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官營鎮正月十三“淨街”民俗探源
莫邪淨街活動由東、西、南、北四關輪流主辦。舉“萬民傘”的人,要有一定的技巧。象跛子一樣,走起路來,一晃一晃,“萬民傘”上下晃動,傘周圍的裝飾物隨風抖動,非常好看。還有個老百姓叫做“毛神子”的騎馬者,扮相是:頭戴牛嘴籠,鍋墨塗面,翻穿皮襖,背羽書公文(雞毛信),淨街前,官員還未出巡,就狂奔於四關三街。他極可能是當萬民翹首,等待王爺到來時,時時傳遞訊息的驛站人員。雖人物在民俗活動中已大大誇張和臉譜化了,但他正是元、明時驛站、急遞鋪官府遞送緊急公文的信使,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郵政人員。鍋墨塗面,表現其風餐露宿長途跋涉沒有洗浴,頭戴牛嘴籠,以喻其保守機密,可算得上郵驛史話的活化石。
1963年春節的“淨街”非常熱鬧。三年“困難”時期已過,1963年又是一個大豐收年。參加“淨街”的馬隊近百十匹,基幹民兵都背著槍,氣勢軒昂。這一年,所有的春節活動全部恢復。包括燈山、燈架、送瘟等一系列民間風俗活動。“淨街”的這一天,內官營鎮上,萬人空巷,人潮如流。從這天開始,春節社火正式進入高潮。
“淨街”活動中所扮的官員,據老人講,清以來一直扮做施公。施世綸(1638—1722)。字文賢,號潯江、靜齋,清漢軍鑲黃旗人(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攻滅鄭氏政權,收復台灣,封為“靖海侯”施琅的次子)。歷任泰州知州、揚州知府、順天府尹(民間傳為“宛平縣令”。)、湖南按察使,官至戶部右侍郎、漕運總督。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目。所至革羨金,劾貪吏,除蠹役,以嚴明聰察為治,演繹為清代說部小說《施公案》。比之包孝肅(包拯)、海忠介(海瑞)。內官營在“淨街”民俗活動中,扮成所謂“四(施)不全”,鄧之誠《骨董瑣記·三記》載:“施不全:顧公燮《消夏閒記》云:康熙時蘇州撫軍世綸,系將軍琅之子,以功蔭。貌甚奇:眼歪,手踡(音全),足跛,口偏。”他在漕運總督任上,奉命察勘陝甘災荒,而當地庫儲虛耗,西安、鳳翔最為嚴重,施世綸具以實情上疏。當時陝甘總督鄂海,以施的兒子在會寧任知府,在鄂管轄範圍,“微詞要挾,公笑曰:‘吾自入官,身且不顧,何有於子?’卒劾之。鄂以失察罷。公生平得力在‘不侮鰥寡,不畏強御’二語,蓋二百年茅檐婦孺之口,不盡無憑也”(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淨街”扮“施公”,一來他當過順天府尹(京城最高地方行政長官),二來又以漕運總督之任,察勘陝甘災荒。加之他形貌奇醜,把他扮作“淨街”官員,既有現實意義,又符合娛樂性。這當然在明亡以後,從正式官方行為變民俗活動後的事了。據老人講,解放初,土改前後一段時間,“淨街”還扮過李自成(闖王),這也反映出,共產黨為勞動人民打天下,廣大農民翻身做主的喜悅心情。
古代淨街
考“淨街”原為封建社會京城的舊制,正月十五元宵節大放花燈,皇帝要與民同樂,以示歌舞昇平氣象。當然,天子出巡,京城地方官必定要整肅治安,這就是“淨街”的來由。《明史·職官志五》載皇帝巡幸前的準備:“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大漢將軍共一千五百七員等侍從扈行。宿衛則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耤、視牲,則服飛魚服,佩繡春刀,侍左右。盜賊奸宄,街途溝洫,密緝而時省之(淨街由來)。凡承制鞫獄錄囚勘事,偕三法司。五軍官舍比試並槍,同兵部蒞視。統所凡十有七。中、左、右、前、後五所,領軍士。五所分鑾輿、擎蓋、扇手、旌節、幡幢、班劍、斧鉞、戈戟、弓矢、馴馬十司,各領將軍校尉,以備法駕。(儀仗)”
