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津萬壽宮

渣津萬壽宮

渣津萬壽宮,坐落在江西省修水縣境內,是渣津境內最大的古建築,始建時間無考,當在渣津形成街市之時,原稱“靈劍仙宮”。

簡介

萬壽宮前門 萬壽宮前門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宮殿一進四重,前重為牌坊戲台;中重為麻石天井,兩側為酒樓;上重為正殿,供奉許真君、吳猛等神像;後重為諶母殿,供奉諶母娘娘。兩側建有廂房,為廟會活動場所。占地一千六百多平方米。整個宮內有二十四隻支柱,(正殿有六隻大木柱,二隻石柱,大木柱粗約二圍)。所有看面梁都有人物浮雕,飛檐翹角,氣勢宏偉,蔚為壯觀。萬壽宮不僅具有道教朝聖之功能,而且集宗教、民俗、集會、商貿、文娛為一體。舊時每年在萬壽宮內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賽會、唱戲、商貿、集會、議事等活動。

維護

1927年9月9日,震驚中外的湘贛邊秋收起義在修水打響第一槍,當晚起義部隊抵渣津,總指揮部就駐紮在萬壽宮左廂房內。盧德銘總指揮召集師部機關人員在此研究部署召開軍民誓師大會和進軍路線事宜。此後,彭德懷率領的紅五軍及後來的紅十六軍先後駐紮於此。修水縣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修水縣抗戰勝利演講大會均在此召開。

1947年渣津區中心國小在此創辦。解放後此處一直為渣津區中心國小校址。“文革”期間,宮殿建築遭到嚴重破壞,牌坊、戲台、酒樓被拆除改建教室,所有人物浮雕、匾額、飛檐飾品等蕩然無存。改革開放以後,為保護千年古蹟,保護秋收起義重要革命舊址,學校新遷校址。地方民眾極力維護原有建築,同時恢復了萬壽宮香火,使之成為渣津集鎮一處重要古文化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