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
清熱化濕飲
組成
甘菊1錢5分,霜桑葉3錢,廣皮1錢5分,雲茯苓4錢,澤瀉1錢5分,酒連炭8分(研),甘草1錢,焦枳殼1錢5分。
功效
清熱化濕。
主治
上焦濕熱。
用法用量
引用燈心1子。
各家論述
本方選用甘寒淡滲之藥,既有清熱除濕之力,又無傷陰劫津之弊,於陰虛夾濕之證,頗為恰當。且桑菊為主藥,黃連用酒炒炭成性,說明為治上焦濕熱而設,故而藥味多輕清如羽。
清熱化濕飲
甘菊1錢5分,霜桑葉3錢,廣皮1錢5分,雲茯苓4錢,澤瀉1錢5分,酒連炭8分(研),甘草1錢,焦枳殼1錢5分。
清熱化濕。
上焦濕熱。
引用燈心1子。
本方選用甘寒淡滲之藥,既有清熱除濕之力,又無傷陰劫津之弊,於陰虛夾濕之證,頗為恰當。且桑菊為主藥,黃連用酒炒炭成性,說明為治上焦濕熱而設,故而藥味多輕清如羽。
建曲3錢,廣皮1錢5分,鮮蘆根2枝(切碎)。 功效: 清熱化濕。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同名方劑匯總 清熱化濕代茶飲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清熱化濕代茶飲 (《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清熱化濕代茶飲 (《慈禧...
同名方劑匯總 參考資料清熱化濕,治療學術語。系祛濕法之一。治療濕熱病邪互結中、上焦的方法。症見胸悶腹脹、胃納不受、頭痛身重、午後身熱、口苦或咽喉痛、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濡數...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施治要點 辯證施治 其他療法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濕阻之病,在江南、...
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外感病。古代又濕阻脾胃證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簡介 病因病機 臨床表現 診斷 鑑別診斷濕熱病,一作濕溫。見於《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篇》。一年四季內均可發生,以夏秋為多見。臨床以始惡寒,後但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為提綱。其病因感受...
濕熱病篇 作者簡介治法。是治療夏季暑濕病的基本方法。暑多夾濕,故清暑常須利濕。症見發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者,用六一散、薏苡竹葉散。
解讀 中醫套用濕溫的病因,是感受濕熱病邪。但濕熱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後能否發病,還取決於脾胃陽氣的勝衰。如飲食不節,饑飽無度,過食生冷而損傷脾胃,則易內濕停聚。特別是在...
辨治原則 用藥禁忌 討論 濕溫病治療藥房濕重於熱表證解後,病情往往向兩個方面發展:一是化熱化火,或熱勝於濕,發展成白虎湯證;一是濕重於熱,向著發熱纏綿,昏沉睏倦,口不渴或渴不多飲,四肢煩疼的濕...
簡介 治療方法連朴飲,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清熱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濕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性胃...
歌訣 組成 用量 用法 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