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腳氣

濕腳氣,病名。腳氣病之一。見《太平聖惠方》卷四十五。指腳膝浮腫之腳氣病。水濕之邪感受於下,經絡不得宣通而致病。證見足脛腫、麻木而重,腿膝軟弱,小便不利,脈濡緩,苔白膩;或有在脛前生臁瘡者。治宜宣壅逐濕為大法,用雞鳴散加減,或選用除濕湯、檳榔散、加味二妙丸加減。濕熱偏勝者,證見口渴溺赤,脈濡數、苔黃膩,治以宣通清利化濕法,用防己飲加減。

基本信息

症狀

腳氣是一種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腳氣又稱足癬。中醫上對於腳氣病因的描述有:體陰虛內熱,濕熱、風毒之邪從熱化,傷及營血,筋脈失養,證見足脛無力,麻木酸痛,攣急,腳不腫而日見枯瘦,飲食減少,小便熱赤,舌紅,脈弦數等。

分類

1.濕熱腳氣:濕腳氣的症狀表現主要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或浸淫流黃水,或紅腫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紅,苔黃,脈沉或無變化。其治當清熱燥濕,溫化止癢。

2.寒濕腳氣:寒濕腳氣的症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或浸淫黃水,或麻木冷痛,或潰爛蛻皮,手足不溫,甚至腳趾腫脹,舌淡,苔白,脈沉。病變證機是寒濕浸淫,肆虐肌膚營衛,導致肌膚既不得氣血所榮又被寒濕所肆虐,以此而變生為寒濕腳氣病理病證。

預防

濕腳氣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及激發感染。專家提醒應做好以下預防措施:

【1】要注意清潔,保持皮膚乾燥,保持腳部清潔,每天清洗數次,勤換襪子。

【2】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以免傳染他人。

【3】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遊鞋等不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腳臭加劇。趾縫緊密的人可用草紙夾在中間或選擇分趾襪,以吸水通氣。

【4】積極消除誘發因素,如腳汗、腳癬等。

【5】勿吃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蒜等。

【6】情緒宜恬靜,激昂容易誘發多汗,加重腳氣。

治療方法

(1)枯礬、黃柏、五倍子、烏賊骨,任選一種研末備用,洗淨腳後撒於患處。適用於糜爛型腳氣

(2)苦參、白蘚皮、馬齒莧、車前草各30克,蒼朮、黃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對水皰型或有感染時套用有良好效果。

(3)白鳳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選—種,放入半斤醋內,浸泡一天后,於每晚臨睡前泡腳20分鐘。連續治療7天,對角化型有良效。

(4)木瓜30克,甘草30克。將上藥水煎取汁,侯溫後足浴5—10分鐘,每日2次,每天1劑,連續5—10天。  (5)藿香30克,黃精、大黃、皂礬各12克,米醋1000毫升。將上藥切碎置米醋中密封浸泡一周后;去渣,備用(浸泡時每天搖動數次),使用時取藥液每天浸泡2—3次,每次20—30分鐘,連續5—10天。

(6)丁香15克,苦參、大黃、明礬、地膚子各30克,黃柏、地榆各20克。上藥水煎取汁,而後將藥液候溫洗足,每次10—15分鐘,每日5—6次,每日1劑,每劑可用2次。

(7) 葛根,白礬、千里光各等量。將上藥烘乾研末,密封包裝,每袋約重40克,每次取粉劑1袋倒入盆中,加溫水約1000~2000毫升,混勻足浴,每次20分鐘,7日為1療程,連續1—2個療程。

(8)白鮮皮40克,苦參、黃柏、蒼朮各30克,防風20克,荊芥穗、枯礬各10克,蛇床子、地膚子、黃精、藿香各50克,蔥白4枚。上藥加水約3000毫升煮沸,待溫時將雙腳浸泡在溫液中lO—15分鐘,每日2次,一般用藥4-5劑即可。

(9)白醋500克濃縮至250克,加去皮大蒜頭、花椒各30克浸泡2天,用醋液浸泡患處,日2次,1次10分鐘,7天即可。

(10)可直接塗抹一些純中藥藥膏,比如說之類的,能有效深入皮膚底層,殺滅深層真菌,防止腳氣復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