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範大學中共黨史研究所

湖南師大中共黨史研究所的前身是1953年湖南師範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中共黨史學科。該學科於1981年擁有全國第一批審批的中共黨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中共黨史博士學位授予權,是我國南方第一個中共黨史專業博士點。該學科於1987年、1999年和2006年三度列為湖南省教育廳重點建設學科。經過20多年的努力,該所已成為湖南省中共黨史教學和科研中心。

簡介

該所承擔院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多層次的政治理論課和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等專業十五門課程的教學任務。譚雙泉教授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二等獎,鄭兆安教授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三等獎、全國優秀教育和教學優秀獎,劉仁榮教授獲湖南省“兩課”教學優秀獎,博士生吳江雄主講的《毛澤東思想概論》榮獲湖南省高等學校多媒體教育軟體大獎賽一等獎。
該所成立以來,譚雙泉、周作翰黃百鍊譚獻民徐晨光李屏南、彭繼紅肖光榮胡映蘭等先後承擔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必然性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等國家八五社科重點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0多項,完成省部級基金項目40餘項。先後在國家和省級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900多篇,公開出版學術著作70餘部。該學科先後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近26項,其中范忠程教授著的《博覽群書的毛澤東》獲第八屆全國圖書“金鑰匙獎”一等獎,彭大成教授著的《湖湘文化與毛澤東》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譚雙泉教授著的《紅葉初集》獲湖南省首屆社科優秀著作二等獎,譚雙泉教授著的《評所謂毛澤東思想儒家化》獲湖南省第二屆社科優秀成果論文二等獎,譚獻民教授著的《毛澤東與中國農民》獲湖南省第三屆社科優秀著作二等獎,何一成教授著的《中國革命理論問題研究》獲湖南省第二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譚獻民教授著的《湖南人民革命史》獲湖南省第二屆社科優秀著作三等獎,范忠程教授著的《青年毛澤東與湖南思想界》、劉仁榮教授著的《毛澤東思想概論》獲湖南省第三屆社科優秀著作三等獎。
近五年來,該學科先後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0多項,其中文選德教授主編的《信念叢書》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第八屆“入選作品獎”和湖南省第七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一等獎,何一成教授主編的《百年民族精神頌》榮獲湖南省“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二等獎,何一成教授、彭繼紅教授撰寫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榮獲湖南省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徐晨光教授著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創新研究》榮獲湖南省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李屏南教授著的《人物評價論》榮獲湖南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李屏南教授著的《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獲湖南省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徐晨光教授、李屏南教授著的《與時俱進論》獲湖南省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一等獎。
經過近二十年的建設與發展,本所現已經形成五個各具特色又相互呼應的研究方向:1、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3、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研究;4、湖湘文化與湘籍共產黨人研究;5、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這四個研究方向涉及到中共歷史學的基本層面,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中共黨史研究的學科平台。
本所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注重中共黨史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對策的研究和創新,取得一些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較有影響的學術特色和優勢:
1、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面,譚雙泉教授著的《評所謂毛澤東思想儒家化》、《必須堅持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分別發表在《求是》雜誌、《人民日報》理論版發表,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反響;譚獻民教授著的《論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思想歷史地位》、《論鄧小平文化價值標準的時代意義》、《四有新人——當代中國的理想人格》、《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探索》等論文分別為《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人大複印資料轉載,產生了一定的反響;李屏南教授、彭大成教授主要撰寫的《中華民族騰飛的希望——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榮獲湖南省第五屆優秀成果一等獎,併入選為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獎。
2、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方面,文選德教授主編的系列叢書《信念教育叢書》、李屏南教授主編的《社會主義觀:從馬克思到江澤民》等被全國同行稱為“開拓性工程”;何一成教授著的《鄧小平理論的歷史觀和歷史方法論》,彭繼紅教授著的《傳播與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1899-1921)》、《公共精神生活管理引論——基於社會主義宗教領域》,譚吉華副教授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經驗研究》均是這個方向的研究成果體現。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意識形態工作的歷史經驗研究》課題也是圍繞這個方向開展研究的。何一成教授主編的《百年民族精神頌》榮獲湖南省第七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二等獎;何一成教授、彭繼紅教授撰寫的論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榮獲湖南省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在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研究方面,黃百鍊教授(1997年6月調出)的專著《權力的裂變——黨內監察制度研究》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反腐敗》等一系列論文,較深入地闡明了反腐敗鬥爭與黨的建設的密切關係,先後為中宣部推廣、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及湖南省“五個一”工程二等獎。徐晨光教授(2004年9月調出,但仍為本校中共黨史博士點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率先在全國提出研究執政黨執政安全這一重大現實課題,完成了與此有關的國家及省社科基金課題3項,寫出了一系列與此相關的理論文章發表在《求是》雜誌、《光明日報》等刊物上;肖光榮教授著的《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道德支持研究》、《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執政思想比較研究》均處於執政黨建設的研究前沿,同樣被同行譽為“開拓之作”。
4、在湖湘文化與湘籍共產黨人研究方面,彭大成教授著的《毛澤東與湖湘文化》一書,闡明了湖湘文化對毛澤東思想形成的獨特作用,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十多家報刊雜誌給予了宣傳報導,並被評為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被同行專家譽為“研究毛澤東的必讀之書”。 其專著《魏源與西學東漸——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艱難歷程》(約53萬字)就是這一方向研究的最新成果。韓廉副教授的博士論文就涉及到這方面的研究,其發表的許多論文都涉及到這方面的研究。
該所作出了如下突出貢獻:一是有力地駁斥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是毛澤東思想儒家化”的錯誤觀點;二是主編和撰寫了一批湘籍共產黨人的文集、傳記和思想研究的著作和論文,有力地推動了湖南地方黨史的研究;三是以主編《信念教育叢書》為主的一系列通俗讀物,普及了黨史知識,加強了中共黨史的宣傳教育功能;四是完成了“八五”以來國家、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項目50多項,有力地推動了中共黨史學術研究。
本所學術隊伍結構合理,學術力量雄厚,有科研人員38人,其中有博士生導師11人,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專業人員18人。特別是形成了一支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教授為學術帶頭人、以中青年博士為主體的、具有創新意識、開拓進取、團結拼搏且極富潛力的學術隊伍。其中,譚雙泉教授長期擔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常務理事、全國李大釗研究會常務理事,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中青年教授譚獻民是湖南省中共黨史重點學科負責人、擔任過全國中共黨史學會常務理事、理事。
