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歷城區圖書館位於王舍人鎮朝山街413號,前身為歷城縣第一文化館,200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二級館(縣級)。現館舍面積1800平方米,設有借閱室、資料室、電子閱覽室等10餘個服務視窗;專業人員11名,其中高級2人,中級5人;藏書5萬餘冊,年入藏新書2000冊,報刊100餘種,全部開架借閱;另配備閱覽座席200個,書架40個,微機50台,送書下鄉服務車1輛。
歷史沿革
歷城區的公共圖書館事業應上溯到80年前。早在1919年曆城即設立歷城縣圖書館,館址在大明湖南岸,藏書3000餘冊,年經費864元(舊幣)。
1932年,山東民眾教育館在歷城祝甸鄉設實驗區辦事處,辦事處設圖書館於桑園,藏書5737冊,分20大類。採取外借、閱覽和巡迴書庫三種方式開展借閱活動,但僅限於實驗區內。
1933年,縣民眾教育館在董家莊成立。館內設閱覽室,訂有《申報》、《華北新聞》等,藏書1000餘冊。抗日戰爭爆發後,民眾教育館解散,圖書室停止活動。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民眾教育館恢復,設閱覽室、教育、健康、講演四部,藏書1500餘冊。
1951年10月,歷城縣人民文化館成立,館址設在縣人民政府駐地北灘頭村。館內設閱覽室三間,面積30平方米,藏書2000餘冊,圖書管理員1人。
1952年,文化館在仲宮區建立文化站,設圖書閱覽室3間。
1953年9月,縣文化館及圖書室遷祝甸村。設圖書室3間,面積30平方米,圖書管理員2人。
1955年3月,圖書室隨縣文化館遷至王舍人新建館址。館內設有圖書閱覽室4間,面積50平方米,藏書3000冊,訂有《人民日報》、《大眾日報》等報紙7份,刊物20種,圖書管理員3人。
1958年秋,文化館及圖書室為“大煉鋼鐵”讓路,遷至辛甸村,設圖書室3間,約30平方米,藏書1萬冊,管理員4人。
1959年7月,長清縣撤銷縣級行政建制,劃並歷城。歷城縣設3個文化館,分設於王舍人莊(第一文化館)、仲宮(第二文化館)和長清(第三文化館)。三館分設圖書室,總面積合計110平方米,藏書5萬冊,管理人員9名。
1960年,圖書室從文化館分離,建立歷城縣圖書館,館址在歷城辛甸村,後遷至縣政府駐地—洪家樓。館舍150平方米,藏書2.7萬冊,館員4人。
1963年,在政府精簡機構中,圖書館被撤銷,所藏的4萬餘冊圖書分給第一、第二文化館和縣委宣傳部,管理員也分往兩館。
1966年,“文革”開始,所藏圖書全部封存,圖書工作處於停頓狀態。
1970年,被封圖書經清理整頓後重新開放。
1982年,第一、第二文化館圖書室各設閱覽、借閱室、書庫5間共200平方米,合計藏書51844冊,管理員各2人,持證讀者600餘人,集體借閱證40餘個。
1987年5月,撤銷歷城縣和濟南郊區,設歷城區。第一、二文化館圖書室繼續保留,原址未變,原郊區文化館更名歷城區洪樓文化館圖書室。此時,歷城區共有文化館圖書室3處。
1990年12月26日,依據歷城編髮(90)24號檔案,第一、第二文化館圖書室再次與文化館分離合併,並撤銷歷城區第一文化館,設立歷城區圖書館,館址在王舍人莊。圖書館設閱覽室、兒童閱覽室、借閱室、文獻資料室等服務視窗,面積約2060平方米,藏書52944冊,報刊200餘種,圖書館工作人員9名。
1991年,區圖書館建立完善後,對所藏珍籍、善本等館藏文獻進行重新整理,設立文獻資料室二室,存各類古籍23種,175冊。其中以《本草綱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和經》、《歷乘》、《重修乾隆歷城縣誌》最為著名,為使館藏珍籍妥善保存,採用專項保護措施,由專人管理。
1994年,在文化部組織的全國首屆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中,被評定為縣(區)級三級公共圖書館。
1999年4月起,對館藏圖書重新編碼分類。淘汰了延續使用幾十年的《中小型圖書館分類法草案》、《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第二、第三版,統一使用《中圖法》第四版,並建立了4套目錄。
2005年,在文化部組織的全國第三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中被評定為縣(區)級二級公共圖書館。
大事記
1990年12月26日,依據歷城編髮(90)24號檔案,第一、第二文化館圖書室再次與文化館分離合併,並撤銷歷城區第一文化館,設立歷城區圖書館,館址在王舍人莊。
1994年,在文化部組織的全國首屆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中,被評定為縣(區)級三級公共圖書館。
2005年,在文化部組織的全國第三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中被評定為縣(區)級二級公共圖書館。
服務社會
