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渠春水

《漢渠春水》是由明代詩人王遜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漢渠春水》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姓名】王遜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漢渠春水

崑崙萬古雪②,作水注黃河。

大漢為渠久③,中原決處多④。

瞻天慳夏雨⑤,謫戍賴春波⑥。

歲歲豐糜粟,宜聞擊壤歌⑦。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宣德寧夏志》。漢渠春水,王遜創作的舊西夏八景組詩之一。

②崑崙:即崑崙山。按:先秦以來的古文獻認為“河出崑崙”、“河出崑崙墟”、“崑崙之丘,河水出焉”。此處的崑崙,多認為指今崑崙山或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其實,古人所說的“崑崙山”實際上多是指神話中的崑崙山。中國人的觀念里有兩個仙鄉,東邊是以蓬萊為代表的仙島及其五大神山,那是黃河以及百川最終流歸的地方;西邊則是以崑崙為代表的神山,這裡是黃河的源頭。顯然,這些關於河源崑崙的“準科學”觀點與現實相去甚遠。現代地理學界認定,現實中的崑崙山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東延入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里。青海境內的最高峰在青海省西部與新疆交界處,海拔6860米,是青海省的最高點。而現實中的黃河源頭卻在青海南部的三江源地區,與崑崙山主峰還有相當距離。因此,學界一般不再說黃河發源於崑崙山。萬古雪,《嘉靖寧夏新志》、《萬曆朔方新志》作“萬古靈”。

③大漢為渠久:漢武帝時,派大軍北伐匈奴收復黃河河套地區,遷內地70多萬災民到沃野千里的河套地區屯田,在寧夏境內大興水利,開渠灌溉。其中漢渠就是開鑿於公元前110~前101年,距詩作者所在的明朝永樂年間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故曰“大漢為渠久”。

④中原:地區名,即中土、中州,以別於邊疆地區而言。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黃河流入華北平原以後,水流緩慢,泥沙淤積,兩岸築有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汛期洪水暴漲,常常決開大堤,造成水災,使中原地區變成“黃泛區”,故曰“中原決處多”。

⑤瞻天:抬頭觀看天上的雲彩,盼望老天爺下點雨水,以解禾苗缺水之困。慳:吝嗇。慳夏雨,夏天雨水很少。

⑥謫戍:被貶而守邊。這裡指在寧夏的屯墾者。賴春波:老天不下雨,只好依靠漢渠的渠水來澆灌田地了。

⑦擊壤歌:古歌名。相傳唐堯時有老人擊壤而唱此歌,詞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老人蒙載帝堯的恩德而不自知,表明帝堯深得理邦治國之道。後遂用“擊壤歌”描寫太平盛世的歡樂景象,表示對統治者政績的頌揚。

作者簡介

王遜,字謙伯,明代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從永樂二年(1404年)他寫的《寧夏莎羅模龍王碑記》來看,王遜當在永樂以前就供職於慶王府,此時,他任慶王府紀善所紀善(正八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