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孝

潘承孝

潘承孝,汽車和內燃機專家,中國內燃機和汽車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河北工業大學首任校長、名譽校長。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潘承孝 潘承孝

潘承孝(1897—2003 )從事教育60餘年,培養出一大批國內外知名的內燃機專家、學者。主張理工結合,強調基礎理論的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走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道路。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

人物生平

1897年3月7日 出生於江蘇省蘇州。

潘承孝出生地 潘承孝出生地

1915—1921年 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現西南交通大學)機械系畢業,獲學士學位。1922—1923年美國康乃爾大學機械系,獲機械工程師稱號。

1924—1925年 美國威斯康新大學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

1927年 天津直隸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任教。

1927—1929年 瀋陽馮庸大學機械系教授。

1929—1931年 瀋陽東北大學工學院機械系教授。

1931—1937年 北平大學工學院機械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7—1938年 西安西北臨時大學工學院機械系教授兼主任。

1938—1948年 國立西北工學院教授兼機械系主任、教務主任及院長等職。

潘承孝 潘承孝

1948—1951年 國立北洋大學工學院教授兼校務委員會委員。1951—1958年 天津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教務長兼機械系教授。

1958—1962年 天津河北工學院院長。

1962—1971年 天津工學院院長兼機械系教授。

1971—1983年 天津河北工學院院長、副院長。

1983—2003年 經國務院批准授予河北工學院名譽院長。

2003年12月22日上午7時35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7歲。

履歷

潘承孝 潘承孝

潘承孝,字永言,1897年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父親潘志憘生於1876年,自幼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學習英語,思想比較先進。1903年東渡日本,受秋瑾的影響,返國參加革命活動。秋瑾被害後,重返日本,抱振興江蘇絲業之志攻讀蠶桑科。1908年回國,居天津從事工商實業。

潘承孝的國小和國中在蘇州度過。1912年轉到北京匯文中學,1915年考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1921年以機械系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被交通部保送官費留學美國(唐校為交通部所辦)。

當時的唐山工業學校是國內外知名的學府,美國大學均承認其學歷,畢業生可直接進入研究生院學習。潘承孝認為美國學校不僅是設備條件好,而且有不少課程在國內大學裡尚未開設。於是到康乃爾大學後,不是逕直進入研究生院,而是要求到機械系四年級學習,選修了幾門國內尚未開設的專業課程。1923年畢業後,他到著名工廠阿列斯-查爾麥(Allis-chalmer),汲取工廠實際知識。1924年夏轉入威斯康新大學研究生院,以蒸汽動力廠為主題,金相熱處理為副題,攻讀碩士學位。1925年夏通過答辯獲得碩士學位。官費留學三年期滿後又延長一年到赫潑汽車廠(Huppmobile)做工,以廣見識。

1927年2月學成回國。按當時規定,官費留學生回國後應向派出部門報到聽候任用。但當時正值軍閥混戰,北洋政府無暇顧及。潘承孝在等候期間,直隸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邀請他“幫幫忙,擔任幾節課”。就在這樣一個偶然的機遇,使他從此進入了教育界,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教育事業。

1927年8月去瀋陽,先後在馮庸大學、東北大學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迫入關,到北平大學工學院任教,兼機械系主任。主講內燃機學、汽車學、汽輪機學等課,是我國最早講授這些課程的教授之一。

潘承孝 潘承孝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奉令集中西安,成立西北臨時大學,不久南遷陝西城固。1938年臨時大學解散。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工學院(天津大學,舊址在現在的河北工業大學丁字沽校區東院)和遷往抗日後方的焦作工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東北大學工學院合併,在城固成立 國立西北工學院。當時該院是抗戰後方實力雄厚、設定工科專業最多的一所高等學府。從1938年國立西北工學院成立起,潘承孝先後擔任機械系主任、教務主任,1944年1月任國立西北工學院院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他為遷校、建設新校經費奔走於西安、南京之間,最後在鹹陽找到新校址開了課。潘承孝在西北的10年中,工作繁重,心力交瘁,貧血嚴重,於1948年秋辭去院長職務,回天津居家養病,就近接受北洋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教授之聘。1951年全國院系調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成立天津大學,潘承孝擔任教務長,創辦了天津大學的內燃機專業和實驗室;並積極向天津市建議與天津大學合辦天津內燃機研究所,開展內燃機的科研工作。

