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歌

《滄浪之水歌》,春秋戰國時期流傳在漢北一代的民歌,出自《孺子歌》,原文為“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作者已不可考。

古代詩詞
作者:屈原
作品:滄浪之水歌
內容: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作品注釋
司馬遷 《史記》中 《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滄浪歌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傳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傳久遠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創,也不是“漁父”首創。
滄浪歌: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滄浪歌》並不單單是“勸人出世避禍,獨善其身”的,而是強調人不僅要剛直進取,也要有豁達的心胸。
屈原認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而滄浪歌卻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是“蓮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說白者自白是不會被玷污的,(屈原)你沒必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你應該豁然地面對這種世態。
而滄浪歌的前一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則很明顯是勸人積極進取的,“水清”是喻治世,而“濯我纓”,纓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徵,所以“濯我纓”當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滄浪歌”正確解讀應該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注》)”這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另一種說法。
附《漁父》:
《漁父》---屈原
屈原既放,
游於江潭,
行吟澤畔,
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而至於斯?
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是以見放
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於物,
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
何不沽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
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舉,
自令見放為?
屈原曰:
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
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
鼓枻而去,
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
不復與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