽和孔僅為大農丞,總領鹽鐵事務,在全國設鹽官35處,山東就有海曲等11處,濤雒即為海曲鹽產重地。元設濤雒場司令,明、清設濤雒場鹽課大使,民國初改稱知事。不過,此司令不是彼司令,古大使亦非今大使。
鹽,有監鹽和末鹽之分。監鹽是海水曬制而成,末鹽是煎製得鹽,即“煮海為鹽”,就是把海水倒入鍋類容器中,用柴草在下面燒,水蒸發後得鹽,亦稱熬鹽、煎鹽、煮鹽。清代前,濤雒場產末鹽,清初逐漸由熬改曬,但到清中期仍是煎曬兼用,“晴則聽民灘曬,雨則以鍋煎濟之”。道光年間,濤雒場的鹽才完全由灘池曬制而成。
鼎盛
古時,熬鹽之地為灶地,熬鹽戶稱灶戶,熬鹽者稱灶丁,負責管理的稱灶長。這種“生產方式”,從濤雒北部沿海村的村名中即可略見一斑。在今廒頭鹽場和紅旗鹽場附近,有東、西灶子村和成、張、尹、高、村,該地百姓世代熬、煎、煮、曬鹽。此東、西灶子村的“灶”字無須多言,這一連串的廒頭村的“廒”字,即可能或因當時其緊鄰屯積食鹽的“倉厫”,或因曾立灶煮鹽由“熬”字而來。
濤雒的發跡,也經歷了一個從“鹽”至“運”、再到“商”的過程。因歷代王朝都對鹽控得很死。明清實行嚴格的“民制官督商運商銷”制,“官鹽”與“私鹽”差價太大,販私鹽是暴利。這一方面誘使當地灶戶鋌而走險販私鹽;另一方面,腰纏萬貫的鹽商在濤雒街頭來來往往,住店、僱工、吃喝……潛移默化,這對一方經濟結構及當地人為人處事觀的影響不可低估。清康熙二十二年,海運漸開,從濤雒口到棧子新口(即舊張洛口)“估客(商人)雲集、貨船萃焉”,各路商賈紛紛而來立字號、開當鋪,使濤雒逐漸發展成日照南部的商業重鎮。清乾隆五十年(1786),被龔自珍稱為“海內最富”的山西客商把觸角伸到濤雒,在今鎮供銷社院內蓋了三幢二層36間原汁原湯山西風味的木板樓房,開起了當鋪。清道光十四年(1834),山西客商張元資又在濤雒十字街口西北拐角操起同一行當,號“德元”。
清鹹豐年間,當地人丁開軒立“廣記”商號,主要收購土特產品,如花生米、生油、皮豬等運往上海,再運回大米、糖、茶和各種洋貨。當時“廣記”有4隻大風船、2500畝土地,成為濤雒最大的商號兼地主。與此同時,清鹹豐六年(1856)開張的“裕源”商號的名牌產品“裕源”京冬菜,暢銷北京、上海及東南亞各地,僅上海即年銷500多壇(每壇80公斤)。清同治、光緒年間,又興起“協記”、“同生”、“益昌”等商號,外運土特產品,進口布、米、面、糖等日用百貨。
民國初年,濤雒已發展到輪船行、銀行、土特產業、百貨和中、西醫藥業等店鋪12家。這其中以“恆記”為最大,擁有資金60萬銀元。
民國九年,丁廉泉挑頭合股60人、股金15000銀元開辦了日照縣第一家私營銀行——“匯昌銀號”,在臨沂縣城和巨峰鎮西門裡下設“匯通銀號”和“滙豐銀號”,出票子,票券號頭分別是“匯昌銀號”和“匯通銀號”,票券面額一元,背面印有丁廉泉的半身像。“匯通”票券很硬,老百姓叫“府票”,除在臨沂發行外,“匯昌”專設一人用大洋、銅板到臨沂兌換“府票”回日照流通。
民國二十年左右,濤雒商業達到鼎盛,名聲之大,蓋過縣城,街上各種商行林立,掛牌匾的72家,行商攤販300多戶,小販早晚叫賣不絕。最興隆的有十大商家,僅號稱“四大記”的“廣記”、“協記”、“永記”、“恆記”的資本總額即達210多萬銀元,壟斷了西括臨沂、費縣、沂水、莒縣,北至泊里,南到青口(今江蘇省贛榆縣)整個魯南蘇北的土特品購銷,每年出口約32000擔(每擔100斤)生米、8000擔生油、12000擔皮豬,進口崇明大布4800疋、棉紗270擔、糖類2800擔、大米1400擔、白面3200擔、花尖紙8000捆、茶葉2000箱。
衰敗
濤雒的興盛長達數百年,然衰敗卻仿佛就在一瞬間,而且從此就落魄下去,這的確是偶然的,但在這偶然中卻隱伏著必然。
一方面,濤雒“商氣”的衰敗有深刻、宏大的社會歷史原因。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濤雒商業的興盛,在“商”的起源上,是以“官鹽”及與此伴生的暴利“私鹽”販運為母本的;在“商”的外化上,是以初級農產品的販運為主體的;在“商”的實現上,是以木帆船運輸為基本條件的。而所有這一些,在近現代中國都漸行漸遠,並最終煙消雲散――“鹽稅”在巨觀財政盤子中份額的式微,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時代的到來,“洋貨”蜂擁而來的的致命衝擊(葉聖陶先生的《多收三五斗》即可略見一斑)……再加之以外族入侵、政府腐敗,在多災多難、跌宕起伏的歷史洪流中,一個人、一個地域是很難主宰自己命運的,故無論是濤雒的商氣、還是濤雒的商人,都難逃中國傳統商人的命運。
