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淮綠梭

清淮綠梭

“清淮綠梭”茶屬綠茶類,是桐柏縣經作站茶葉技術人員根據綠茶的製作原理和名茶色、香、味、形俱佳並有自身特色的質量要求,通過反覆操作和對比總結研製而成的。

基本信息

名稱

【名稱】清淮綠梭

【類別】綠茶

【產地】河南省桐柏縣

發展歷史

桐柏縣種茶歷史悠久,據今有一千多年歷史,但至建國前夕,幾乎全部毀滅,僅鴻儀河鄉的羅漢肚子山上倖存兩株直徑為8~9厘米的粗的大茶樹。民間老郎中熊子謙每年采其葉加工成茶,饋人治病,沽名不利,以後又摘其實植於房前屋後,久而久之植樹成園,面積約1畝。1961年河南省農業廳和河南省供銷社的錢遠昭、宋加堂來此調查,認為桐柏縣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都非常適宜種茶,建議作為適宜區大力發展茶葉生產。1962年河南省農業廳投資在縣城金塘罐處建立國營茶場示範。以後在人民政府關懷重視下,發動民眾劈山種茶,並把茶葉生產列為桐柏民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鴻儀河、程灣、果園、月河、吳城、毛集等鄉,茶園面積約45000畝。清淮綠梭茶產在果園鄉。

採制

“清淮綠梭”茶是採用當地群體茶樹品種的1芽1葉和1芽2葉初展的鮮葉作為原料,經過殺青,揉捻,整形,烘焙製作而成。在操作上,殺青鍋溫在130~140℃,投葉0.4千克。翻炒至殺青適度;揉捻在100℃左右的鍋內揉抖成條;整形是在70~80℃鍋內進行,採用抓、擠、甩等動作運用的巧妙結合,塑造成“梭”形,炒至七至八成乾出鍋,分兩次烘焙足乾。

“清淮綠梭”茶製作工藝流程主要包括:鮮葉採摘——攤放——殺青——整形——乾燥等幾個工序。

1.鮮葉採摘、攤放

製作高檔“清淮綠梭”茶,採摘必須要求原料嫩,均勻一致。標準是:幼嫩的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芽葉大小一致,色澤均勻,且無紫芽葉、病蟲害葉、單片葉、破碎葉和變質葉。採摘後的鮮葉要及時攤晾4—6小時,失去部分水分,葉片萎縮後再殺青,易殺透殺勻,避免紅梗紅葉,葉片的萎縮還可增加茶葉的韌性,使殺青過程中,茶汁不易被擠出,保持成茶翠綠的色澤,同時,還可使鮮葉中顯青草氣的化學成份得以揮發和轉化,改善成茶香氣的純度。

2.殺青

殺青要掌握殺快、殺勻、殺透的原則,避免出現紅、焦、悶,殺青的關鍵是要控制好殺青鍋溫。每鍋投葉量250—300g,鮮葉剛下鍋時鍋溫掌握在100—120℃(葉下鍋後有連續的炒芝麻爆聲),開始轉入整形,殺青時間約3—4分鐘。

3.整形

當殺青至葉質變軟,稍有粘性,葉面失去光澤,呈暗綠色,茶梗折而不斷時開始整形,整形鍋溫80℃,整形手法是由按、捺、抖、帶、甩幾個動作巧妙配合完成,整形過程用力輕一重一輕,先是以理條為主,按、捺用力要輕,待葉不粘時逐步加重壓成梭形,成形後鍋溫降至60℃,待八成乾後出鍋上烘乾燥。整形時間約14—16分鐘。

4.乾燥

“清淮綠梭”茶乾燥工序採用的是用烘籠炭火烘焙的辦法。分初烘、攤放、復烘三步完成。初烘每籠用6—7鍋的投葉量,溫度80℃,每隔5分鐘左右翻烘一次,時間17—18分鐘,初烘結束後下烘攤放,4小時後再進行復烘,復烘溫度55℃,每籠放初烘葉1.5公斤左右,烘至足乾(含水量6%以下,用手捻可成粉末狀)。

烘茶過程中,烘籠要輕端輕放,同時嚴禁異味串入。本工序初烘火力足,可除去青草氣,產生使人喜愛的清香味(初烘切忌不能“低溫長烤”),復烘溫底低,可使茶葉足乾,進一步顯露香氣,又不至於變成老火茶而除低品質。

毛茶製成後還必須經過精選,挑去大片、茶梗和其它雜質,篩去碎末,精選後的茶葉即為成品“清淮綠梭”茶。

特點

【品質特點】

清淮綠梭以梭狀扁形為外形特點,品質特徵:條索緊秀,形狀如梭、色澤翠綠,光潤勻齊,湯色清澈,香氣純正,滋味醇厚,葉底嫩綠勻淨。製作上由於採用了“高溫殺青,先高后低,炒烘結合,變溫整形乾燥”的獨特工藝,使該茶兼具玉葉、毛尖兩類茶的優點,明顯存在著顏色翠、香氣濃、滋味醇、湯色亮的獨到品質風韻。

評價

【社會評價】

清淮綠梭茶創製以來,曾先後在河南省名茶複評會上獲二等獎、一等獎;99年又獲“99昆明世博會”河南展品預賽金獎;2001年被評為南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被評為河南省“十大名茶”,名列第二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