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書院 位於湖南道州(今屬道縣)城西。道州為理學家周敦頤故鄉,後人因建書院,以其號為名。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楊允恭奏諸理宗皇帝賜御書“道州濂溪書院”6字,“以旌道學之源”。次年,請李挺祖為“濂溪書院掌御書臣”,“辟台門而摹揭”,並拓地擴建,“凡祠宇、講堂、齋舍鹹新之”。既成,集諸生肄業其中,又作記告以興學之旨:“國家之建書院,宸筆之表道州,豈徒為觀美乎?豈使之傳習文詞為決科利祿計乎?蓋欲成就人才,將以傳斯道而濟斯民也。”時設山長、齋長、主祠掌書院事務。元至正十九年(1359)山長歐誠能等重新祠宇。二十二年通判吳宥率山長戴世榮修葺,建有應門、濂溪祠、楊公祠、兩廡、誠源堂、光風霽月堂、清遠樓、愛蓮亭、瞻德亭等。又援例以周氏子孫之賢能者,世為書院山長,“以奉專祠”。歐陽玄為作《重修濂溪書院記》,戒師生“師道自樹”,“善人自期”,成為“真儒”。明弘治間知州方瓊重建。正德、嘉靖間知府曹來旬、御史姚虞、知州王公接等均有修葺。萬曆間毀於火,二十年(1592)御史大夫李楨重建,捐置祭田,參政吳中傳作記,辟異說而“崇正學”。明末毀。清順治十三年(1656)知州高攀龍重修正祠、禮廳。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賜御書“學達性天”額,三十年司馬史修御碑亭。乾隆十六年(1751,一作六十年)署知州李永埰、嘉慶二年(1797)知州龍舜耕均有修葺。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校士館。位於湖南邵陽。宋治平四年(1067)周敦頤(號濂溪)以永州通判攝邵州事,遷州學於東山。後歷代均建祠並祀濂溪。元末廢為東山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參議楊逢春集諸生講學其間,以“民居環列”,“遂遷僧眾於別處”,三十一年改建為書院,名“東山”。有景濂堂、濂溪祠、會心室等,“日集諸生於景濂堂,教以習經讀史。且講明心性之學,所造士,本末皆可觀”。崇禎末毀於兵火。清順治十五年(1658)知府張惟養始復濂溪祠。康熙元年(1652)知縣顏堯揆增修。“書院略有成規”。十一年,知府李益陽建講堂等,“規制大備”,李又建希濂書院於東山。不久,並兩書院為一,正式定名“濂溪”。然“無官師董治及置田膳養之法”。乾隆八年(1743)知縣高應遴置學田382畝,收租谷603石。二十四年知府鄭之僑重建,有三希、致道二堂,敦崇、實學二室,“進德”、“居業”二齋及濂溪祠、藏節樓、觀瀾閣等,“大觀備矣”。又作《濂溪書院勸學篇》、《濂溪書院興學編》等,大倡理學,以“明夫仁義禮智之性,以敦夫孝弟忠信之行”。後主講如蔣載熹,余廷燦、鄧顯鶴等皆一代名師。鹹豐九年(1859)毀於兵。
相關詞條
-
濂溪書院
濂溪書院位於汝城縣城西郊桂枝嶺麓,南部鄰里井坡鄉大村村,清嘉慶九年(1804)為紀念縣令宋理學家周敦頤而建。書院為仿宋四合院式建築,磚木結構,占地面積3...
書院介紹 濂溪先生 邵陽濂溪書院 贛州濂溪書院 汝城濂溪書院 -
桂陽濂溪書院
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縣余兆先增建講堂、學舍,並由羅洪先作記,以倡其學。 康熙六年(1667)知縣黃應庚重建,以僧守之,遂供佛像。 光緒末年,知縣董...
簡介 -
嶽麓書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
歷史沿革 建築格局 文物遺存 保護措施 文物價值 -
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國家5A級風景名勝嶽麓山風景區,為中國古代著名四大書院之一;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
歷史沿革 建築特色 建築風格 發展現狀 書院學規 -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Shigu Academy),位於湖南省中南重要城市衡陽市石鼓區石鼓山,是湖湘文化發源地和湖南第一勝地,始建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
書院簡介 地理環境 建築結構 獲得榮譽 發展史 -
永明濂溪書院
濂溪書院,位於湖南永明(今屬江永)。 清康熙十四年(1675)知縣侯綬重建,改名“濂溪”。 嘉慶二十二年(1817)知縣楊耀曾重修。
簡介 -
北宋四大書院
北宋四大書院為衡陽石鼓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四大書院 六大書院 八大書院 衡陽石鼓書院 白鹿洞書院 -
宋朝四大書院
“四大書院”的說法始於宋代。 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嵩陽書院(河南登封市嵩山南...
應天書院 嶽麓書院 白鹿洞書院 嵩陽書院 附:書院制度 -
濂溪先生
《宋元公案》中對於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 周敦頤在研究《周易》後,寫了著作《太極圖·易說》,提出宇宙生成論體...
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