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丹楓絕壁圖》的作者虞蟾是一位經歷極為獨特的畫家。在分析此畫之前,有必要對這位家先作一簡單的介紹。虞蟾(約1785—1864),字步青,號半村老人,甘泉(今江蘇揚州)人。早年善北宗工細山水,畫筆蒼莽雄肆壯歲入供奉局。太平軍攻占揚州後,他曾應召至天京(今南京)作壁畫。現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國某王府中的壁畫風格與其極為相似,很可能出自虞氏之手。太平天國失敗後,虞蟾重返揚州,因不善時尚,晚景悽苦,僅以畫山水餬口,最後竟潦倒而終。關於虞蟾的這段經歷,《揚州畫苑錄》中有詳細的記載,其文曰:虞蟾“工山水,畫筆蒼莽雄肆,令人可駭可愕,此種最為世人所不喜,況無鴻篇巨製、佳書為助之。宜其置之不論也久矣。步青居郡西南隅半村,因自名曰半村老人,此地為揚州之最僻,其人亦質樸無文,僅以畫山水餬口,晚歲頹唐,以殘值賣畫,人於是益輕之”。
透過以上記載,可以發現虞蟾“晚歲頹唐”原因有二:其一是虞蟾的畫風“蒼莽雄肆,令人可駭可愕”,屬典型的北宗作派,在南宗畫風定於一尊的背景下受到貶低和排斥,“最為世人所不喜”是順理成章的;其二是州乃一座世俗化的城市,重人物、花鳥而輕山水(所謂“金臉銀花卉,討飯畫山水”),而虞蟾不幸恰恰只擅山水,故“晚歲頹唐”也是情理之中的。然而,不論是崇南宗貶北宗也罷,重人物、花鳥輕山水電罷,都不過是一時的時風流尚,並不足為繪畫史中的公論。實際上,虞蟾的繪畫作品在藝術上還是有著很高價值的,我們賞析的這幅《丹楓絕壁圖》便是如此。
作品簡介
圖上題有作者手書七絕一首:“丹楓絕壁照空江,萬里青天在野航;臥展南華秋水讀,不知嵐翠濕衣裳。”
這幅畫的最大特點表現在構圖上。所謂構圖,也即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乃山水畫創作尤其是大幅山水畫創作的第一要素。傳統山水畫的構圖大多為上留天位、下留地位的正面摹寫,而與之不同的是南宗遠、夏圭等卻多用“一角”、“半邊”式的局部截取之法。從方法論上說,後者是一種小中見大、以少勝多、從有限通向無限的極高明的創作方法,對於前者較為單調、笨拙的正面摹寫,是一種創新和突破,給人以別開生面之感,具有顯而易見的進步意義。然而,由於歷史上持文入畫觀念的人狹隘偏見,後世有不少論者卻將這種構圖方式譏為“殘山剩水”,不予認同。虞蟾的這幅《丹楓絕壁圖》恰恰正是這種典型的“馬、夏”式的構圖,這也是虞蟾的畫作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在這幅畫的畫面上絕壁夾江,成對角之狀。左岸的岩崖猙獰可怖,插入江心;右岸的石壁雜樹叢生,楓葉殷紅。江中間一葉扁舟順流而下,船頭一人,臥觀秋色,神態悠閒。整個畫面動靜互補,相映成趣,舉重若輕,頗有豪氣,絕非那些纖弱柔靡的“正統派”所可望其項背。由此可見,當時社會上對虞蟾的評價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