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傳說是廩君蠻巴人繁衍並向外開拓之發祥地。“水色清明十丈,人見其清澄,故名清江”。她發源於利川與重慶市交界之齊岳山龍洞溝,流經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東、長陽,在宜都市所在地之陸城注入長江。全長423公里,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畫”“土家族的母親河”的盛譽。
清江流域山明水秀,主要是土、漢、苗三族混居地。流經長陽的清江水域長約148公里,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長陽是畫廊”之說。主要包括白玉湖、花橋水庫、平洛湖、柏園島、柏竹島、武落鍾離山、隔河岩等景點。在縣城龍舟坪西11公里處的清江上有隔河岩大壩,大壩長165米,高150米。大壩既能發電,又可以防洪蓄水,在1998年長江遭遇百年大洪水時,隔河岩大壩為蓄水分洪作出了很大貢獻。在大壩下游1公里處有亞洲最長的鐵索橋,橋長303米,完全由固定於兩岸的鐵索承載,橋面鋪有結實的大木板,總承載量達80噸,可通行機動車輛。鐵索橋是為了隔河岩工程而修建,後來清江上建成清江大橋,鐵索橋便成為一處供遊人觀光的景觀。
從隔河岩大壩遊船碼頭乘船一小時可到達武落鍾離山,該山雖不高卻很陡峭,據記載這裡是土家族祖先巴人的發祥地。登上山頂,可以觀賞清江的美麗風光,追尋土家族的發祥軌跡。清江支流丹水很淺,清澈得可見河床底的石頭,兩岸山巒起伏,鬱鬱蔥蔥,現成為漂流的絕佳去處。丹水最寬處有十幾米,最窄處僅四五米,大雨過後,河水水量較大,水流湍急,是漂流的好時候,但較危險。在這條河上乘橡皮艇漂流,39公里的遊程中要穿過48道險灘,最大落差為4米,越5段峽谷,驚險刺激,頗有意趣。
清江一帶的風味名菜有清江魚、清江蝦、南豆腐等,還有一種叫茶油湯的飲料也是當地的特產。
清江闖灘位於清江中游恩施城區至汾水河大橋段,全長38.5千米,最窄處15米,最寬處200多米。沿途既能感受到驚險刺激的險灘漂流,觀賞到如夢似幻的清江畫廊,還能體驗古樸獨特得土家民俗,被許多媒體譽為“神州第一漂”。沿途巴人懸棺得神奇洞葬,土家人種田牧羊得生活場景,村姑浣紗得曼妙詩韻,高亢激越的船工號子,呈現出一種驚險、野趣、神秘的境地。
同時,清江流域的“龍橋暗河”是湖北省最大的地下暗河。
流域
流域範圍
清江流域地處湖北省西南部,位於東經108°35′~111°35′,北緯29°33′~30°50′。流域東鄰江漢平原,南與澧水流域相接,西與烏江流域接界,北與長江三峽地區相鄰。流域形狀南北窄而東西長。流域面積16700平方千米。根據2000年行政區劃,清江流域地跨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的利川、鹹豐、恩施、宣恩、建始、巴東、鶴峰與宜昌市境內的五峰、長陽、宜都等10個縣(市)。
河流水系
清江幹流發源於利川縣西部都亭山西麓,自上而下流經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東、長陽、至宜都市陸城鎮注入長江。全河幾與長江平行,曲折東流,河長423千米,總落差1430米。按河谷地形及河道特性,劃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①上游段從河源至恩施城,長約153千米,屬高山河型,總落差1070米,占幹流總落差的75%,平均比降6.5‰,一般枯水面寬約50~70米。集水面積約3700平方千米。②中游段從恩施城至長陽縣資丘鎮,長約160千米,總落差約280米,平均比降為1.8‰。河道絕大部分流經深山峽谷,兩岸陡坡達60°~80°。屬山地河型。河床一般為岩石,覆蓋層多為卵石,枯水期河寬一般為10~60米,水深一般為1.5米左右。集水面積約9800平方千米。③下游段從資丘鎮至宜都市入長江口,長約110千米,屬半山地河型。總落差約80米,河床平均比降0.73‰。磨市(距河口21千米)以下受長江回水頂托的影響。集水面積3500平方千米。枯水水面寬度,隔河岩以上一般為60~80米,隔河岩以下一般為80~100米。清江支流眾多,左岸各級支流有49條,右岸有56條,河長一般較短。其一級支流有25條。流域面積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忠建河、馬水河、野三河、龍王河、招徠河、丹水、漁洋河,共7條。所有支流均流向清江幹流,無分河道。乾支流呈對稱性羽狀分布。
水文氣候
氣溫
