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圓樁

渾圓樁

渾圓樁是一種較古老的拳術,源於傳統武術門派里的形意拳,為其築基養生樁法,以松靜自然為主。誠望習者“守平常、莫好奇”,認真訓練。站樁是形、意、氣、力互相聯繫,互相制約、調整陰陽平衡的整體運動。形(姿勢)和意(意念渾圓樁活動)又是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為作用,不可偏廢,其訓練以意為體,以形為用,以靜為和。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站樁需遵守的四容五要原則,四容即: 頭直、目正、神莊、氣(聲)靜;五要即: 恭、慎、意、切、和。恭者神不散,慎如深淵臨,假借無窮意,精滿渾元身,虛無求實切,忽失中和均。

初習渾圓樁,首先應將整體間架安排正確,在虛靈挺拔的原則下進行由局部到整體的放鬆訓練,尤其是雙肩和胸部的放鬆更需時時注意。其要求是:頭直目正,氣靜息平,身端體正,松肩橫肘,腋下全虛,屈肘環抱,,胸腹放鬆,腰背正直,膈肌放鬆,胸虛背圓,雙膝頂出,臀部如坐高椅,足趾抓地,足心涵空。整體要求是:松靜自然,虛靈挺拔,曲折玲瓏,渾圓一體。

渾圓樁動作簡單易煉,誠如王薌齋老先生所言:“養生樁,極容易,深追究,頭萬緒。”僅站好姿勢不動,一不調息,二不意守,三不周天循環。即不調整呼吸,不留意丹田,不搞大小周天。為保健養生治療某些慢性疾病,增長體質,使工作肌產生被動性的站樁練功,簡單易行,人人都可學會,效果良好,無副作用。站樁時間不做硬性規定,可隨身體狀況靈活的安排。站樁疲乏難奈時,功感大失,說明體內消耗大於補充,應改為坐、臥式,疲勞消失後再站。總之,要靈活、漸進地延長練功時間,不要超出身體的負擔。

站樁不要追求功感,要意念淡守,既不要忘記,也不要強想,“勿忘勿助”。體內起變化時自然會出現功感。

姿勢要領

1. 頭領正直,兩眼微閉或者全閉,下顎內收。頸不離衣領。

2. 自然呼吸。

3. 兩手胸前環抱,五指稍張開,五指尖內扣如握籃球,兩手之間相距約20--30厘米,兩手距胸前約20--30厘米,掌心向內朝胸前。

4. 兩臂抬起肘部高不過肩,低時腋下要能有容納一個拳頭的空間。手掌高不過眉毛,低不過肚臍。

5. 胸背直而不挺;自然站立。

6. 小腹放鬆,不挺肚子,腰部微微後靠, 臀部有微下坐之意。

7. 兩腿自然分開而立,兩膝微向前彎曲,膝關節向前不應超過前腳尖。

8. 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腳尖既不內扣又不外擺,重心在雙腳掌中心稍微偏前一點點。

9. 全身放鬆,獨立守神,抱圓守一。

起式

身體正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向前。雙手自然下垂,雙眼目視前方。

起式的目的,一是凝神,做好練功的思想準備;二是體會氣血運行,從而進入站樁狀態。

站樁

雙手緩緩上提到胸前,雙手外拉而抱圓,兩腿自然平衡站立,既不外開,也不內扣,基本接近自然。姿勢要點如下:

脊柱正直,這是氣機發動的關鍵,必須做到。頭正,頦微內收。這是軀幹的要點。

兩手指尖相距一拳之遠,指尖相對,掌心向內,十指自然分開,手掌與胸距約30公分。雙手放在肚臍以上肩部以下的部位,具體可視個人的情況而定。手略高於肘,肩部要松,這是內力導於稍節的通道。內抱外撐,站到一定程度,自可體會深切。還要做到肘橫腕挺。這是上肢的要點。

站樁時呼吸自然,練功中要注意全身肌肉放鬆,心態平和,只有這樣站得才會輕鬆,站得長久。

註:土行孫樁式中雙手位置比較高,這是功夫到一定程度後所為,難度比較大,初學者可以將雙手位置放低點,只保持在肚臍以上即可。

收式

兩手合抱于丹田,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靜默二分鐘,默想全身氣機如百川歸海一樣流入丹田,丹田如同無底深淵,收藏無盡氣機。然後提肛收腹,二手往下一按,氣機收入丹田,就完成了收功。