譚獻民:男,湖南長沙人,中共黨員。1955年月12月出生,1982年1月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獲法學碩士和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湖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史研究所所長,中共黨史博士點、碩士點負責人。1982年至今,在《中共黨史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光明日報》、《湖南日報》和《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國家和省級理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10餘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和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或摘編,出版學術理論著作四部。先後獲得湖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湖南普通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主持國家社科規劃項目“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歷史經驗研究”及教育部和湖南省社科重點委託項目及一般項目等10項課題。社會兼職為: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常務理事、理事,湖南省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 。
譚雙泉:男,1929年1月生,湖南省安仁縣人,中共黨員,1952年畢業於原湖南大學歷史系,隨即被保送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結業,1953年來湖南師範學院(後改大學)任教,在這期間,曾脫產參加農村土地改革,城市“三反”、“五反”運動,1959年由當時高教部借調北京,參加編寫國家統編教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1—4卷),歷時一年返校。三中全會後第一批晉升副教授,1985年任教授。曾擔任湖南師大政治系副主任、主任、校黨委委員、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90年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任中共黨史專業博士生導師,1991年審批為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生增列導師,同年國務院表彰其“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共產黨史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高校教學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中共黨史學會會長;湖南黃興研究會會長;湖南毛澤東思想研究會副會長;湖南民政、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中共湖南省委社科規劃領導小組成員;湖南省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領導小組成員等職。
公開出版的著作有:參與李新主編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1—4卷),主編《向警予文集》、《湘贛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料摘編》、《湖南黨史大事年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葉初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簡編》、《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財政經濟史料摘編》(上、中、下冊)、《中國革命史教科書》(主編舊民主主義革命部分)、《湖南人民革命史》、《中共黨史讀本》,著有《教會大學在近現代中國》、《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1840-1949)》、《中國共產黨人權理論與實踐研究》、《追求至善—領導幹部思想道德素質論》、《譚雙泉文論集》。
主持完成國家資助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八五”規劃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必然性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國家教委社科發展研究中心課題“‘課題指南’研究”,國家教委“八五”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毛澤東倫理思想研究”,湖南省教委“八五”規劃重點項目“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黨的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該所譚雙泉教授、譚獻民教授、彭繼紅教授、肖光榮教授等先後承擔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必然性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歷史經驗研究”、“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意識形態工作歷史經驗研究”、“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道德支持研究”等國家八五社科重點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工程10多項。完成省部級基金項目50餘項。近五年來承擔科研項目68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7項,部省級課題26項。
該所先後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6項(全國圖書一等獎2項),國家教委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湖南省委省政府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10項,優秀獎5項。近幾年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5項,其中獲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4項。譚雙泉的《評所謂“毛澤東思想儒家化”》榮獲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第二屆黨史優秀論文二等獎,徐晨光的《與時俱進論》榮獲湖南省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一等獎,徐晨光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創新研究》、何一成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分別榮獲湖南省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譚獻民的《試論民主革命時期黨領導文化工作的歷史特徵》榮獲中央黨史研究室紀念建黨85周年理論研討會一等獎。
該所先後在國家和省級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900多篇,公開出版學術著作70餘部。五年出版學術專著59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15篇,在《政治學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國家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大量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轉載或摘介。
該所承擔院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等多層次學生有關政治學科課程的教學任務。譚雙泉教授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二等獎,鄭兆安教授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三等獎、全國優秀教育和教學優秀獎,劉仁榮教授獲湖南省“兩課”教學優秀獎。本學科博士生培養成就斐然。已招收博士生100餘人,其中60餘人已獲博士學位。博士研究生在讀期間共發表論文226篇,出版專著10多部,在國家一級刊物上發表論文26篇。有10多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或觀點摘編,有6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轉載,有32篇被人大複印資料轉載,CSSCI收錄39篇。在讀期間,博士生劉建武的“鄧小平社會主義特色觀研究”、張遠新博士的“江澤民文化思想研究”、博士生王保慶的“我國城區乞討群體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博士生姚德權的“我國新聞出版業融資:模式·運行·調控問題研究”、博士生劉曉玲的“‘兩個先鋒隊’思想研究”獲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博士生劉建武的《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研究》榮獲湖南省首屆社會科學基金研究課題優秀成果二等獎,博士生王保慶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特等獎,碩士生王毅、張曉琳被湖南省教育廳評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2004屆優秀畢業生。畢業生很受社會歡迎,就業率達100%。許多博士生畢業後或成為高校教學科研骨幹,或走上領導崗位。碩士生考上博士的也較多,有37位同學考上博士。譚獻民教授指導的博士生張湘濤的畢業論文,譚雙泉教授指導的碩士生王蔚、鄭小平的畢業論文,何一成教授指導的碩士生康重文的畢業論文榮獲湖南省優秀學位論文,特別是文選德教授指導的博士生王保慶的博士論文《傳統文化與執政黨建設研究》榮獲2006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