另一方面,濤雒商人在致富後不但未能及時由商業資本轉向工業資本,亦未能由傳統商業資本轉向現代商業資本,反而逆向回歸,開始了一波又一波滾雪球式的土地兼併。必須指出的是,這種土地集中,並非是生產資本的擴大與集中,濤雒商人土地占有量的不斷增加,既沒有改變或擴大生產規模,也沒有改進或提升生產工具與生產方式,反而只是不斷地兼併更多的土地,以增加財富的簡單積累。
行政區劃
轄75個行政村、63個自然村:
濤雒(分8個行政村)、田家園(挪莊)、宅科、北王家村(王家村)、東灶子、西灶子、尹家廒頭(分3個行政村)、成家廒頭、張家廒頭、東川子(川子)、大窪(大窪村)、亞月(婭月村、包括高家嶺)、右所、李家村(李家坨)、橋西頭、橋東頭、劉家灣、蒿嶺(陳家蒿嶺)、苗家村、竹家園(竹園)、李家潭崖、楊家窪(東溝)、丁家官莊(官莊)、松林(松林莊)、南店(東店)、馬家村、宋家坨、沙嶺子、王家村、小海、趙家莊子、大羊卷、東風(簸箕掌、吉掌村)、東石樑頭(東石良)、西石樑頭(西石良、王家莊)、莊家坨、小劉莊(劉家花園)、大劉莊(劉家樓)、侯家村,竹子河崖、朝陽(大黑七子)、小朝陽(小黑七子)、華山(小羊卷、包括蘭家嶺)、簸箕篤子、下元(分3個行政村,包括徐家檔子)、上元(包括熱窩)、崔家莊子、高旺莊、孫家營子、李家營子(葛家營子)、棧子(分4個行政村,包括小棧子)、莊家村、大草坡、小草坡、郭家莊子、丁家營子、孫家村、曹家村(解家大村)、東南營(包括南沙嶺)、西林子頭、東林子頭。
經濟水平
農業生產
黃桃生產
濤雒鎮現轄75個行政村,7.1萬人,陸域面積112平方公里。該鎮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立足自身優勢,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加快發展高效經濟園林,努力形成一村一品、幾村一品。全鎮經濟園林面積達到1.28萬畝,其中桃園7800畝,茶園1200畝,蘋果1700畝,梨園800畝,桑園1300畝,經濟園林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比重達到30%以上,並迅速膨脹為全省第二黃桃大生產基地。
該鎮黃桃生產基地主要分為高旺片和苗家村片。其中高旺片位於鎮駐地以南3公里處,204國道兩側,始建園於2000年春天,主要分布於高旺、孫營子、李營子、丁營子、棧子三等村,面積2200畝;苗家村片位於鎮駐地以西3公里處,341省道兩側,主要分布於苗家村、蒿嶺、李潭崖、竹家園、亞月等村,面積3600畝。該鎮黃桃主導品種為8-3、罐五錦繡等,屬生食與加工兩用水果,深加工製品具有色澤鮮亮、酸度適中,不軟不爛,不渾湯,利用率高等特點,在東南亞、俄羅斯等地銷售市場前景良好,產品供不應求。近幾年,該鎮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加大科技投入,注重提高產品質量,倡導“無公害”生產,在基地內部建立了標準化體系,按品種規劃區域,做到統一修剪,統一施肥,統一用藥,統一收穫,全過程搞好跟蹤記錄,從源頭上解決藥殘問題,確保食品安全萬無一失。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兩處基地分別與連雲港、平邑等客商簽訂了購銷協定,從根本上解決了果農的後顧之憂。全鎮黃桃年產量達2.5萬噸,年收入超過2800萬元。
南店綜合養殖場
濤雒南店綜合養殖場,占地面積60畝,總投資300萬元,是一個綜合性的生態養殖基地。現生豬存欄1500頭,年出欄量3000頭;蛋雞存欄12萬隻;淡水養殖鯉魚、白鰱15畝,年出池量5000公斤。綜合性養殖年產值達300萬元,純收入30萬元。
該養殖場堅持走科學化、規範化、立體化的發展路子,大力推行品種優良化、圈舍標準化、防疫程式化、飼料配方化的“四化”養殖模式,積極探索“循環養殖”和生態養殖技術,通過對雞糞進行再處理,經曬乾發酵後科學配比為魚飼料,促進了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降低了養殖成本。在該養殖場的示範帶動下,濤雒鎮生態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南店養殖場先後獲得日照市科技先進單位、東港區十佳私營企業、淡水養殖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日照亞月綠茶
