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漳河水庫系攔截漳河及其支流育溪河而成,位於湖北省江漢平原西部,地處荊門、宜昌、襄樊三市交界處,於1958年動工興建,1966年基本建成並全面發揮效益。水庫流域面積2980平方公里,承雨面積2212平方公里,防洪標準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總庫容20.35億立方米,相應水域10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荊州、荊門、宜昌三市260.5萬畝農田,灌區自然面積5543.93平方公里。
工程分樞紐和灌區兩大部分:樞紐工程有4座大壩(觀音寺、林家港、王家灣、雞公尖,其中觀音寺主壩長630米,高66.5米),10公里長的副壩,4處溢洪道(陳家沖、馬頭砦正常溢洪道,崔家溝、王家灣非常溢洪道)和6座引水涵閘(其中渠首閘最大輸水能力為121立方米每秒)。灌區工程有總、一、二、三、四、西6條幹渠及以下8級渠道,總長7176.56公里,渠繫上建有渡槽、隧洞、各類節制閘、分水閘及跌水等大小建築物15000餘座。灌區內有中、小型水庫320座,沿長江、長湖、漢水興建有電灌站83處,形成了以漳河水庫為骨幹、大中小相結合、蓄引提相配套的綜合型灌區。
漳河水利工程,以防洪、供水為主,兼有發電、水產、旅遊、水電建築安裝、航運、林果品等綜合效益,建庫40多年來,效益巨大,自1958年建庫以來,累計攔截大於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30多次,防洪減災效益80多億元,累計提供工農業及城鎮生活供水200多億立方米,促進了灌區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