清江流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為15℃~16℃,7月平均氣溫最高一般為23℃~28℃,1月最低一般為2℃~5℃。極端最高氣溫為42.1℃,極端最低氣溫為-15.4℃。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84%,冬季大於夏季。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600~800毫米。霜期平均約4個月。受季風影響,冬季多北風,夏季多南風,平均風力在2級以下。
降水
清江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約1460毫米。降水量分布特點是上、下游大,中游小。雨季一般自4月開始,9月底或10月結束。4~9月雨量占年雨量的75%~78%,其中5~8月雨量占年雨量的50%~55%。流域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600~800毫米間。
暴雨
清江流域屬鄂西暴雨區,每至汛期暴雨頻繁,且遍及全流域。主要暴雨中心有五峰、恩施兩個。暴雨多出現在6~9月,以7月出現幾率較多,暴雨強度也最大。暴雨形成洪水,最大洪峰流量多出現在6、7、9月,實測最大洪峰流量18900立方米/秒(1969年7月12日)。8月份清江雨量較少,洪水頻次亦少。
徑流
清江徑流產自流域內降水,多年平均徑流量141.1億立方米,徑流深838.9毫米,上游略大於中下游,以下游為最小。最大年徑流量211億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徑流量82.4億立方米(1966年)。徑流的年內分配不均,雨季(4~9月)水量占年水量的75%~78%,旱季(10—3月)占24%左右,以7月為最大,占全年16.8%。
泥沙清江流域地面植被較好,含沙量較小。多年平均輸沙量約971萬噸,多年平均輸水模數630噸/平方千米。長陽站實測多年平均懸移質含量0.65千克/立方米。懸移質輸沙量的年內分配主要集中7~9月,約占全年的92%左右。
地貌地質
清江流域處於我國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屬雲貴高原區的東北端中低山區,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山勢逐步降低。西部山嶺高程1000~2000米,東部由1000米降至河口的數十米。流域內除上游利川、恩施、建始及河口附近有少數丘陵平原外,其餘均為高山,山區占80%以上,構成“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且“分半田”以山坡田為主。流域山勢陡峻,河谷深切,河道狹窄,比降大,具有山區河流特徵。河道以灘多而著稱於世。
清江流域早在震旦紀時是一個古海,後從寒武系至三迭系,經過多次海進(沉積)、海退(剝蝕),到了中生代的三迭系晚期脫離了海侵,新生代以來的強烈隆起成山,屬雲貴高原東延尾部向平原過渡地帶。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灰系、三迭系、二迭系、白堊系、下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層均有出露,全流域無火層岩出露,石灰岩出露廣泛,流域大多為侵蝕構造,岩洞十分發育,石芽、石洞、伏流、盲谷、溶蝕窪地遍布。清江沿岸有70%的地區屬喀斯特地貌。地震基本烈度鹹豐、宣恩、五峰以北為Ⅵ度,以南小於Ⅵ度。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清江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141億立方米。全流域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功率245.9萬千瓦,年電量215.4億千瓦時;技術可開量裝機容量409.6萬千瓦,年發電量117.9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量裝機容量402.3萬千瓦,年發電量115.7億千瓦時。82%分布在幹流上。
森林資源
清江流域是湖北省主要用材林基地之一,主要樹種低山有松、杉、柏、香椿、泡桐、楓桕;二高山有杉、松、栓皮櫟、白桕、樺木;高山有華山松、油松、針櫟、檫木等。
礦產資源
清江流域有用礦有88種,以煤、鐵、磷礦為多。其中鐵礦總儲量約15億噸,主要屬於赤鐵礦石,含鐵的品位不高。磷礦分布較廣,鶴峰磷礦儲量在10億噸以上。
土特產
流域內盛產眾多的土特產,主要有茶、煙、漆、中藥材等,並以特有質量馳名中外。
自然災害
清江流域水、旱、地震、土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以水旱災害為主。但與湖北其他地區比較,水旱災害的次數較少。