亞月茶場坐落於濤雒鎮亞月村駐地,這裡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是茶樹的原產地,現有主茶園100餘畝,協作茶園200畝,年生產加工3萬餘斤。經精工炒制的“亞月牌”春毫、碧芽、龍井、銀針、鵲舌和機械炒青等,以其外形全、芽均齊、綠潤顯亮、湯色碧綠明亮、香氣清香馥郁、板栗香高等特點而成為上乘飲品,被確定為綠色無公害優質茶。1995年註冊“亞月牌”綠茶商標,被評為省優二級綠茶,在第二屆“中茶杯”評比中獲一等獎,並獲得“亞月清香飄四海,江北綠茶第一流”之殊榮,並遠銷煙臺、濰坊、濟南、萊蕪、青島、泰安等地。
茶場宗旨:價格最低、質量最優,以市場為導向、以管理為基礎、以信譽為依託、以質量為核心。場長來永軍攜全體員工竭誠歡迎各茶葉經營戶及各界人士前來指導洽談。
西灶子養豬專業村
西灶子村位於濤雒鎮東北部,全村共有240戶,806口人,耕地面積855畝。全村共發展養豬專業戶168戶,占總戶數的70%,能繁母豬660多頭,存欄育肥豬6000餘頭,預計全年能出欄育肥豬1.6萬頭。
該村有生豬養殖的傳統,村兩委按照“一村一業”的發展思路,及時規範引導,把發展生豬養殖作為主導產業來抓,有效解決了本村剩餘勞動力,增加了村民經濟收入。全村出欄育肥豬近7000頭,實現養豬純收入300多萬元,戶均增收過萬元,村民因此走上了富裕路,該村也成為名副其實的養豬專業村。
東川珍珠水稻專業合作社
東川珍珠水稻合作社位於濤雒鎮川子村,於2008年3月15日登記註冊,現有社員15戶。
合作社統一組織供應社員所需的生產資料,統一組織銷售社員生產的優質大米,做到利益共享。合作社計畫建立200畝的優質水稻良種培育基地。合作社的成立,既能增加社員的收入,也能帶動其他農戶及周邊村莊水稻種植業的發展,增強農產品抗風險能力,增加大米的增加值。根據發展需要,合作社計畫建設大米加工及深加工車間,真正把這一產業做大做強。
特色水產
2008年濤雒鎮實現水產品產量62497噸,水產品產值51758萬元,水產業總收入72409萬元,分別比2007年增長4.3%、6.2%和6.8%。是全省漁業科技入戶示範鄉鎮,山東省對蝦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朝陽村養殖場被批准為第三批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全鎮水產無公害產地17家,中國對蝦、梭子蟹、大菱鮃、刺參等多個品種通過了無公害產品認證。成立明佳、海辰、常順、福友等專業合作社6個。
全鎮現有海水池塘7000畝,全部實施生態健康養殖,實行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梭子蟹、雜色蛤、縊蟶等多品種立體混養。淡水池塘8000畝,養殖品種以羅氏沼蝦為主,混養南美白對蝦、河蟹、淡水魚等。水產育苗企業56家,育苗水體4萬立方米,育苗品種以對蝦、梭子蟹、牙鮃、大菱鮃為主,2008年新引進條石鯛育苗獲得成功。潮間帶增養殖0.8萬畝,養殖品種以四角蛤、雜色蛤、文蛤、紫菜為主。工廠化養殖企業320家,養殖面積35萬平方米,養殖品種以大菱鮃、刺參、半滑舌鰨、星斑川鰈為主,其中刺參工廠化養殖102家,6萬平方米。淺海養殖4000畝,養殖品種以貽貝為主。海洋捕撈漁船412隻,養殖漁船72隻,總功率4.5萬千瓦,其中大功率漁船210隻,2008年發放漁用燃油補貼3100多萬元。水產加工冷藏企業22家,主要從事魚類、蝦類加工冷藏。
工業發展
濤雒人民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艱苦創業,開拓進取,致力建設美好家園,使濤雒這片文明古土處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圍繞把濤雒建成"具有水鄉古鎮風采和現代文明氣息的濱海強鎮名鎮"這一發展定位,鎮黨委政府不斷尋求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突破。2004年始,舉全鎮之力規劃建設了濤雒加工製造基地,積極打造創業平台。基地已建成"四縱四橫"8條主幹道,14.4萬平方米,鋪設供排水管道24千米,綠化19萬平方米,配套面積達9平方公里。在抓好基礎設施配套的同時,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以服務感人,以服務留人,同時狠抓土地的集約節約利用,注重引進高科技、環保型的大項目,克服了土地日趨短缺好項目、大項目無處落地的矛盾,已有55個項目入駐基地。依託日照、嵐山兩港和日鋼等臨港大工業,該鎮還啟動了高棧路以南、南沿海公路以西、204國道兩側的臨港工業區基礎設施配套工程,規劃設計了工業區內三條道路,其中的臨港路總長3.5公里,總投資900萬元,已完工,另外兩條道路的測繪工作已經完成。
