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笛套音樂

潮州笛套音樂

潮陽笛套音樂是廣東省汕頭市潮陽縣的地方民間藝術三瑰寶(英歌舞、笛套音樂、剪紙)之一。潮陽笛套音樂源遠流長,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稱其為“活化石”並不為過。

潮陽笛套音樂簡介

遺產類別

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

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

廣東省汕頭市

遺產級別

詳細信息

歷史

潮陽笛套音樂之“源”起於宋。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率領勤王之師到達潮陽。當時,作為宋室左藏朝散大夫的吳丙隨師抵潮,吳丙生平酷愛音樂,又是宮廷樂宦,因而帶來樂工歌伎和禮樂資料。宋亡後,吳丙定居潮陽棉城。宮廷音樂的種子也因此播落於潮陽土壤,經過歷史的演變和樂工們的承傳,潛移默化地融入潮陽的地方特色,從而大大地充實和豐富了潮陽笛套音樂的內容。

到了元代,由於等級制度嚴酷,民族矛盾尖銳,南人受到非人的待遇。為志亡國之恨,潮陽樂人組織“賞仙會”,於每年中秋,以賞仙為名,在潮陽棉城南壇,對月演奏前朝音樂,藉以抒發懷舊和憂國之情。笛套音樂是賞仙會上演奏樂曲內容的組成部分。這也是笛套音樂得以在潮陽傳播的原因之一。

到了清代,潮陽笛套音樂與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互相融合,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所發展,樂曲的調式、旋律、結構、節奏和演奏風格以及樂器套用、樂隊組成等都各自成一格。清末以後,潮陽笛套音樂出現“文廟”、“民樂”(即民間樂社)兩種流派。

表現形式

潮陽笛套音樂就其表現形式可分為笛套音樂和笛套鑼鼓兩類。笛套音樂包括笛套古樂(即傳統的笛套音樂)和經融合、演變的笛套音樂。笛套古樂從曲式結構到旋律都保留著宮廷音樂的古風韻——古樸、莊重、典雅、幽逸、清麗、悠揚。笛套鑼鼓包括笛套小鑼鼓、笛套大鑼鼓和笛套蘇鑼鼓。

地方特色

潮陽笛套音樂屬於套曲式的音樂品種,它以笛、管、笙、簫為主奏樂器,並配以三弦、琵琶、古箏和其他的弦樂、彈撥樂等。“潮陽味”的吹奏方法,構成了潮陽笛套音樂濃郁的地方特色。潮陽笛套音樂被譽為“盛開在嶺南永不凋謝的華夏正聲”。2004年,潮陽被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笛套音樂》之鄉”。潮陽笛套音樂老藝人林立言被授予“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的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