1958年春河北省恢復河北工學院(現河北工業大學),任命潘承孝為院長,發揮了他多年的辦學經驗,為新的工學院制定了切合河北省需要的系和專業的發展規劃,其中也有內燃機專業。經30年的努力,領導的重視,這所工學院已是省的重點院校之一。1983年11月,潘承孝87歲,經中央批准他為名譽院長。

潘承孝為我國的高等工業教育事業奮鬥了60餘年,培養了大批機械工程英才,真是桃李滿天下。如今已逾耄耋之年,仍在兢兢業業地一心撲在事業上,恪盡職守。

潘承孝不僅是一位專家學者,由於他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又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忠誠的參政者。歷任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一屆代表,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屆至第七屆代表和第五屆、第六屆常委、副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屆至第六屆代表,天津市和河北省政協第二屆和第三屆委員,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自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後,歷任民進天津市委第一屆和第二屆副主委、第三屆主委,民進河北省委主委、顧問、名譽主委,民進中央委員、常委和參議委員會副主任;他還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內燃機學會顧問,中國汽車學會名譽理事長,河北省和天津市機械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

學科開拓

汽車內燃機學科的開拓者之一

潘承孝 潘承孝

在20年代,當汽車、內燃機還是新的學科時,潘承孝就遠涉重洋到美國學習掌握這門學科。回國後,在30年代,我國工科大學開設這兩門課程者還是屈指可數,潘承孝是最早講授這兩門課程的教授之一。當時有“南黃北潘”之稱,即上海有交通大學黃叔培教授講授有關汽車方面的課程,在北方則有潘承孝了。當時我國尚無自己的汽車工業,但無疑他已為祖國的汽車工業播下了人才的種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重工業部領導下成立的“汽車工業籌備組”,初期只有10餘人,其中就有他的學生4人。曾任天津大學校長的內燃機著名學者、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史紹熙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曾寫道:“我之所以選擇了內燃機這個研究領域,數十年矢志不移,說實在話是發端於潘老對我的啟蒙”。又如吉林工業大學校長陳秉聰教授、長春汽車研究所所長陸孝寬、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李渤仲、大連理工大學造船系胡國棟教授等,都曾受業於潘承孝。他們都在內燃機、汽車學科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潘承孝從事工程教育60多年,有豐富的辦學經驗,為發展祖國工業培養出大量人才,付出了他畢生的心血。

嚴謹治學嚴格要求的楷模

潘承孝從事工科教育60多年,執教的同時擔任系主任、教務長及院長等行政工作,素以嚴謹治學和嚴格要求而著稱。史紹熙教授任天津大學校長期間,提出“嚴謹治學、嚴格要求”的“雙嚴方針”,在教學上取得了成效,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得益於潘承孝教授的言傳身教”。

潘承孝 潘承孝

潘承孝的治學嚴謹,首先表現在他的嚴於律己上。他執教期間,一人講授3門專業課,還兼任系主任、教務主任等行政工作,然而對備課認真,一絲不苟。聽過他講課的學生一致反映他講課邏輯性強,深入淺出,口齒清楚,既嚴肅又活潑,聽他講課是一種享受。他備課精益求精,每年的講課內容都有新的補充。在抗日戰爭期間,很難得到國外書刊,但他盡力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教材內容,隨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去,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啟發他們的思維。他對教學的高度負責精神人人欽佩。

潘承孝在行政領導工作上做到堅持原則,任人唯賢,不講私情,辦學從嚴,賞罰分明。有一位當年在西北工學院教務處任職員者回憶說:西北工學院一年級學期考試都用密封考卷,有幾次學生作弊,潘教務主任當場將考卷撕毀,責令學生退出考場。西工考試嚴格,已成校風,人人皆知。又如西工遷校西安時,會計處有兩個會計盜賣煤炭,當時社會貪污成風,有人寫了一首打油詩:“會計××心太狠,得了獎金又賣煤,貪風唯有西工盛,我問先生能辦誰?”此詩有人置於潘承孝辦公桌上。他很快調查核實後,將那兩名會計開除出校。這種不講私情,賞罰分明的領導作風,全校師生欽佩。

甘為人梯,不求名利,我盡我心,我盡我力的高尚品德。一位專家學者對科研的貢獻大小,往往以他發表的科研論文、著作的數量、質量來衡量。這當然是一個重要方面。但象潘承孝這樣一位公認的專家、學者就不能僅僅從發表研究論著來衡量了,而應該更深入地、全面地來分析他對科研事業的重大貢獻。

