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區茨竹鎮

渝北區茨竹鎮

茨竹鎮位於重慶市渝北區北部,與四川省鄰水縣接壤,國道210縱貫全境,素有“重慶北大門”之稱。全鎮幅員為60.25平方公里,轄10個村、1個街道社區居委會、80個社,有8173戶23687人(其中:農業人口21630人,非農業人口2057人)。有耕地面積21879畝(其中:田10661畝,土11218畝),森林面積16500畝,森林覆蓋率18.3%。

基本信息

一、地理位置
茨竹鎮位於重慶市渝北區北部,東與大灣鎮為鄰,南與興隆鎮相接,西與北碚區石壩、偏岩二鎮相連,北與四川省鄰水縣高灘鎮接壤。茨竹鎮是四川、陝西等地區進入重慶的第一座城鎮,素有“重慶北大門”之稱。鎮域地理坐標在東經106°40′14″—106°48′46″,北緯29°56′16″—30°01′55″之間。鎮政府駐地距重慶市中心70公里,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和渝北區政府約40公里。
二、歷史沿革
茨竹場原為回龍場,始建於清初,有300多年歷史,因當時境內多剌竹,奇茂壯觀,在民間流傳有多種美麗的傳說,漸而同音演變為茨竹場。定場時有回龍寺、娥公廟和禹王廟三座寺廟,香火旺盛,行商坐賈雲集,商貿繁榮,人氣較旺。
民國18年建茨竹鄉;民國38年,江北縣設第四區,轄11個鄉,駐地在茨竹場;1953年江北縣設第十三區,轄5個鄉,駐地仍設在茨竹場;1955年設茨竹區公所,區公所駐地茨竹場;1958年改為茨竹人民公社;1983年復為鄉;1994年江北縣撤區並鄉建鎮,將茨竹鄉、兩岔鄉、寨坪鄉三鄉合併成茨竹鎮;2003年9月,按照渝北區要求進行村規模調整,將芋河村劃歸大灣鎮管轄,並將所轄29個村調整為10個村,1個居委會。2007年12月,華鎣山鎮併入茨竹鎮後,現有1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
三、自然條件
(一)地形地貌
茨竹鎮屬山嶺深丘地區,地貌為倒置低山,境內總體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且高低相間,海拔高度在388-800米之間,相對高差一般低於200米,山勢較陡,相當部分耕地坡度較大。
(二)水文
茨竹鎮域內水資源不足,地表蓄水能力較差。穿越境內的河流主要有後河和溫塘河。後河多年平均流量為5.46立方米/秒,在向陽灣建有一座水廠,供茨竹場居民生活用水。後河上游有總庫容為543.5萬立方米的衛星水庫(小一型),並裝有兩台100KW發電機組。鎮域東部有渝北區大型水利工程——兩岔湖水庫(中型),總庫容為3660萬立方米。
(三)土壤
土壤母質主要屬侏羅系的須家河組,由泥頁岩、砂岩夾薄層頁岩組成。土壤類別主要為火紅紫泥和嶺沙黃泥,層土母質富鉀少磷,呈弱酸性土質。由於山勢陡峭,森林植被破壞嚴重;25度以上坡地種植農作物現象較為普遍,土壤沖刷、土肥流失現象較為嚴重。
(四)植被
鎮域內喬木以杉、松柏、樟、油桐等針、闊葉林為主;灌木以杜鵑、馬桑為代表,草本植物以蕨類、巴而山為代表,藤本植物大多是葛藤,竹類主要有慈竹、水竹、白夾竹、少量楠竹。人工栽種的四旁樹主要有千丈、棕櫚和果樹等。
(五)氣候
茨竹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15℃-16.4℃,年總積溫5496℃-6044℃,年平均日照率29℅;多年平均降水量1150mm;無霜期長,年均294.5-311.5天;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夏季平均氣溫比市中心區低4.5℃,晝夜溫差較大,具有較好的避暑條件。
四、自然資源
(一)土地資源
茨竹鎮幅員面積為112.7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32083。2008年耕地總面積38386畝,長期耕種的耕地28164畝(其中水田13217畝、旱地14947畝)。
(二)礦產資源由於鎮域內地質構造簡單,礦產資源含量較低,已發現的礦產有煤炭、天然氣等;煤層較薄,厚度約70-80cm;在放牛坪村,發現一定含量的金屬礦藏。
(三)生物資源
茨竹鎮屬亞熱帶濕潤常綠闊葉林區,原生植被為亞熱帶濕常綠闊葉林和常綠落葉林、落葉闊林、針闊葉混交林,主要樹種為馬尾松、香樟等。竹類主要是慈竹、白夾竹和水竹。四旁樹主要有桉樹、千丈樹、泡桐樹、柏樹、杉樹等。經濟林木主要有棕櫚、女貞、桑、茶和果木(梨、枇杷、李、柑桔等)。
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有魚秋串、麥冬、香附子、白茅根、紫蘇、夏枯草、益母草、車前草、野菊花、滿天星等;野生食用菌有草菇、松菇、傘把菇、蕎粑蓋、黑木耳等;野禽有雉雞、錦雞、竹雞、小雲雀、麻雀、喜鵲、畫眉、杜鵑、斑鳩等;爬蟲主要有藍尾石龍子、赤練蛇、雙斑錦蛇、竹葉青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