社會事業
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文明的不斷提高,促進了各項事業的穩步推進,全鎮呈現出政通人和、社會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以來,該鎮把民眾受益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實施了"八到村十進戶四提高"公共服務標準。在全鎮特別是新農村試點村,開展了遠程教育、文體設施、超市服務、網際網路、一體化衛生所、計畫生育優質服務、規範化國小、客運站點八到村活動,開展了惠民政策、潔淨自來水、電力、硬化道路、衛生廁所、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科技知識十進戶活動,促農村就業率和就業層次、農民人均純收入和生活質量提高。全鎮建有高級中學1處、初級中學3處,國小11處,另外還有一處成教中心,一處幼教中心,在校學生920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紮實開展了計畫生育健康查體和隨訪活動,優質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鎮建有衛生院一處,衛生室42處,農村衛生一體化管理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達到了96%;全鎮落實了時間、人員、車輛、垃圾處理場、街區責任的"五定"環境衛生長效管理制度,給民眾提供了整潔優美的生產生活環境。全鎮建有體育文化中心2處,文明一條街100多條,90%的村建立了"三欄兩室",95%的村有了標準較高的綜合文化大院,電視人口混合覆蓋率達93%。全鎮仍把街心公園建設與新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相協調、配套,一起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在全鎮形成了街心公園建設試點輻射網,給民眾提供了良好的休閒娛樂場所。
著名景點
濤雒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沿海有千畝防護林,萬畝天然貝類生長區,民俗風情濃重,保留有魚骨廟、龍王廟、熱窩原生態古村落等古遺蹟,青山、碧海、藍天、金沙灘,相互映襯,是避暑、休閒、娛樂、旅遊、度假的理想場所。該鎮立足“海濱、水鄉、古鎮”定位,聘請中規院專家對濤雒旅遊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按照"古今融合、山海一體"的全鎮旅遊發展定位,製作了濤雒旅遊整體規劃。同時,對海濱、水鄉、古鎮、熱窩原生態古村落等旅遊資源進行了保護、控制。已開園的劉家灣趕海園,以自然風情、休閒娛樂、旅遊度假為主題的,是日照市"三線一區"的主要景區,也是山東省重點旅遊開發項目之一。在鎮駐地,投資300餘萬元的丁肇中祖居一期修復工程已完成,成為全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基地。引進了投資5.9億元的"古鎮恢復項目",開工建設了投資1.1億元的日照湯古大東夷歷史文化園項目,極大地提升了濤雒的旅遊文化品位,對豐富市、區古文明內涵也將有著深遠的意義。
天台山
濤雒鎮南2公里處天台山是東方太陽崇拜和太陽文化的發源地。天台山位於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南,離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堯王城遺址約3公里。堯王城遺址出土的墓葬的頭像都朝著天台山的方向。據考證,天台山中有湯谷,是東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陽神的聖地,是東方太陽崇拜和太陽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東夷人祭祀先祖的聖地。
