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追溯上去,漁家渡村原名張家埭,明正統年間改名為漁家渡,公社化時曾改名為建豐大隊。2006年上虞進行行政村規模調整,漁家渡村和漁渡村合併成漁家渡村。姓氏
據能考證的570多年來,漁家渡是董氏的聚集地,漁家渡人大多姓董,根據光緒丙午年重修的《會稽漁渡董氏宗譜》,漁家渡先祖可追溯至宋時衢州龍游立德鄉光祿大夫時用公,後分支於新昌雪竇、上浦石浦。至世祖雙江公又分支於漁家渡,依次為雙江公、石泉公、樵風公、養晦公、居易公、頤庵公,到董玘已是七世。經過數代人父子傳承,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為自己的家庭盡力,幼則以孝事親,繼之以開館育人為己任,長則獻身報國。在舊《鄉賢譜》和各類傳記典譜,以及《上虞烈士英名錄》里,都能看到漁家渡人的聲名,上虞傳統文化同樣流淌著漁家渡人的精髓!名人
從漁家渡名人錄來看,第一個有功名的是石泉公的孫子居易公,誥封文林郎貴州道監察御史、通議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從居易公董敬開始,董氏家族逐漸開始走向繁榮,各色人才相繼亮相:
董敬,行敬大,諱敬,字允恭,號居易。明正統年間人。誥封文林郎貴州道監察御史、通議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
董豫,行仁六,諱豫,字德和,號剡溪。明成化四年戊戍進士。授奉政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僉事。董豫生於正統六年辛酉四月十九日,卒於正德九年正月二十七日。
董復,行仁七,諱復,字德初,號頤庵。明成化乙末進士,中憲大夫,雲南府知府。
董晉,行仁三,諱晉,字德昭,號慎獨。授七品散官。壽七十四。
董玘,行彰十六,諱,字文玉,號中峰。弘治十八年乙丑,董玘舉會試第一,廷試賜一甲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刑部福建司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升侍讀、補經筵日講官,左春坊左諭德兼本院侍讀,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教習庶吉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等職,參與編修過<孝宗實錄>、<武宗實錄>、<睿宗實錄>。董玘生於明成化十九年癸卯八月十七日,卒於嘉靖丙午年六月二十六日,壽六十四。贈禮部尙書,諡文簡,葬大善海螺山(隆佑山)。
董思近,號約山,宗人府經歷、雲南尋甸府知府。贈奉直大夫、刑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卒於官舍。子董祖慶萬里扶柩歸葬漁家渡。
董祖慶,行衍六十三,諱祖慶,字余徽,號久所。郡學三頂儒巾之一。三子一婿先後登第。
董煥,行衍五十九,諱煥,字蕘章,號鏡元。天資秀穎,博通群籍。與長塘羅萬化性情契合,羅萬化的一切疏計皆出自其手。
董煜,行七十九,諱煜,字重光,號鏡峰。授江南太平府蕪湖縣丞。
董懋史,字周噩,董玘之會孫。萬曆庚子舉於鄉,授鄞縣教諭,遷國學博士,福建監運使運同。生於嘉靖辛酉年十二月,卒於崇禎已巳年十二月,壽六十九。
董懋策,字揆仲,號日鑄,董玘之會孫。得家學真傳,精於易理,稱為日鑄先生,設帳與蕺山之東授徒講業,時人比之為“白鹿書院”。卒於癸丑正月二十六日。提學副使張汝霖為之置祠於蕺山之顛。
董懋中,行恕九十,諱懋中,字建叔,號黃庭。萬曆辛卯捷鄉榜,癸丑登進士,任直隸常州府武進縣知縣,刑部廣東清吏司主事轉員外郎,寧國府知府,福建建寧府推官,壽七十八。葬於會稽禹王廟西側之宛委山。
董啟祥,行曉大,諱啟祥,字元開,號曉陽。應試武場,得中武魁,自念才學過人,不屑就武,寄籍順天府入太學。卯辛萬曆十九年首捷北闈,授徽州府績溪縣知縣,建平縣知縣。卒於京,壽六十九,葬於山陰坡塘花園山。
董應祥,行曉二,諱應祥,字仲 ,號鳴陽。例監考三十六,授湖廣武昌府知事,直隸廣德州建平縣主簿,建平縣事。歸漁家渡,任族長十五年。
董呈祥,行曉五,諱呈祥,號昆陽。杭州游擊。壽八十一,葬虎頭山。
董世儀,諱世儀,潼關掛印總兵。卒於疆場,宜人聞報墜樓自盡。賜金箋榮封三代。
董瑞書,字玉章,乾隆壬子年任貴州龍里縣尉。
董慶章:又稱董久大,字簣山,上海灘上曾經名噪一時的商界大亨。
文物古蹟
明代顯彰牌坊,始立於明正德丁卯年(公元1507年),前後兩座,相距40米,東名“會元,世科”,西名“榜眼,繡衣”,,均為兩層單間、青白色石構造。是當時浙江各級地方官,為弘治十八年(1505)會元連捷榜眼的漁家渡人董玘建造。二坊相距40米,均建於明正德二年(1507),兩牌坊形制相同,造形為二柱單間,均二柱三樓門樓式。通面寬3.15米,淨高6.50米,跨度3.7米。鋪作承托歇山樓頂。兩坊額上分刻“會元”、“榜眼”等正書大字。額枋上雕刻的麒麟、鸞鳳、龍、鹿、鶴、獅子等禽獸,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村中其它古蹟還有明成化年間董豫所建的董家大宗祠、明兄弟進士董豫和董復讀書處改建的慶恩寺、明董省齊別墅改建的田湖庵、明萬曆年間董望雲所建的天授庵、順治年間董思山所建的屏津庵、清董氏族人所建的朱光廟,其中岙底的沙湖寺頗顯神秘,從原址上看規模不小,並且完全拆毀於解放後。
在漁家渡村里還有不少坊表,如為明成化戊戌進士董豫和成化乙未進士董復立的“兄弟進士”,為明福建按察司僉事董豫和雲南府知府董復立的“烏府黃堂”,甚至在紹興府城,也立了不少漁家渡人的“會元榜眼”、“宮端”、“學士”、“賢科得士”、“癸丑進士”等坊表,可惜年代久遠都無跡可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