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野狗

澳洲野狗

澳洲野狗(學名:Canis lupus dingo)在生物學分類屬於灰狼的一個亞種。這一物種並不局限分布於澳大利亞本土,野生種群主要生存在澳洲和泰國,有部分群落分散分布在東南亞其他地區和紐幾內亞。棲息於熱帶森林、草原、沙漠、高原等自然壞境中,適應能力非常強,還有的敢於在村莊附近活動。集群生活,食譜很豐富,除了捕食鼠、兔等小型哺乳動物以及鳥類外,狗群經常合作捕獵袋鼠、袋熊、綿羊、牛犢、巨蜥等大型獵物。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澳洲野狗 澳洲野狗
澳洲野狗是一種中等大小的 灰狼亞種,雄性明顯高大於雌性,體長81-111厘米,尾長31厘米,肩高40-65 厘米,雄性體重12-22千克,雌性體重11-17千克。澳洲野狗具有優雅的長腳,動作非常 敏捷,其運動、速度和耐力都極優秀。皮毛體色豐富,總體是典型的沙質色,包括姜色、金色、紅色、褐色、乳白色,甚至還發現過純黑和純白色的個體,外貌與普通家犬無異。胸部的霜毛、腳和尾巴尖顏色較淡。個別的澳洲野狗身上有黑褐色和白色的斑紋。澳大利亞的澳洲野狗往往比亞洲的野狗大,濃密的尾巴比其他野狗更近似狼,該物種具有 食肉類動物才具有的較大的 犬齒

棲息地

澳洲野狗棲息於 熱帶森林、草原、沙漠、高原等自然壞境中,適應能力非常強,還有的敢於在村莊附近活動。集群生活,每群3~12隻,由一對夫婦領導,等級制度森嚴,群體占據10~20平方公里的領地,晨昏活動 覓食,正午炎熱時分躲在陰涼處休息。

生活習性

澳洲野狗 澳洲野狗
澳洲野狗的食譜很豐富,幾乎找到什麼就吃什麼,除了捕食鼠、兔等小型哺乳動物以及鳥類外,狗群經常合作捕獵 袋鼠、袋熊、 綿羊、牛犢、 巨蜥等大型獵物,分布在澳大利亞的種群60%的食物是高蛋白的肉類,而亞洲種群則主要以水果、魚、甲殼類、蛙類、蜥蜴類以及人類的垃圾為食。
主要天敵是人和 鱷魚,還有家犬和胡狼。有時候不同群落的野狗會相互殘殺。老鷹也會抓走小野狗。澳洲野狗是早期由人類帶入澳洲的,但是已經繁衍了數千年,成了那裡的頂級肉食動物,也是白人到達之前那裡的唯一食肉目成員。

分布範圍

雖然名字叫澳洲野狗,但實際上這一物種並不局限分布於澳大利亞本土, 中國緬甸、越南、泰國、 菲律賓、高棉、印度、寮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均有分布。野生種群主要生存在澳洲和泰國,不過有部分群落分散分布在東南亞其他地區和紐幾內亞。
遍及於澳洲北部、中部和西部的森林、平原和山地。在澳洲中部,它們主要在 牧場主為牛打的深井附近出沒。幼崽出生在地洞、兔子洞和岩窟中,居所要接近水源。亞洲的澳洲野犬生活在村莊附近,人們給它們提供食物和遮風擋雨的地方,讓它們為自己看家護院。

