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裡已闢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成因
艾爾斯巨石底面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臥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土著人稱這座石山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歐洲地質測量員到此勘探,意外地發現了這一世界奇蹟,由於他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爾斯石仿佛是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隨著早晚和天氣的改變而“換穿各種顏色的新衣”。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冉冉升起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盛裝”,鮮艷奪目、壯麗無比;到中午,則“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時,巨石則奼紫嫣紅,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至夜幕降臨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風姿綽約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
關於艾爾斯石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而地質學家認為,這與它的成分有關。艾爾斯石實際上是岩性堅硬、結構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會不斷地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而平添了無限的神奇。雨中的艾爾斯石氣象萬千,飛沙走石、暴雨狂飆的景象甚為壯觀。待到風過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濛,又好似一位披著銀色面紗的少女;向陽一面的幾道若隱若現的彩虹,有如頭上的光環,顯得溫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許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澆灌周圍的藍灰檀香木、紅桉樹、金合歡叢以及沙漠橡樹、沙丘草等植物,使艾爾斯石突顯勃勃生機。
文化背景
這裡的原住民是在此生活了超過數萬年並創造了燦爛文化的阿南古人,他們認為祖先們締造了大地與山河。因此,阿南古族人就是維護這塊神聖土地的後繼者,並由於艾爾斯石恰好位於澳大利亞的中心,當地土著人便認定這塊巨石是澳大利亞的靈魂,艾爾斯石上許多奇特的洞穴里,留存有土著人留下的古老繪畫和岩雕,線條分明,圈點眾多,描繪著“夢幻時代”的傳奇故事和神話傳說。一直以來,艾爾斯石是西部沙漠地區土著人宗教、文化、土地和經濟關係的焦點,是他們心中的“聖石”,許多部落的土著人都在這裡舉行成年儀式和祭祀活動等。烏盧魯國家公園是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註冊的國家財產,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將它正式歸還給阿南古人,由他們負責管理。每年,有幾十萬遊客慕名前來一睹艾爾斯石的風采.
遊覽注意事項
艾爾斯巨石基圍周長約9公里,海拔867米,距地面的高度為348米,長3000米。她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正中央,孤零零地奇蹟般地凸起在那荒涼無垠的平坦荒漠之中,好似一座荒涼禮讚般的、超越時空與地空間的天然豐碑。對這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大岩石,至今科學家仍破解不出其確鑿的出處來源,有的說是數億年前從太空上墜落下來的流星石,其三分之二沉入了地下,三分之一浮在了地面。有的則說是一億兩千萬年前與澳洲大陸一起浮出水面的深海沉積物,恐怕這個難題將成為千古之謎。1873年一位來自南澳的測量員,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橫跨這片荒漠,正當他饑渴難耐之時,突然一座巨大的石山展現在他的面前,當時他還以為自己是因疲勞而產生的幻覺,沒想到竟是一座奇特的整體巨大岩石。因為他來自南澳,因此就以時任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大岩石。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正式把這座聖岩交給當地土著居民阿南格族管理,現在這裡已開闢成了一座國家公園,英文名字為Uluru-Kata Tjuta Nationnal Park,這個公園現在已被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組織列入保護名單。
許多人為了攀登艾爾斯巨石而來到這裡。攀登的地方只有西面一個入口,這條路線就是當年高斯攀登的路線,當年高斯赤著腳往山頂爬,磨得兩腳血泡模糊,疼痛難忍,然而當他到達頂峰時卻激動地喊道“我值了!美景報償了我。”當來到入口處正準備攀登時,突然看見入口處左側矗立著一塊一米見方的牌子,上邊用漢、英、法、日等語言寫著:“為了表示對土著傳統文化的尊重,請您最好不要攀登,如果您一定要攀登的話,請沿著索道攀登,一定要注意安全……”。艾爾斯巨石對當地土著人來說是一座聖岩,他們認為這裡是宇宙的中心,是祖先神聖居住的地方,他們為此而頂禮膜拜,敬若神明。傳說洞內居住著彩色蛇神,因此人們定期前來朝拜。這座聖山本來是除了祭司以外,絕對不允許任何人攀登的,因此有很多土著人對旁人攀登這座聖山表示不滿。然而只是以攀登為目的而來的遊客又是當地人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土著人只好默認。
攀登這座巨石一般人往返需要1個半到2個小時,當然也有英雄好漢創下了上下僅用13分鐘的記錄。攀登時最好帶上一瓶水和一雙防滑手套,只要身體健康,穿著合適的鞋子都可以爬到頂峰。道路險要之處裝有鎖鏈,你可以藉助它往上爬。攀登的時間最好選擇上午,雖然風大,但是不會太熱。巨石頂峰7月份(澳大利亞的冬天)最低氣溫會達到零下5度,12月(澳大利亞的夏天)則會達到零上50度。裝有鎖鏈的地方坡度很大,一定要抓牢,否則萬一遇到狂風會被吹倒,那就會丟了性命。為了紀念攀登過程中不慎丟了性命的人,其紀念碑雕刻在攀登處右邊的岩石上。聽說站在巨石頂上可以遠眺那一望無際的荒漠,眼界十分開闊,除了遠處45公里的奧爾加斯(The Olgas),幾乎什麼都沒有,間或長些茅草和耐旱的沙漠樹木,也顯得十分渺小。除了攀登領略巨石的美景外,還可以環行散步觀看,聖岩全長9公里,走完全程一般人需要3個多小時,途中你可以觀賞巨石上雕刻著的土著民族岩石藝術和繪畫,繪畫向人們介紹著居住在巨石附近的阿南格族的傳說。途中有一座土著人進行神聖祭奠的殿堂,洞壁上保留著史前壁畫和崖刻,大多是動物的形態以及他們信仰的圖騰,雖年代已久,但仍依稀可辨,她向來訪者述說著土著人祖先的業績和神聖的故事。在這附近還有一個名為坎踞峽谷(Kantju Gorge)的小池塘,下大雨時雨水沿著岩石滑落到池塘,會形成一座十分壯觀的瀑布,美不勝收!
