簣山

簣山

在藍田縣城南不遠處有座兩峰並肩形似筆架的山,叫簣山,簣山的東西兩峰之上各修有寺,叫竹簣寺,又名祝國寺,竹簣寺的兩峰之間有塔,叫文峰塔。

在藍田縣城南不遠處有座兩峰並肩形似筆架的山,叫簣山,簣山的東西兩峰之上各修有寺,叫竹簣寺,竹簣寺的兩峰之間有塔,叫文峰塔。
原來的文峰塔雖說僅僅只是座磚土木結構的空心小塔,高不足七丈,層只七級,楞僅六面,但它卻雄居於簣山的東西兩峰之間,給原本壯觀的簣山與神奇的祝國寺,增添了無窮的光輝和色彩;雖說文脈之言飄渺虛幻,但卻能給人以撫慰,給人以自豪、自信和力量;雖說原塔歷時久遠,幾經興廢,加上雷轟電殛,風吹雨打,卻受到邑人士的普遍愛戴與維護,所以,幾百年來,它巋然不動,始終保持著昔日的壯觀。
竹蕢寺的文峰塔,原創建於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1]。是在當時的藍田縣令顧其言倡導、主持下創建的。
顧其言,字介石,上海人。明崇禎庚辰(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進士,隨後他出任了廣東香山縣(按在今廣東省,時屬下縣)知縣,頗有政績。順治七年冬(公元1650),清兵南下破廣州,香山縣亦隨之歸入清朝統治。第二年(公元1651)春,作為前朝官員的顧其言,才投向清政,“署篆”候補。直到順治十一年(甲午年,公元1654),被選調派往藍田。
顧其言到藍田上任後,就登山察望。他有感於藍田“三陽空絕、四山高壓,本土低微”的“地理學”缺憾與藍田當時“科目不振”的現狀,按照形象學說,便倡導在簣山上創建一座文峰塔。
顧令呼號於前,邑人士“諸子衿孫一朋、張文遠等,里民孫一鸞、張文顯等”回響於後。他們“有捐地者,有捐資者,有延請淄流結茅其嶺以董成者,有出家募化,合眾力以襄厥事者[2]”,於是,一個合眾力修塔的民眾場面就形成了;一座磚土木結構的文峰塔也就誕生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