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1、肝炎Ⅰ號方:茵陳30克,焦山梔10克,生軍(後下)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絞股藍30克,垂盆草30克,豬苓10克,茯苓10克,赤小豆30克。
2、肝炎Ⅱ號方:茵陳30克,焦山梔10克,豬苓30克,茯苓30克,垂盆草30克,絞股藍30克,姜半夏10克,澤瀉10克,白朮10克,赤小豆30克。
3、肝炎Ⅲ號方:茵陳30克,垂盆草30克,紫丹參10克,赤芍10克,苡仁30克,紅棗7枚。
【製作用法】每日1劑,煎2汁,2周為1療程。從第3周開始使用Ⅲ號方,每日1劑煎2汁,連服2~4周。
【功用主治】肝炎Ⅰ號方清熱化濕,適用於A型肝炎肝膽濕熱型黃疸熱偏重者;肝炎Ⅱ號方化濕清熱,適用於肝膽濕熱型黃疸濕偏重者;肝炎Ⅲ號方清熱化濕活血,適用於A型肝炎後期。
【臨床療效】共治療307例,經2~6周的治療,臨床治癒者167例,治癒率54.4%;好轉者131例,好轉率42.7%;無效者9例,占2.9%。其中平均臨床治癒時間為16±4天,平均好轉時間為28±7天。
【資料來源】章冬瑛,等.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0;14(1):19
相關詞條
-
清熱化濕
清熱化濕,治療學術語。系祛濕法之一。治療濕熱病邪互結中、上焦的方法。症見胸悶腹脹、胃納不受、頭痛身重、午後身熱、口苦或咽喉痛、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濡數...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施治要點 辯證施治 其他療法 -
清熱化濕飲
方名清熱化濕飲組成甘菊1錢5分,霜桑葉3錢,廣皮1錢5分,雲茯苓4錢,澤瀉1錢5分,酒連炭8分(研),甘草1錢,焦枳殼1錢5分。功效清熱化濕。主治上焦濕熱。用法用量引用燈心1子。各家論述本方選用甘寒淡滲之藥,既有...
方名 組成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 -
濕阻
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濕阻之病,在江南、...
-
濕阻脾胃證
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濕阻脾胃證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簡介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診斷 鑑別診斷 -
濕阻病
濕阻的病位在脾,因脾為濕土,不論外濕、內濕傷人,必同氣相求,故濕必歸脾而害脾。 發病機制不論外濕、內濕,在疾病的過程中,有濕邪從寒而化,亦有從熱而化的病...
簡介 病因病理 -
清暑利濕
治法。是治療夏季暑濕病的基本方法。暑多夾濕,故清暑常須利濕。症見發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者,用六一散、薏苡竹葉散。
解讀 中醫套用 -
濕熱病
濕熱病,一作濕溫。見於《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
濕熱病篇 作者簡介 -
熱重於濕證
熱重於濕證由於濕和熱的偏盛不同,陽黃有熱重於濕和濕重於熱的區別。如濕熱蘊積化毒,疫毒熾盛,充斥三焦,深入營血,內陷心肝,可見卒然發黃,神昏譫妄,痙厥出血...
症狀和表現 本病的調護 病理因素 診斷治療 參考資料 -
清中化濕湯
清中化濕湯是一劑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濕熱型慢性胃炎,症見上腹痞滿或隱痛,胸悶身困,嘈雜嗝氣或噁心欲吐,口苦黏膩,納呆,大便乾燥或不爽,舌質紅,苔黃或黃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