巨石特色
這座聖山奇蹟般地很會“變臉”,當你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她那千姿百態的美容。遠遠望去這塊巨岩的表面十分圓滑而光亮,像一座紅色巨型的大理石碑,碑石上似乎沒有一道裂縫和斷痕,只有無數條整齊的縱溝橫紋和大小不一形狀奇特的凹凸處,那都是歲月留下的風化與水化的痕跡。仔細觀看,有的地方像是一朵巨大的蘑菇頭;有的像是雄壯的獅身;有的像是突起高大的駝峰;有的像是連綿起伏的山巒;有的像是巨大的瀑布群;有的像是打鬧戲逗中的母子獅;有的像是浩浩蕩蕩的八仙過海;有的像是一張張極富性感的嘴唇,或大張或微閉,真是不勝枚舉。面對巨石你可以展開你那豐富想像的翅膀去尋覓與遐想。有一個地方非常值得介紹給大家,那就是一處最有名的“袋鼠尾巴”,這條巨大的“袋鼠尾巴”約有200多米長,緊緊依附在一座高大的石壁上,中下段還是中空的,而且很自然地一直延伸到地面,真是活靈活現,與鮮活的袋鼠尾巴別無兩樣。據說這條“袋鼠尾巴”象徵著男根,是製造生命的源頭。在殿堂“凹狀入口處”則象徵著女陰,為生命來源的出處。無論如何解釋,這條巨大雄健的“袋鼠尾巴”似乎在向人們述說著“這座聖山的的確確是屬於澳大利亞的”。更加吸引觀光客的非變幻多端的巨石色彩莫屬了,一般來說一日之內巨石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變換出七種顏色,簡直精妙絕倫!巨石不斷變換的色彩,仿佛是一位十分愛美的千姿百態的模特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疲倦地在更換著她的時裝。黎明前,艾爾斯巨石穿著一件巨大的黑色睡袍,安詳地躺在那廣博無垠的大地之中,一副朦朧惺忪的模樣。日出時,巨石穿上了淺紅色的外衣,一副少女出水芙蓉般的嬌媚;到了正午巨石則穿上了橙色夏裝,一副朝氣蓬勃、火辣辣的強悍;傍晚夕陽西下,巨石則又穿上了深紅或醬紫色的秋裝,一副千錘百鍊如火燎原的成熟;夜幕降臨前,巨石則又穿上了黃褐色的晚禮服,一副高貴顯赫的端莊;夜幕降臨後,巨石則脫掉了所有的時裝,與大地融合在了一起,一副休閒懶散的模樣;風雨前後巨石則又披上了銀灰或近於黑色的大衣,一副深沉、寧靜、剛毅木訥的厚重。萬一遇到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山雨欲來風滿樓時,那就毫無辦法攀登巨石和觀賞她那變幻多端的色彩了,然而取而代之的則是另一番壯觀景色——你可以盡情地觀賞壯觀瀑布中的巨石。風雨中,巨石則又換上了碩大的黑色蓑衣,迎接著暴風雨的考驗,大雨過後無數條瀑布從蓑衣上急淌直下,一副千條江河歸大海的壯觀景象。偶爾風雨過後,彩虹高懸天邊,又好似給巨石鑲嵌上了一條巨型的五彩髮帶。總之,很難用語言把巨石變幻多端的色彩描繪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關於艾爾斯巨石百變顏色的原由眾說紛紜,但根據地質學家的推斷與考證,認為艾爾斯巨石主要由紅色礫石組成,其含鐵量相當高,岩石表層的氧化物隨著陽光不同角度的照射,而不斷地變化著其顏色。這種奇妙變幻的光影,給艾爾斯巨石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與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