歷城區圖書館在有關部門的領導、支持下,在搞好陣地服務的同時,積極改善辦館條件,不斷拓寬服務領域,為促進全區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一是簡化辦證手續,建立預約登記制度,改善服務方式,改進管理辦法,讀者到館率明顯提高;二是利用自身條件開展送書下鄉和流動圖書借閱,先後設流動借閱站15個,年送書下鄉10餘次3000餘冊;三是重點針對農村開展專題信息服務,先後印製各類農作物資料10餘種,刻錄光碟20餘種,送到農民朋友手中,以指導生產,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四是針對全區少年兒童開展教育培訓,舉辦書法、繪畫、舞蹈、文藝培訓班數十期,培養學生2000餘名。為加強科學管理,提升圖書館的公共服務能力,圖書館館於1999年實行計算機管理,2004年集資籌建了多媒體電子閱覽室。 在省、市圖書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先後投入40餘萬元,用於購置共享工程網路設備、數字資源及資源加工設備等,並以網路化、數位化建設為重點,於2005年12月成立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歷城區支中心,按“一房兩室”的要求進行了標準化建設,同時以鄉鎮、街道辦事處文化站、農村文化大院為依託,建立基層服務點658個。支中心依託農村現代黨員遠程教育中心,向廣大民眾傳輸文藝作品、農業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數字信息,將服務領域拓展到全區所有行政村落。此外,圖書館還利用共享工程設備深入農村文化大院,開展大螢幕視頻講座、電影戲曲放映等活動30場次,近2萬人直接受益,深受農民朋友喜愛。
近兩年,隨著該區農村文明一條街建設和生態文明村建設的逐步深入,圖書室已經成為評估達標的一項硬性指標。全區有300個村文化大院設立了圖書室,平均每村藏書量在1000冊以上,基本上滿足了民眾的需求。為保證基層圖書室得到長期持續的發展,歷城區圖書館及時建立了下基層調研製度和輔導制度,並採取集中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辦法,積極深入基層,對圖書室管理員進行業務培訓和輔導。兩年來,堅持每周下基層的次數不少於2次,共輔導基層圖書室管理員近200名,使儘快掌握圖書工作流程,有效地避免了圖書室“先建後癱”的現象。
服務視窗
◇文獻資料室◇期刊借閱室◇讀者借閱部◇讀者活動室
◇數字放映室◇地方文獻室◇流動圖書室◇電子閱覽室
服務宣言
圖書館是通向知識之門,它通過系統收集、保存與組織文獻信息,實現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社會功能。現代圖書館秉承對全社會開放的理念,承擔實現和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縮小社會信息鴻溝的使命。中國圖書館人經過不懈的追求與努力,逐步確立了對社會普遍開放、平等服務、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我們的目標是:
1.圖書館是一個開放的知識與信息中心。圖書館以公益性服務為基本原則,以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閱讀權利為天職,以讀者需求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2.圖書館向讀者提供平等服務。各級各類圖書館共同構成圖書館體系,保障全體社會成員普遍均等地享有圖書館服務。
3.圖書館在服務與管理中體現人文關懷。圖書館致力於消除弱勢群體利用圖書館的困難,為全體讀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務。
4.圖書館提供優質、高效、專業的服務。圖書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數字資源提供能力和使用效率,以服務創新應對資訊時代的挑戰。
5.圖書館開展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各地區、各類型圖書館加強協調與合作,促進全社會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
6.圖書館努力促進全民閱讀。圖書館為公民終身學習提供保障,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7.圖書館與一切關心圖書館事業的組織和個人真誠合作。圖書館歡迎社會各界通過資助、捐贈、媒體宣傳、志願者活動等各種方式,參與圖書館建設。
借閱規則
一、凡持有我館借書證者,均可憑證入室借書,入室時請在入口處主動出示借書證。
二、入室時請將各種書包、提包、書籍等物品交於工作人員保管,不準穿背心、短褲(制服除外)、拖鞋入室借書。
三、每證每次限借書兩冊,借書期限一個月(按30天計算),必須按時歸還或續借,續借期限一個月,逾期未還,每天每冊罰款0.05元。
四、所借圖書須先檢查,如發現污損、撕頁、描拓等情況,請向工作人員聲明,由工作人員加蓋“污損”章,以明責任。凡污損或丟失圖書者,應賠償原版本圖書或按該原價的2~10倍賠款。
五、未經辦理借書手續,將書帶出書庫者(即防盜器報警),除按書價的10倍罰
款外,並視情節輕重通知本人單位。
山東省圖書館名單
本任務盤點山東省全國一、二、三級圖書館名單,山東省圖書館、文化館將免費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