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滄浪之水》最早出自《孟子·離婁》: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譯文: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秋水清澈,秋收過後馬肥糧足,擦拭盔甲兵器準備出征。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春夏之交的穀雨前後水較為渾濁。古代老百姓閒時為農、戰時為兵,這個時候在種田,幹完農活洗去腳上的泥巴。
賞析
後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漁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這仍是“與世推移”的意思。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道家兩種處世哲學。
峻解:滄浪之水的清與濁,都應該坦然接受,清水洗臉,濁水洗腳。
一、“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語出《漢書新注》)”
二、警示我們,你若是清水,他人就用你來正衣冠。你若自棄做了濁水,旁人就拿你來洗腳。
附《漁父》
《漁父》
---屈原
屈原既放,
游於江潭,
行吟澤畔,
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而至於斯?
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是以見放。
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於物,
而能與世推移。
舉世混濁,
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深思高舉,
自令見放為?
屈原曰:
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
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
鼓枻而去,
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
不復與言。
注:流傳久遠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創,也不是“漁父”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