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初建
據史料記載,臨夏清真老華寺始建於1368年,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
清乾隆四十年(1775),當地一位穆斯林將自家花園捐獻出來,並出資擴建,名“花寺”,後更名為“華寺”,寓意為中華大地之清真寺。清真老華寺是伊斯蘭文化與中華文化珠聯璧合的典型代表,著名的伊斯蘭教學者馬來遲等眾多老阿訇都在這裡任過教長,在弘揚教義、培育英才、循善戒惡、傳承和平等方面功績卓著,聲名遠播教內外。
修繕重建
清真老華寺始建後,屢毀屢建,其興衰榮辱,記載了歲月的滄桑與歷史的變遷。此後教坊不斷擴大,因清真寺的舊有格局難以滿足需要,2004年,在政府的關懷下,清真老華寺得以重建,一座阿拉伯建築藝術和中式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現代建築拔地而起,歷史悠久的老華寺再煥新顏。
建築特點
老華寺原貌為殿宇式建築風格,有數進院落,遍施磚木雕作,彩飾華麗,寺前還建有曲拱小橋,時稱“水過涼亭”,樹木林立,幽雅別致。後因諸多原因被毀。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重建了禮拜殿、宣禮塔、牌坊式大門。
新建成的清真老華寺按照七級抗震設計,精確測定了朝拜的方向。大殿高達42米,分4層:一層為女禮拜殿、教室;二至四層為禮拜大殿,可同時容納5000人禮拜。
大殿中央以巨型穹頂貫通,通風透光,獨特壯觀;大殿採用地熱供暖,溫暖舒適;地面鋪設的竹地板明亮如鏡,大殿四角設有寬敞的內樓梯,便於人流的快速疏散;環大殿四周有36根高18米的花崗岩通天明柱;走廊砌築漢白玉雙面雕花護欄,潔白而富麗;殿頂仿麥地那聖寺設一大四小綠圓寶,極具伊斯蘭特色;花崗岩裝飾的大檐凝重壯觀;大型中空玻璃牆明亮保溫,內外牆面以穆斯林名人不同字型、不同風格的阿文、中文書法裝飾。
潔白的圓柱、壯觀的穹頂、明亮的竹地板、莊重華貴的“米哈拉布”,與遍布殿頂的璀璨燈光,共同構成夢幻般的詩情畫卷。老華寺以其嶄新的面貌、獨特的風格成為臨夏的一大景觀。
地區簡介
甘肅臨夏被譽為“中國的小麥加”,在這個極富伊斯蘭風情的高原古城中,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清真寺——老華寺。
站在老華寺外,放眼望去,氣勢恢宏的大殿、煦煦生輝的新月、直插雲霄的宣禮塔、通衢整潔的街道,攢動的白色小帽、飄動的綠頭巾、教親的聲聲“色倆目”不由得讓人感嘆。
寺院文化
清真老華寺聖賢輩出,如清代著名伊斯蘭教學者馬來遲,現代著名阿訇周文魁、韓振緒、馬真,著名經學家祈明德阿訇等。寺記憶體有很多珍貴文物,如明初的瑪瑙經文、明末清初的手抄本《古蘭經》等,處處彰顯著清真老華寺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
老華寺堅持伊斯蘭正教知識與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並重,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提高穆斯林素質,在訓導中提倡和諧理念,積極培養各類人才,先後開設了阿文、波斯文、中文課程,培養了一批品學兼優的人才。資助華寺街民辦幼稚園,從娃娃開始提高民族素質,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此外,清真老華寺還致力於成人教育,開設成人掃盲班。
清真老華寺不僅是穆斯林敬主愛人、弘揚伊斯蘭文化的殿堂,更是團結和諧、凝聚人心的民間社區中心。老華寺遵行《古蘭經》和聖訓,堅持憑經立教,勸善戒惡,祈禱吉祥,傳承和平,行使著敬主順聖愛人的宗教功能,弘揚伊斯蘭文明的文化功能,調解糾紛、化解矛盾的社會功能,以及辦理婚喪嫁娶、殯葬儀式、扶貧濟困的社會服務功能。
清真老華寺努力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鼓勵穆斯林民眾發揚善於經商的優良傳統,通過辛勤耕耘勤勞致富;倡導善舉,積極興辦公益事業;不斷加強與其他清真寺的溝通、聯繫,搞好穆斯林內部各民族、各教派之間的團結協作,不斷加強和非穆斯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互敬互愛,在當地政治安定、宗教和順、民族團結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
地理交通
清真老華寺位於甘肅省臨夏市華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