亞種分化

是灰狼的亞種之一。

生長繁殖

澳洲野狗 澳洲野狗
澳洲野狗組成小群生活,群落中有嚴格的等級,每群只有一對有統治權的野狗能繁殖後代,其他野狗都幫助首領共同撫育幼崽。母首領有時候會殺死不是她親生的幼崽。行為特徵比較像原始的犬。每年繁殖一胎。繁殖季節依緯度和季節變化情況而定。澳大利亞的野狗於3~4月間發情交配,而亞洲種群則推遲到8-9月,母狗的妊娠期平均為63天,每胎1-10仔,通常4-5仔,小狗由全體成員悉心照料,三個星期大時小狗第一次走出洞穴。在出生八個星期後,小狗斷奶徹底離開洞穴。主要在成年犬的陪伴下在離洞穴三公里以內的範圍漫遊。在新生小狗9到12個星期大時群體中的成年犬會為它們帶來大塊的固體食物,通常大狗把食物囫圇吞下再反芻給小狗。哺乳期約2個月,3-4個月大時即可獨立活動,2歲左右性成熟,平均壽命10年,圈養最高紀錄15年。
野生野狗和家養的狗混血的情況非常嚴重,純種的野狗只能在澳大利亞的幾個被保護的國家公園才能找到。 

基因傳承

澳洲野狗 澳洲野狗
澳洲野狗是 澳大利亞一種黃色的土著狗,是一種即將滅絕的生物。聽來和亞洲並沒有什麼關係,但科學家在上周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卻指出:澳洲野狗是一種古老狗類的一個小分支,這種狗可能是5000年前由東南亞的移民者們帶到澳洲的一小群狗里進化而來的。
澳大利亞自然資源局的動物學家巴克和昆士蘭大學的生物博士研究生艾倫制定了一項3年計畫,在弗雷澤島追蹤野狗的蹤跡以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他們倆跑遍了全島,從海灘到叢林收集每一隻野狗的DNA樣本。他們用一種魚和油的混合物作誘餌,讓狗用舌頭去舔。當狗用舌頭去舔誘餌時,就會留下它舌頭上成千的細胞。
研究人員稱,從進化角度看,人、鼠和狗曾擁有共同祖先,但狗大約在9500萬年以前從進化路線上分離成一個獨立物種。人類和老鼠同時在大約8700萬年前獨立出來,因此老鼠就進化關係而言與人類更近。儘管如此,人類和狗基因組之間的相似性,卻比鼠和人類、鼠和狗基因組之間的相似性都要大。
由於人類和老鼠的基因序列已經較為完整,所以進行比較確定狗體內的哪些基因與人類最為相似並不困難。利用這種對比技術,研究人員將可以更快而且用成本更低的方式來確認人類基因突變的源頭。
狗擁有大約24億對基礎DNA,較之人類的DNA數量僅少5億對。狗擁有39對 染色體,人有23對。狗的體積、生活方式和生命期等與嚙齒類動物相比更貼近於人類。多年來,狗作為一種模型動物,在骨髓移植等醫學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漫長的選擇育種的歷史過程中,許多品種的狗容易患癌症、心臟病、失明以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據估計,狗身上有360多種遺傳疾病與人類疾病相似。因此,測定狗的基因組序列圖譜,並將其與人類基因組圖譜進行比較分析,對尋找人和狗的致病基因都將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由瑞典、美國、紐西蘭以及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對澳洲野狗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的狗進行了 基因測試。這個測試共收集了211隻澳洲野狗的DNA樣本,以及亞洲和歐洲大陸其它676隻狗以及38隻狼的DNA樣本。隨後,科學家們對這些樣本中的某種特定的DNA線粒體進行了研究。由於這種特定的 脫氧核糖核酸線粒體經由母親傳到女兒的過程中變化微乎其微,一旦確定這種線粒體有相似之處,就可以判斷出兩種動物必然存在著某種血緣關係。

歷史溯源

澳洲野狗的祖先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一小組動物中的一隻雌性狗中,而這個時間又恰好與 東南亞移民者通過大陸橋到達澳洲的時間相吻合。因此,科學家們就認定澳洲野狗其實有著 亞洲的血統。當時,一群東南亞移民之所以帶著狗來到了澳洲,可能是把它作為 獵犬,也可能是把它作為晚上取暖的“活毛毯”。澳洲野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那時塔斯馬尼亞島上並沒有這種物種,然而在除了澳洲的其他地方,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2000年之前。而且,在沒有人為因素的情況下,大型動物不可能從世界的其他地方自己到達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認為,澳洲野狗最有可能是通過移民者的船隻到達澳洲的。

保護級別

列入《 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哺乳綱紅色名錄——易危(VU)。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