註:丹田位置在肚臍與命門對應的小腹部內。

練功意念

剛開始練功不必要求意念,功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體會。初學樁功全身酸痛、疲勞,容易造成肌肉緊張,姿勢變形,所以在練功中時刻注意姿勢,要常留意放鬆全身肌肉。剛開始練功時可以考慮聽聽音樂,看看電視,以緩解練功帶來的枯燥和煩躁。隨著以後練功的深入,應該慢慢放棄聽音樂看電視,專心練功。

注意事項

1、不可以在電風扇下和空調房裡練功,易感風寒。

2、功後最少半小時內不可以接觸水(比如喝水、洗澡等等),也不可以大小便。所以最好是在功前喝水,大小便!

3、不可以酒後站樁,不可以房事後站樁。練功的人最好減少或者避免房事,功後想要有房事,間隔的時間越長越好,最好是4小時以後,否則容易短壽。

4、初習者應避免颳風、下雨、雷鳴時站樁。

5、有心臟病的人不可過度練習站樁,可嘗試減少每次站樁的時間而增加站樁的次數來過渡,積少成多。

6、感覺到胸悶、頭暈、身體疼痛者,應適度減少站樁時間或停止站樁,並尋找原因。

原理作用

1、拉伸脊椎,練就龍骨。 ­

從生理解剖圖來看,人的脊椎呈“S”型彎曲,這是人類長期直立行走而形成的生理彎曲,若想回歸祖先的力量、靈敏和速度,就要將之拉伸。站渾元樁時,兩髖內收,臀部下坐,下頷微收,同時頭頂似一線懸空,就可將脊柱拉伸。此時摸一下腰部脊椎,就會發現生理彎曲不見了。再摸一下頸椎,會有一根大筋挑起,此時的脊椎已成一條直線,我們稱之為“龍骨”。 ­

練就“龍骨”,可以增強脊椎的柔韌性,使得上身與下身不會因腰椎的生理缺陷而產生斷層,從而使全身之力連為一體,局部發力即可引發全身之力,在武學中稱之為“渾身無處不彈簧”。用勁時可連綿不絕,武學中稱之為“渾元力”。

2、渾然一體,練就“六面渾元力”。 ­

站渾元樁,並非是一站到底地站死樁,而應練就一身“六面渾元力”。當兩臂呈橢圓抱球狀時,肘部要有外擴之意,使得雙臂之間如同有一氣球向外撐的充實感,稱之為左右橫撐力;背有後靠之意,手臂有前伸之意,形成前後抵力,稱之為前後抵靠力,頷微收,頭略頂,兩髖回收,臀部下坐,形成上下拉伸之勢拉直脊椎,稱之為上下拉伸力。身體處於這六面之力的作用下,血氣運行的速度就會加快,自感渾身上下充實一體,收功後應神清氣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 ­

需注意的是,六面渾元之力並非肌肉收縮之力使然,它是全身筋骨拉伸與血氣運行結合自然產生之力,練習時全身應保持放鬆,不可有肌肉緊張感,用意不用力是訣竅。不過這松與不松,初學者最難把握,要勤加練習體悟之。

3、培元氣,通經絡,練就意氣合一。 ­

氣的涵義頗廣,概括言之,一謂物質,一謂功能。以自然而論,宇宙間的萬物生長、發展與變化,都賴於氣的運動。以人體而言,氣既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生理活動的功能表現。人體之氣可分為“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即元氣,它生於先天精,藏於人體命門,是生長發育和各臟腑活動的啟動因素。“後天之氣”有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宗氣是由自然界的大氣和經脾胃消化水谷所得精氣結合而成,具有推動心臟行血、肺臟敷布的作用;營氣來源於水谷精微,行於脈中,具有營養周身,化生血液的作用;衛氣來源於腎臟,布於體表,具有固陽於內,抵禦衛外的作用;臟腑之氣,稟賦於先天之氣,又賴於後天水谷精微的營養而發揮各臟腑的自身功能。元氣充沛,則後天之氣得以資助,從而臟腑協調,身心健康。在練習渾元樁時,腎中之精即先天之精受到後天之精的榮養,元精益固,元氣自充,從而起到培補元氣的作用,這個過程也被稱之為“煉精化氣”。 ­

