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山西省
清源文廟VI-389
簡介
清源文廟金至清代文廟古建築。位於山西省清徐縣城清源鎮內。清源文廟創建於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歷代都曾有過修葺。廟院坐北朝南,二進院落,東西寬41米,南北長159米,占地面積6519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建有欞星門、狀元橋、大成殿,東西兩側各設廡殿五間。欞星門、狀元橋為清代所建。大成殿是廟內主體建築,建於高約l米的方形台基之上,殿前設寬大的月台,大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拱為單抄問鋪作。殿內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其斷面之比約為三比二,為宋金建築特點。殿頂皆琉璃瓦滿布。整座建築雄渾壯麗,特別是有寬大月台的襯托,顯得格外古樸壯觀。 坐落在縣城趙家街西北隅,占地6519平方米,是縣城保存至今規模最大且較完整的一座廟宇。據清源縣誌載:“文廟在城之西,金泰和三年(1203)知縣張元德建。”清源文廟歷經五朝十代的修葺,其中重修一次,續修達八次之多。由此可見,歷代當朝對它的重視與崇拜,同時亦顯示了清源文廟的歷史悠久與輝煌。該廟南向,三進院落。東中西三座牌樓一字排開,為文廟第一道門,名欞星門。相傳古代欞星為天上之文星,故以此命名,為人才輩出之意。中軸線建有狀元橋、畔池、大成門(文廟第二道門,亦稱戟門。本縣學子只有考中狀元才有資格由此門通過,而後入大成殿),大成門兩旁有金聲、玉振二門,為平時出入之通道。之後就是大成殿了。大成殿是朝拜孔聖的地方,為文廟的主體建築。它面闊三大間,進深三大間,呈方形。琉璃九脊歇山頂剪邊,四周築有台基。整個建築古樸大方,寬闊恢宏。1950年代省考古專家多次親臨我縣對文廟進行考察,一致認為該殿基礎垣壁及木構梁架仍為金代遺作。 清源文廟的金代大成殿目前在國內已屬罕見遺作。為此,省政府於1996年月1月公布清源文廟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清源文廟始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元、明、清均有修葺,充分體現出古人對儒家思想和學說的崇奉,成為儒學文化繁榮發展經久不衰的有力見證。2006年6月,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均有修葺。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大成殿為金泰和三年遺物。中軸線依次為欞星門、狀元橋、泮池、戟門、大成殿。左右各置配殿七間,廂房各五間。大成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斗栱五鋪作雙抄計心造,梁架為徹上露明造,結構規整,殿頂琉璃剪邊,前有月台。明倫堂及東西廂房不存。
文廟大成殿是珍貴的早期建築遺構,在金代建築遺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源文廟建築
位於縣城趙家街西北隅,占地7000餘平方米,是縣城保存規模最大且較完整的一座廟宇,大成殿保存完整的大木結構,具有山西中部金代建築的典型特徵,大成殿、戟門在結構和工藝方面體現出當時的科技水平,見證了從金到清建築手法的變遷。目前,清徐縣以清源文廟為中心的清源古城規劃正在進行中,清源文廟即將成為清徐縣的標誌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