天台山因《山海經》中的記載而得名。《山海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東南海之外,泔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天台山作為著名的歷史文化聖地,曾經吸引無數歷史人物和文人墨客到此駐足。天台山主峰南側留有姜太公避紂時的太公台和太公崖。秦始皇東巡琅琊時曾三次到天台山祭祖求仙,並將湯谷南側的山谷賜名為望仙澗。大荒居士應東海居士之邀前來天台山湯谷做客,酒後雅興大發,曾揮毫寫下上聯:“湯谷湯湯湯湯湯谷東海外羲和祀日石為神”的上聯,東海居士隨聲和之寫出下聯。可惜下聯失落,至今無人能補。天台山主峰北側的東方神龍總長約100米,其頭20米,身65米,尾15米。龍頭上有泉二,深不過半米,徑不足5尺,但即使大旱之季,泉水也常年不涸,世人異之。壽星彭祖遊歷天台山飲此泉水後留下“登斯山斷七情身已是三界之外,飲此水淨六欲心不在五行之中”的對聯,橫批是“再來一瓢”,並賜名神龍泉。龍頭上兩泉形似龍眼,一隻圓睜,一隻微閉,引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動情。昔有東方文殊寫到:“睜一隻眼看破紅塵乃知煩惱自從心中出四大皆空萬事需隨緣,閉一隻眼參透禪機方能平常之心對世界三省其身六根得清淨”。而南郭先生則曰:“睜一隻眼看斗轉星移綠水青山風花雪月世上無限美好事,閉一隻眼聽松濤海浪鶯歌燕舞男唱女和人間多少天籟音”。
劉家灣趕海園
日照劉家灣趕海園以趕海系列活動為主,集旅遊、休閒、度假、民俗、健身於一體的綜合旅遊園。園區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園區位於日照市南12公里處的黃海之濱--東港區濤雒鎮東部。
劉家灣趕海園總規劃面積5.15平方公里,擁有5.4公里長的黃金海岸線。落潮時有1.3萬畝潮間帶,灘平沙細,面積廣闊,盛產100餘種貝類和蟹類,主要品種有竹蟶、文蛤、四角蛤、香螺、泥螺、馬蹄蟹和花旦蟹等。園區突出了海洋文化,反映了地方民俗風情,適應了現代人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心理追求,是認知大海、感知大海、體驗漁家生活的最佳去處。被譽為“亞洲最大金沙灘、中國第一趕海園”。趕海園萬畝潮間帶一望無際、沙細灘淨,生產文蛤、竹蟶、西施捨等40餘種貝類和馬蹄蟹、花蛋蟹等10多種蟹類。淺水海域生產蝦皮、海蜇等多種海珍品。是遊客感知大海、回歸自然的最佳去處。
園區內1000公頃潮間帶,沙灘面積是江北獨有的,灘平沙細,盛產竹蟶、文蛤、四角蛤、香螺、泥螺、馬蹄蟹、花旦蟹和蜘蛛蟹等40餘種海洋生物,還有蝦皮、雜色蛤、海蟄等多種海珍品。趕海園、金沙島浴場、高爾夫練習場、海洋生物館、漁家民俗館、海神廟、遊樂園、鱷魚潭等景點,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反映地方民俗風情。景區以趕海體驗為主,集高爾夫練習、海水沐浴、沙灘運動、遊艇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適應了現代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是認知大海、感知大海、體驗漁家生活,具有沿海民俗風情特色的旅遊勝地。
沙灘沿海有防護林,林中空氣清新,冬暖夏涼。這裡突出海洋文化特色,適應現代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生活追求,遊客們在這裡遊玩有更多的主動性。
可以在退潮後進行沙灘拾貝、推蝦皮、支迷糊網、挖海蟹、海貝等,並可觀日出、聽濤賞月、觀海潮。正在建設的14萬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廣場,以巨型海螺形象為鋪地勢,中心設媽祖塑像,另有海龜形象的集會活動指揮中心,貝殼形象的貝雕工藝廊和海上純白仙子塑像,還可以買到獨具特色的地方特產“蝦醬、蟹醬”。
2005年,為了充分利用趕海資源,日照市東港區人民政府邀請深圳北林苑景觀規劃設計院對園區進行高起點規劃,增加文化內涵,提升景區檔次。規劃了劉家灣趕海園景區、金沙島國際海濱浴場、金沙島國際沙灘高爾夫球場、劉家灣別墅度假村、橋東頭別墅度假村、碧灜海岸度假村、海濱特色居住區等十個特色功能區。園區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資8000餘萬元。二期工程辦公樓、旅遊綜合服務中心、露天游泳池、延伸到大海的親海棧道等已完成規劃待開工建設,資金投入預計將達1.6億元。