經絡是人體內經脈和絡脈的統稱,它遍布人體全身,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渾元樁的練習可以調和人體經絡的氣血,起到通經活絡的作用。當功夫練到一定程度之後,可以通過“心息相依,以意領氣”的鍛鍊,隨心所欲地“意到氣到”某個部位或臟腑,從而練就“意氣合一”。 ­

4、拉筋伸骨,增加全身生理活動範圍。 ­

在技擊中,若要動作到位,勁道順暢,須有良好的身體柔韌性作基礎,這樣在做技術動作和發勁時才不會感到肌肉和韌帶的阻礙。渾元樁獨特的姿勢使全身的肌筋都因骨骼的伸展而被拉伸,無形中鍛鍊了全身的柔韌性,增加了肌肉、韌帶和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在搏鬥中常能在普通人的生理活動極限中發出力道反擊對手。 ­

5、上虛下實,穩固下盤。 ­

渾元樁要求練習者上虛下實,即上元(肚臍以上)輕虛,下元充實。練功時姿勢的重心要放在臍下,此時身體才能穩如泰山,舒適自然。氣息要求氣沉丹田,從而使下元真氣得到充實。待日久功深,下盤會隨元氣充足而逐漸穩固,最終產生落地生根的功效。

武術家王薌齋

意拳,是由清末民初武術家王薌齋老先生傳承推廣,重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煉。講究以形為體,以意為用,以靜為和的修煉方法。

王薌齋先生自幼體弱,又患喘疾,家人恐其不壽,遂送其至形意拳名家郭雲深處學藝。郭為形意拳承前啟後的人物,素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而獨步武林,有“不倒翁”之美譽。當時郭已年邁,本不欲再收弟子,郭的弟子們也多不願再有個年幼入室弟子,且留住於郭氏家中學藝,愛若己出。王薌齋則侍師如父,加之聰穎過人,練功刻苦,進步極快,深得郭氏歡心,將形意拳秘訣傾囊相授。

王薌齋先生在傳授形意拳過程中,發現許多人過於注重外形及招法的練習而忽略了精神意念的重要性,於是提出了“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的練功要領,並將自己所教的形意拳又改稱“意拳”。一方面是強調精神意念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自己繼承了傳統心意拳的真義,因為意拳即是心意拳的簡稱。

1926年,王薌齋先生在北平倡導意拳,後由張璧先生贈名“大成拳”。薌翁對弟子說:“拳學本無止境,何來大成之說。”但又卻之不能,勉而受之。

1940年,日本在東京召開“大東亞武術競賽大會”,並通過偽新民會顧問武田熙邀請王薌齋先生出席,王認為汪精衛是偽皇帝,所以不參加他的代表團,託病謝絕之,但歡迎日本拳界派人來京切磋拳技。後來的日本著名拳術家八田一郎、日野、渡邊、字作美及澤田健一等先後來京,但均敗北而回。後澤田健一經一周左右的下跪請求才得以拜在王薌齋門下習大成拳。

1947年,中國拳學研究會在北京太廟成立,王薌齋任會長,會員有二百多人,其中包括王少蘭、秦重三、胡耀貞、陳海亭等。

1960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聘請王薌齋為顧問,在廣安門醫院推廣站樁功,後來站樁功在全國廣為流傳,並被衛生部列為推廣普及的五大氣功功法之一。但王薌齋堅持叫站樁功或站樁療法,而不叫氣功,對氣功界的一些不良習氣很有看法,也較少與氣功界來往。1961年,氣功界門派鬥爭激烈,王薌齋無意與人爭鬥,曾作詩云:“時年壯志堪降虎,晚歲一人總讓貓。”

1963年7月12日,王薌齋病逝於天津,但他創立的大成拳,卻已流傳到國內外,成為當代最受歡迎的拳種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