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潮州抽紗的主要品種有手巾、檯布、繡衣、床罩、被枕套、靠墊、餐套等,產品遠銷美國、日本、義大利、澳大利亞等國家,不少產品多次作為國禮品贈送外賓。1972年,周恩來總理把潮州抽紗精品玻璃紗檯布作為國家禮品送給伊朗王后。1980年,在慕尼黑第32屆國際手工業品博覽會上,72×108寸高檔玻璃紗繡花檯布《雙鳳朝牡丹》被譽為“目前世界獨一無二的最精尖產品”,並獲金質獎章。該作品描繡上625隻鳴、棲、舞、翔等姿態各異的鳳凰,伴以276朵千姿百態的牡丹及大量葡萄和花草,呈現出鳳凰迎春、百花爭艷,一派春色盎然的藝術意境。
起源
潮汕抽紗源於歷史悠久的潮州刺繡(簡稱潮繡),而潮繡與廣州刺繡(簡稱廣繡)又合稱為粵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據有關資料介紹。大約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一個叫納胡德的女傳教士,傳教之餘,發現潮繡的優美精巧針法,深為讚賞。於是,她從國外帶來一批抽紗圖案和樣品,然後用潮州出產的夏布交給她所聯繫的民眾加工,繡出來的產品優雅精細,絢麗多姿,比之西方粗糙針法,實有天壤之別。納胡德把這批中西結合的新產品帶到國外銷售,竟被爭購一空。從此,納胡德便在汕關招集一些婦女學習抽紗。其後又有一叫耶德大摩的傳教士,在岩石傳教時,他妻子見抽紗有利可圖,便也在岩石傳授這門工藝。
二度興衰原因
由於潮繡的歷史悠久,工藝精細,風格獨特,受到西方人士的歡迎。因而洋人相繼在汕頭開辦洋行,經營抽紗業。同時,一些留學英、美的潮汕教徒,歸國之後。也集資做起抽紗生意。
抽紗自從在潮汕地區興起之後,隨著汕頭半殖民地的畸型,潮汕抽紗得以迅速發展。潮州墊繡的獨特藝術和新穎風格,受到喜愛新奇的西方人士的悉賞,因而外商、華資紛紛在汕頭設定洋行及各種抽紗工廠,情況如雨後春筍。使潮汕抽紗在1912-1914年、1936-1941年出現二度興旺局面。是時,“洋行”、“公司”在汕遍地林立,抽紗工人遍布崎碌地區,盛極一時。但是,正當潮汕抽紗興旺發展之際,先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使西方經濟受到破壞,銷路日衰而停滯下來。第二次全盛時,在華資與洋行的競爭中,大魚吃小魚,不少華資公司因資金不足而受到洋行的控制,抽紗工人收入微薄,不足維持最低生活水平,不少人不願再幹這“手皮錢銀”工作。最後由於1941年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海運航線被阻,貨件無從出運,潮汕抽紗瀕於中斷。這便是潮汕抽紗二度興衰的原因。
特點
潮汕抽紗的特點是按一定圖案抽出布料中的某些經緯線,以針線縫鎖抽口,再加花紋刺繡。潮汕抽紗通過400多種巧妙的針法工藝和繁複精緻的設計布局,以刺繡的墊凸和抽通為特點,又以多層鏤通和剔透玲瓏的空間藝術為特色,巧妙運用多種針法工藝和繁複精緻的設計布局,變化出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