1963年一機部下達了一個燃用劣質油料的課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個什麼高精尖的課題、但潘承孝接受了這個課題,組織人力開始工作。首先,他明確提出要搞一種適合農村使用條件,能受農民歡迎的,又能燃用多種燃料(含劣料)的農用動力裝置。他的這種結合國情為農民服務的科研思想,當時並沒有被所有人接受。經過幾年設計、試驗,終於在老式燒球機上利用了分層燃燒原理,改進了燃燒室,提高了原樣機的各項指標;且又保留了它的結構簡單、維修方便、容易操作等優點。當時在邯鄲農機廠進行了小批試製,產品達到了設計要求,在農村排灌站試用,很受農民歡迎。在1965年一機部於無錫召開的科研會上得到肯定,決定在此基礎上進行15馬力(試製樣機5馬力)使用劣質燃料的設計。後因“文化大革命”開始,未能進行。這是在潘承孝的結合國情,不為名利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設計製造工作。

潘承孝對科研的貢獻在於善於發現人才,培養人材。1982年他發現河北工學院鄒仁鋆講師是個突出人才,他在學術委員會提出越級晉升為教授,並於1983年盡力支持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出國講學,使其得到國外學術界的好評,為國家爭得了榮譽,終於擔任了河北省科學院院長,作出了巨大貢獻。

潘承孝對科研的發展有遠見卓識。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在我國社會尚未充分認識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時候,他親自籌備計算機站,1976年在教師中開辦計算機語言班,兩年間連續辦了8期,使500多名教師受到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訓練,並培養了一批工作人員,在省高校中先行了一步。

“文化大革命”期間潘承孝屢遭衝擊,但他對黨的信念始終不渝。1970年他被下放到河北工學院情報資料室工作,他按時上班,無怨無憂,兢兢業業工作。他翻譯了院外工廠求援的儀器說明書、機器安裝指導書以及學術科技論文約20萬字,整理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積存的外文科學技術報告約有3000餘冊,凡是與該學院各專業有關者,分送各系資料室;對外校有用的,分別寄給有關學校,得到各校的感謝。他又用個人名義邀請懂日語的教師翻譯日本《內燃機關》臨時增刊“內燃機測量技術”和“內燃機燃燒”等書,由他擔任譯稿的審校,並以“情報組”的名義出版。

潘承孝還與國外聯繫,引進美國大學的科教書,如物理、高等數學、內燃機原理等,並組織翻譯。這種甘為人梯,不求名利,不論在順境逆境中,均抱著“我盡我心,我盡我力”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科研和教學上作出貢獻。

個人品德

1.在教學和工作中,潘承孝的嚴格是出名的。在生活中,潘承孝的平易隨和也是出了名的。生活中的他,經常是一件長褂,一雙布鞋,更像一位溫和儒雅的國學老師,學生們都非常願意接近他。1932年9月,他剛剛接手三年級的課,一位叫李耀滋的學生拿著一個小問題來請教,潘承孝細心解答之後,和顏問道:“你在一、二年級的功課不算太好,經常貪玩缺課是不是?”李耀滋很驚訝,問:“先生剛剛接的課才幾天,怎么會曉得我以前的情況?”潘承孝沒有回答,繼續說道:“據我觀察,你的天資並不差,如果以後能注意聽講,不逃課,成績是會趕上的。”幾句溫和的鼓勵,使李耀滋很受感動。在以後的學習中,他認真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終於體味到求知的樂趣。後來,已經成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李耀滋先生對這一段往事依然記憶猶新:“潘教授之能循循善誘是我求學上進的轉機,這個恩惠此生難忘。”新中國建立後,潘承孝更是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中國的高教事業中去,為新中國培養了許許多多的棟樑之才。晚年的潘承孝仍然十分關心教育,他對高校排名和中學劃分重點與非重點說過一句十分精彩的話:“哪所學校培養出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那所大學就是中國第一高校,當然那所中學也是重點中學。”潘承孝對國內學者榮獲諾貝爾獎希望殷切,這將成為中國高校躋身世界一流大學最關鍵的“一高”。