王府的儀仗規模稍小於皇帝:“王府儀衛司。儀衛正一人,正五品儀衛副二人,從五品典仗六人。正六品儀衛,掌侍衛儀仗。護衛,掌防禦非常,護衛王邸。有徵調,則聽命於朝。明初,諸王府置護軍府。洪武三年,置儀衛司,司設正、副各一人,秩比正、副千戶;司仗六人,秩比百戶。……建文中,改儀衛司為儀仗司,增置吏目一人。成祖初復舊制。”(《明史·職官志五》)但是“淨街”的遺俗,省城沒有,縣城更沒有,卻在內官營一個小鎮上留傳至今,就很可貴了。
明朝建文帝時(1399—1402)朱元璋第十四子肅王朱楧將藩府由甘州(張掖)遷至蘭州後,並置王府內官營於安定縣西四十餘里處甸子川。清初北巒山人《定山野志》上說:
甸子川。縣西四十里,西河甘(甜)水之源出此。明肅王私建營,置內官,隸十三戶,於茲為牧馬地。
國朝歸版籍,蒙養育墾荒田,戶口漸繁。土物稱豐,煙火稠密,商賈叢集。其地東據本邑(定西),南接隴(隴西)、渭(渭源),西達河(河州,今臨夏)、洮(臨洮),北通金(金縣,今榆中)、蘭(蘭州),四達之衢,沖擬於州縣五六之聚,亦云樂郊。
甸川舊砦。在縣西四十里甸子川,內官營北谷甘河畔,俗呼舊營,建廢未詳。
顧炎武《肇域志·鞏昌府》條中說:
甸子川。在城西六十里。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通渠流水,物產最盛。肅府置內官營於此,內有烏龍關,商貿四達,俗號“馬頭”。
甸子川遞運所。《通志》:安定縣六十里。隆慶三年自安定縣改。
內官營自宋以來,一直處於一種很特殊的位置。《定山野志》說:“甸川古城。在縣西四十里,本蘭州之通西砦,宋元豐六年屬通遠軍。”實際上正是蘭州西市舊城。因地處蘭州近郊唯一的一塊較大的濕地,水草豐盛,適合牧養。唐為土蕃所據,北宋時與西夏爭奪甚烈,城毀,移築定西大城,歸通遠軍。西市舊城,位於內官營北佛溝窪山腳下,長約130丈、寬約125丈、基寬3丈,城現已毀。元代後期,甸子川歸汪世顯管轄,內官營舊有汪陽鄉(今清溪村汪家嘴一帶),民國前一直歸隴西管轄。明代有甸子川遞運所,亦屬鞏昌府直轄(明代鑒於驛站兼貨運,弊病多,分置遞運所,專管國家物資運輸。)。
內官營自設營以來。屬蘭州肅王府所轄。四山地勢低緩,中如盆地狀。水草豐腴,適合放牧。肅王府在此設營放牧,作後勤基地,是不無道理的。至今遺留與馬有關的地名多處:內官中學後北川,叫“了馬灘”;從糧管所去烏龍村一段路叫“跑馬路”,南川叫“朱祥遛子”(朱為明朝國姓,“遛”為訓馬),還有“貢馬山”、“馬營川”(俱在高峰鄉)等地名多處。內官舊有城池南北闊270米、東西闊225米,高10米餘,有炮台四,東西南三門,東門稱“鳳陽”(朱元璋故鄉為“鳳陽府”,東望故里。)、西門稱“樹豐”、南門稱“明遠”(明為國號。),無北門,從夯層土質可以判定為後來重新封堵,因稱“闇門”。內官營東西二河,常為水患,按北方中國五行屬水,《河圖》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加之北門地勢低凹,一旦山洪水暴發,從北門倒灌入城,所以不知何年封了北城門。解放初,在黨的領導下,興修了東西兩道防洪工程後,水患再無大害。
內官營在明時既屬肅王直轄,其地位當不在縣城之下。定西城內年歲較大的老人,一般都稱定西為“縣裡”,稱內官為“營里”,從不以鄉下人對待,就是明證。
所以,內官營“淨街”的風俗,應是肅王在內官設營之初,元宵節要來內官巡視,按藩王春節出巡,其例應比照京城舊制,營內官員按例應協同王府儀衛淨街,以整肅治安。想當時內官營為肅府禁地,牧馬場所。騎乘雷動,驊騮追風;旌旗蔽野,金戟耀芒。肯定比現在的淨街要壯觀得多了。從此以後,雖然肅王不會常來,但風俗依舊,流傳至今,已成為內官營春節活動中有別於其它各地的一項獨特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