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老城石板街

濉溪老城石板街

老城石板街,東至老濉河西岸,西至關帝廟巷南頭,全長一公里,街寬五米。街面青石鋪砌,光滑如鏡。其建築古樸典雅,呈明清風格,現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歷史

石板街有清末民初紳士周俊哲倡導,並用青色瓦子石重鋪。由於該項工程浩大,動用民工數千人,牛車數百輛,石料上萬方,歷時數月鋪就而成,使之口子集(濉溪老城前身)更加喧囂繁華,商賈紛至沓來,店鋪林立。抗戰時期,石板街遭到日寇焚燒,淮海戰役被國民黨飛機轟炸。解放後,政府多次撥款修復,使其恢復往日面貌。然十年文革,再遭劫難。各種神廟、閣樓、牌坊多被破壞,文物古蹟洗劫一空,使往日繁華的石板街逐失去了往日的喧囂與繁榮。

九十年代中期,政府對石板街再次實行了保護開發。如今,石板街再次興榮起來,那些“前店後坊”商店、掛著各種燈籠牌匾的雜貨商號、飯店小吃部多達上百家。小到針頭線腦、大道家具電器,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沿街店鋪大多晝夜營業,再現了當年“口子不集——常市”的繁榮景象。如果有機會到石板街,千萬別忘了品嘗石板街著名的“王家冰糖肘子”、“張家大盤辣子雞”和“丁家壯饃”。特別是丁家壯饃,堪稱一絕,以其“色味純正、香脆可口”聞名遐邇。 濉溪城,俗稱“口子”,春秋戰國時期即為“汴水入濉之口”,金元時,口子又成溪水入濉之口,故稱“濉溪口”。明時,本地商人富戶多匯與此,為防匪亂,濉溪人與居民區四周挖壕設欄,濉溪城遂具雛形。石板街由清末民初紳士周俊哲倡導用青色瓦子石重鋪。此項工程浩大,動用民工千餘人,牛車數百輛,石料上萬方,歷時數月鋪成,徹底改變了“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滿街泥濘”的髒污環境。抗戰時期,石板街遭日寇焚燒,淮海戰役又遇國民黨飛機轟炸。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復石板街,使其恢復往日面貌。然十年內亂,再遭劫難各種神廟、閣樓、牌坊多被破壞,古蹟文物洗劫一空,石板街自此失去昔日的繁華。加之七十年代後期,黨政機關、學校團體、工商企業陸續遷往新城,石板街日趨蕭條。九十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對老城石板街進行保護開發。

濉溪老城石板街 濉溪老城石板街

老城石板街商鋪很善經營,大多數是“前店後坊”,沿街掛著各色招牌的雜貨商號達數十家之多。店內貨物繁多,堆積如山,大到各式家具,小到針頭線腦,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店鋪晝夜營業,故有“口子不集--常市(事)”之說。

主要景點

七十二步上天梯。老城東首的當典巷,巷口南高北低,向南步步登高。相傳,站在巷口高處,隔牆北望,可見相山古廟的前大殿門樓。“天梯”盡頭有一平台,雕欄護圍,可容納數百人。時人登高覽物、演出聚會、節日盛典多在此舉行。由於路為土基,行人步履踐踏,泥土聚結為梯,恰為七十二級,故稱。

三山夾一井。石板街水巷南頭,有一古井被三座屋山土牆夾持,山牆聳峙,水井幽深,形成“三山夾一井”奇觀。由於沿街眾多井水苦澀難飲,唯有此井水甘甜爽口,有人說此井與“龍泉”一脈,居民皆飲用此井水,故汲水者絡繹不絕,致使小巷長年潮濕不乾,水流成陰,形成老城有名的“水巷”。

月牙橋。位於老城民主巷東端。此處有一小溪穿街而過,溪上臥有半塊青石碾盤,狀如月牙,光滑如鑒,趣稱“月牙橋”。橋下溪水潺潺,溪邊楊柳依依。每月上弦,新月如鉤,月牙橋下,浮光波動,地月天橋相映成趣。

九道彎。為石板街一古巷名稱。位於東段北側。蜿蜒數百米,通向后街北門,巷內彎道有九,故稱九道彎。小巷幽深,迂迴曲折,沿巷而行,時而如游迷宮,時而豁然開朗,令人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歷代名人甚多。一代鬼才,恃才放曠,享有“小李白”之稱的楊益魯(外號楊紅眼);帝王之師丁彥儔;開明紳士周俊哲;仕宦鄉紳吳香圃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