2.嚴於律己,堪稱楷模:隨著潘承孝年事日高,他的可欽可佩的人格感染力和影響力也更加受到人們的崇敬和尊重。潘承孝退休後,仍擔任名譽校長。潘承孝歷來講求工作效率,時間觀念很強,辦事守時。他出席會議、參加活動和與人相約,從不遲到。他經常說:“不守時就是不守紀律,就是不守信譽,就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有一次,學院召開大會,領導和師生都到場了,惟獨不見潘承孝,秘書和司機驅車去接也沒有接到,而此時還下著小雨。正在大家焦慮不安的時候,他來了,原來,他是在接送車遲到後,冒雨步行,穿馬路、過市場前來赴會的。如釋重負的與會者,對潘承孝的到來,報以熱烈掌聲。幾十年的領導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潘承孝沒有絲毫特殊要求和分外的享受。一身樸素大方的衣裝,是他給初識人的第一印象。“不搞特殊化”是他的人生信條,也是熟知他的人對他的眾口一詞的評價。潘承孝的辦公室和其他領導的辦公室沒有什麼兩樣,十六平方米,一張辦公桌,一把椅子,一個書架,兩個櫃櫥。比較顯眼的是一對單人沙發和雙人沙發。這裡面還有一段小故事。1993年學校九十周年校慶時,學校更新會議室的沙發,一併為他專門買來了高檔真皮沙發,潘承孝得知後,很嚴肅地問辦公室的負責同志:“是不是所有的領導都換了沙發?”當得到否定的回答後,他專門到會議室查看,他在低檔的布面沙發上坐下後,十分滿意而誠懇地對辦公室主任說:“這沙發好,扶手高,坐墊也高,坐著舒服,起來也方便。給我買的那個不好,退掉或者換了吧!”

3.“文化大革命”期間潘承孝屢遭衝擊,但他對黨的信念始終不渝。1970年他被下放到河北工學院情報資料室工作,他按時上班,無怨無憂,兢兢業業工作。他翻譯了院外工廠求援的儀器說明書、機器安裝指導書以及學術科技論文約20萬字,整理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積存的外文科學技術報告約有3000餘冊,凡是與該學院各專業有關者,分送各系資料室;對外校有用的,分別寄給有關學校,得到各校的感謝。他又用個人名義邀請懂日語的教師翻譯日本《內燃機關》臨時增刊“內燃機測量技術”和“內燃機燃燒”等書,由他擔任譯稿的審校,並以“情報組”的名義出版。

4.1963年一機部下達了一個燃用劣質油料的課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個什麼高精尖的課題,但潘承孝接受了這個課題,組織人力開始工作。首先,他明確提出要搞一種適合農村使用條件,能受農民歡迎的,又能燃用多種燃料(含劣料)的農用動力裝置。他的這種結合國情為農民服務的科研思想,當時並沒有被所有人接受。經過幾年設計、試驗,終於在老式燒球機上利用了分層燃燒原理,改進了燃燒室,提高了原樣機的各項指標;且又保留了它的結構簡單、維修方便、容易操作等優點。當時在邯鄲農機廠進行了小批試製,產品達到了設計要求,在農村排灌站試用,很受農民歡迎。在1965年一機部於無錫召開的科研會上得到肯定,決定在此基礎上進行15馬力(試製樣機5馬力)使用劣質燃料的設計。後因“文化大革命”開始,未能進行。這是在潘承孝的結合國情,不為名利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設計製造工作。

養生之道

百歲老人的潘承孝是個和善慈祥的老人,精神矍鑠、眼不戴鏡、耳也不聾、頭腦非常清晰,記憶力特別好。

他總結自己的健身之道時說:“就是要有對事業的追求和注意保養身體。”1.勤用腦,多思考。使腦子處於興奮狀態,要像周恩來總理說的那樣"活到老,學到老"。多年前,他就學起"電子學",後又外出參觀學習電子計算機技術,翻譯國外技術資料供教學用。2.心胸開闊、樂觀豁達。凡事想得開,放得下。3.適度活動腰腿。保持兩條腿走路,腿就好比機器的馬達,腿不能動了,機器就不能轉,還需經常扭動腰,這樣,機器就不會生鏽。4.注意保護眼耳。不躺著看書,眼瞎耳聾,就要發獃。5.慎服藥物,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儘量不要吃藥,因為藥不是仙丹,吃多了會有副作用。6.生活規律。按時作息,不失眠,節飲食。潘老還認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好的身體,就無法從事任何事業。他堅持加強身體鍛鍊,像春蠶那樣,為改革開放、四化建設吐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