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資源
環顧四周,青山圍合。村莊周圍一片平川。村莊東、西各有一溪。自北而來,在此匯合。春汛來時,溪水一清一濁,故有清渭之名。清渭街村東北,有大路可通唐先、中山、南馬;村西北,有大路可通象珠、雅呂、八字牆、金華;村西南有大路直通永康城區。5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公路交通,原有大路相繼改建成省道。由西向東通往世雅的便道,也改成了公路,可通方岩、東陽等地。商業發展
清渭街村民以呂、何兩姓最多,次為馬、李、應等姓。各姓都有宗譜相傳。建村可追溯到北宋。呂姓始祖呂宜中,於宋紹聖四年(1097)從河南遷此。何姓始祖何朝剛(執中),南宋時仕左丞,由龍泉遷永康朱明,其子時和轉徙清渭。馬姓始祖馬蔭,系婺州知州馬大同之子,於元至元年間,自東陽松山馬府遷永康清渭。李姓始祖李世培,於清康熙十一年(1692)從福建來永康經商,開始卜居清渭街。應姓始祖應畢,於明朝初年從芝英遷清渭街創辦中藥店,後繁衍成族。
據《永康縣誌》載,明朝時永康設十二市,清渭街是其中之一。相傳舊時沿大路建屋,年代久遠,漸成長街。市街長達里許。兩旁店屋尚留明清建築式樣,廊沿、馬腿、雕樑畫棟,楹門門面。村內聚居的何、李、馬、應、呂五姓,從西至東分居街道兩旁,分別稱下何宅、李店、馬店、應店、呂店。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古老長街已遠不適應,現又開闢了東西兩條新大街。清渭街集市現有專用場地6100多平方米。設有糧食、柴炭、農副產品、小豬、禽蛋、日用小百貨、棉布、竹木等幾個專用市場。街道兩旁店鋪有中藥、縫紉、理髮、副食品、百貨、五金、建材、電器、照相、車輛修理、農具等。逢農曆二、七市日。日平均上市人數1萬餘人,市成交金額300多萬元。由於村莊地處平原,交通方便,周圍村落密集,每逢集市,山區的山地貨、平原的農副產品和城鎮的日用品源源運至清渭,銷售量很大。清渭集市活躍了城鄉交易,成為清溪、象珠、唐先、芝英、八字牆等幾個鄉鎮農副產品、土特產品和日用品的集散地。
農業發展

歷史傳說

民國初年,應樹德堂分設孚記、嘉記、濟記三家。1956年6月,濟記併入清溪供銷社,孚記、嘉記加入國藥合作小組,分別經營。1984年8月,復稱應樹德堂,重新開業,由應畢第21世孫應治軍坐堂門診。
自然景觀
龍山潭位於清渭龍山(俗名寺後山)與雲山斷谷處。此處風光秀麗,盡可遊覽。龍山,狀似天鵝孵卵,雲山象天鵝的頭,酥溪從項頸穿過,把兩山隔斷開來。溪水原來從天鵝嘴前流過,相傳某朝君王認為這裡風水好,若於天鵝孵卵處葬墳,日後必出皇帝,遂命民工鑿斷“鵝頸”。讓溪水改道,破壞風水。此山觀形狀確為人工鑿開,據專家分析,是一項古代的水利工程,鑿於何朝,無史可考。兩山之間築一石壩,壩頂積水成潭,潭水深且清冽,廣數畝,游魚追逐嬉戲,歷歷在目。潭的上游,溪勢九曲八彎,雙拱石橋(龍山潭橋)溝通清渭至東南各地大路。春汛時,潭下游,水從壩頂飛瀉,勢如瀑布,聲如雷鳴,甚是壯觀。沿潭兩岸犬牙交錯,竹樹蔥蘢,美麗幽靜。出龍山潭,方田無垠,稻浪翻騰,另有一番情趣。
臨潭不遠,即古淨明寺和明榜眼吏部尚書程文德陵墓。清溪國中校園就在潭邊。每當旭日初升或暮藹降臨之際,雲山倒映在碧潭之中,常有三三兩兩的垂釣者,手握釣竿,悠閒自在地佇立於潭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