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滎經河是滎河和經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兩大支流在滎經縣城東北,以90度角度交匯。而大支流的二級支流,如滎河的代黃溝、頭道水、橋溪、小河子、相嶺河,又均以90度角度匯入滎河。因此,其水系類型,屬於格狀水系。
形成
滎經河幹流原為青衣江一級支流,經麂子崗在雅安城東注入青衣江。由於新構造運動,青龍斷層活動加劇,導致雅安向斜南段上翹,隆起而出現麂子崗。滎經河被斬斷而成斷頭河,向北鑿開天鳳背斜而注入天全河,成為青衣江的二級支流。原下游段的殘留河,即今雅安的憤江。
特點
徑流量豐富:滎經河雖為青衣江二級支流,但由於其流域面積廣,流域內降水量豐沛,因而年均徑流量達104秒立方米,僅次於一級支流天全河,在青衣江水系各支流中列第二位,占青衣江水系在雅安地區出境處年均徑流量469秒立方米的22%。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32.67億立方米,占青衣江水系在雅安地區出境處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150.69億立方米的21.6%。
河流洪枯變化大:由於流域面積內多暴雨,實測最大洪水為3450秒立方米,是平均流量的33倍,枯水期流量25.2秒立方米的137倍。因而,縣境內洪災較多。
河段平均比降較大,含沙量較小,天然落差2555米,平均比降24.3‰,具山地河流特徵。上游植被較好,年均含沙量每立方米僅0.37公斤。
橋樑
滎經河、天全河在天全縣樂英鄉交匯,兩河口大橋就位於兩河交匯處。
只見兩座大橋的橋面相互垂直呈90度角,一個彎道將跨天全河與滎經河的兩段橋連線起來,連線處共用一個橋墩,恰似一座長橋攔腰折彎,別具一格的“倒拐橋”與兩河口青山綠水相映成趣。
站在橋上,身旁不斷有車和行人經過。在橋“倒拐處”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兩河口大橋”字樣,字型緊湊,筆畫精到,筆力強勁,據說是已故的天全著名書法家江蘊波先生寫的。石碑上清楚寫著“1972年4月25日動工,1974年8月1日勝利建成”。石碑後面,坐落著很多民房,一幢樓房正好修建在90度直角的位置上,幾位老人正坐在屋前凳子上閒聊。“這座橋是1972年動工的。”在橋頭上,天全縣樂英鄉鹽店村4組李明英記憶猶新,“動工的前一天正是我生小孩的時候。”“修建時,天全河上的橋叫1號橋,過滎經河的橋是2號橋。兩座橋同時動工,然後合二為一。”坐在李明英旁邊的李林祥老人是修橋民工中的一員。當時,生產隊號召大家修橋,李明英所在的生產隊有300多人參加修橋。
李林祥說:“修橋所用的石塊大多是從蘆山飛仙關運來的,建設大橋的石塊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因為每一塊石塊都要送‘測壓’。”他說“測壓”就是看看每塊石塊所能承受的重量,符合標準的石塊才能使用。兩河口大橋兩座橋面同一標高,設計水位均為737.5米,橋面寬6米,兩旁人行道各為0.75米,天全河一段橋長92.6米,只有一拱,滎經河一段橋長131.735米,有兩拱。
天全縣樂英鄉中心國小教師舒乾江說:“聽當地人講,這座橋在當年的橋樑建築上算得上是一流,直到現在,也是國內著名的橋樑。”
雅礱江、岷江水系
雅礱江是中國四川省西部河流。為長江上游金沙江的支流。岷江發源於岷山,是匯入長江的重要支流之一。提示:參考資料少的詞條可用一兩句話進行描述,可不添加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