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變論
激變論 又稱“災變論”。一種用災變來解釋地殼運動
和生物演變,否認生物自身進化的形上學理論。
激變論詳細解說
18世紀中期,布豐依據1680年出現的大彗星離太陽的最近
距離只有23萬里的事實,認為地球可能是太陽與大彗星
碰撞出來的一個熾熱的碎片,在其鏇轉中形成了一個球
體,初次形成了太陽系和地球災變形成的演化理論。之
後,災變論分化為以波蒙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災變論和以
居維葉為代表的非現實主義災變論。前者認為,古今地質
作用是相似的,通過古今地質過程和產物的比較,可以認
識地球史。而居維葉在其《地球表面的革命》一書中提出,
地球表層經常發生突如其來的、大規模的變化,如海陸升
降、嚴重乾旱或水災、火山爆發、地震等等,這些變化導致
了許多生物絕跡,其他地方的生物便移居此處,從而出現
一個新的世界。如此反覆下去,就看到不同地層具有不同
類型的生物。居維葉的後繼者進一步發展了他的災變論
學說,認為地球的災變是突然間席捲全球的,因此災變後
的世界只能由上帝來加以重新創造,地球上的物種也是
上帝多次創造的成果,這無異是對上帝創世說的理論論
證,由此也為宗教界所大力推崇。災變論否認量變和質變
的辯證關係,否認古生物和現代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否
認了生物自身的漸進和進化,把質變絕對化,視質變為突
然發生的、沒有量變準備的突如其來的一擊,使神跡成為
自然界的根本槓桿,因此它不僅是違反辯證法的形而上
學觀點,而且也是一種背離唯物主義的唯心主義學說。在
當代,隨著全球性激變的證據迅速積累,一些學者對災變
論又興起了新的討論,並提出了新的災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