劉家灣趕海園於2008年5月1日正式開園迎客。接待遊客10萬餘人次,門票收入350餘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趕海旅遊”這一別具特色的旅遊項目,已成為國內旅遊業的一大亮點。
濤雒名人
丁惟汾
丁惟汾,字鼎丞,1874年出生於日照濤雒鎮[1]丁家官莊丁氏豪門。1893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了保定師範學堂。1904年,又以優異成績考取了留日官費生,進入明治大學法學系。期間他結識了中國同盟會直隸負責人張繼和山東負責人徐鏡心等。在他們的影響下,丁惟汾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徐鏡心離魯去奉天開展革命,丁惟汾被推為同盟會山東負責人。
1907年,丁惟汾潛回山東,領導創辦了〈山東白話月刊〉等刊物。在濟南、煙臺、青島等地創辦了山左公學、東牟公學(遺址在今芝罘區通伸國小)等十幾處學校。為山東獨立和武裝起義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1911年,丁惟汾徐鏡心等組織成立了“山東全省各界聯合總會”和“山東臨時政府”。
丁惟汾在古音韻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寫有〈詁雅堂業書六種〉50餘萬字。其中齊魯書社於1983、1984、1985年出版了〈俚語證古〉、〈毛詩韻聿〉、〈方言音釋〉三種。此外還有未出版的筆記體裁的著作七部,其中在〈讀烈皇小識摘錄中〉痛斥了21個山東籍的貳臣,成為丁惟汾自始至終追隨孫中山,始終堅持三民主義的思想根源。但同時,由於過於強調人生道路上的第一選擇,忽視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發展變化的真理,陷於了形上學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這也是他後來違心地跟去了台灣的重要原因之一。
丁肇中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安阿伯,中學時代是在台灣度過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博士學位。1963-1964年在歐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7年起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丁肇中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γ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傑出的貢獻是在1974年,與里希特各自獨立地發現了J/ψ粒子。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尹衍梁
尹衍梁,1950年8月16日出生,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尹家熬頭。大潤發大賣場老闆,台灣中國文化學院歷史系、美國國際棉業學校畢業,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曾任潤泰集團董事長,於1993年辭職。後任潤泰集團總裁,並任潤泰工業公司常務董事兼總經理、潤泰租賃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潤泰建設公司董事長,潤泰染織廠公司、潤泰廣告公司、潤泰營造公司常務監事。是台灣知名的青年企業家、潤泰工業企業集團核心人物。主要事業為潤泰集團(大潤發),1995年財富淨值分別是175億新台幣,在台灣100家大富豪排名榜上名列第20位。1989年曾出資成立“光華教育基金”,並任總幹事。與北京大學合辦光華管理學院,任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