水災
清江流域的水災由暴雨造成,常是突發性的山洪災害。據記載:歷史上因洪水沖壞恩施、長陽等縣城的年份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沖壞恩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沖壞長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沖壞長陽、鹹豐十年(1860年)水淹長陽、光緒九年(1883年)水淹長陽、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水淹恩施、1935年水淹長陽和五峰等。1975年8月大暴雨,長陽山洪暴發,全縣發生山崩地陷2121處,水災毀壞全縣河堤35%,毀壞壩渠37%,毀壞公路75%,2萬餘災民房屋被毀。同時,由於清江位於長江荊江河段上游,清江洪水常與長江宜昌以上來的洪水遭遇,從而造成對荊江河段和清江尾部地區較大威脅,如崇禎十三年(1640年)、1935年7月,清江與長江同時出現最高洪峰,使清江下游、長江中游一帶,普遍發生較嚴重的洪水災害。
旱災
清江流域旱災頻率相對較低,出現全流域大旱極為罕見。局部大旱或特大的旱災仍給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如清乾隆四十三年(1788年)長陽、宜都、利川大旱,人民食樹皮、草根及觀音土充飢,死亡無數;1959年特大幹旱,鄂西南山區出現大面積的伏秋連旱,恩施、長陽、建始等縣山塘乾涸,溪水斷流。
社會經濟
清江流域涉2000年人口308.52萬人,農業人口243.44萬,約占80%;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一,以土家族和苗族居多。位於清江中、下游的長陽縣,是古代“巴人”的發祥地之一,是“長陽人”的故鄉。流域內耕地面積31.6萬公頃(47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8.6%。糧食作物有玉米、稻穀、小麥、馬鈴薯、紅薯、豆類等。經濟作物有桐油、茶葉、生漆、菸葉、油菜、柑桔等和黃蓮、黨參、天麻、杜仲、當歸、貝母等藥材。其中五峰茶、宜紅茶和白肋煙暢銷國內外。
清江流域為鄂西南老、少、邊、窮地區,經濟比較落後,以農業生產為主,工業不甚發達。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154億元,工業總產值167.24億元,農業總產值55.58億元。糧食產量125.25萬噸。
清江流域交通不甚方便,流域內無鐵路,交通運輸全靠山區公路。航運也不通暢。現在正在建設的湘渝鐵路和滬蓉國道通過清江流域。隔河岩、高壩洲等水庫建成後,清江幹流中下游航道大大改善。
治理開發
由於地形、交通、社會經濟等原因,清江流域歷史上幾乎無“水利”可言,直到清代統治者推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即廢除世襲土司制度,改由朝廷臨時任命的流官統治制度),才有了灌溉水渠工程,但成效不大。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清江流域的治理開發進入了嶄新階段。1954年開始編制清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提出了河流開發方案和第一期工程。從1965年開始至1993年又進行修訂補充,確定清江幹流開發任務為發電、防洪和航運,兼顧其他。五十多年來的水利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9~1957年,主要內容是維修和新築一批小塘堰,小引水渠,以提高農田抗旱能力。第二階段是1958~1965年,除興建塘堰和渠道外,還興建水庫、水電站、機電排灌、防洪排澇、水土保持等工程。第三階段是1966~1976年,普遍推廣機電提水設施,開始興建人畜飲水工程,開展以“治山、治土、治水”為主要內容的農田基本建設。第四階段是1977年至今,從局部的水利開發發展到流域性的治理開發,特別是幹流的治理開發。1994年建成隔河岩水利樞紐, 2003年建成高壩洲水利樞紐;2002年開工建設水布埡水利樞紐。2004年開始同時興建的宜(昌)萬(州)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基本上縱貫本流域。
水能開發 至2001年12月,本流域已、正建水電站共68座,裝機容量350.66萬千瓦,年發電量97.65億千瓦時,分別占技術可開發量的85.6%和82.8%,其中幹流已、正開發量占幹流技術可開發量的92.9%,支流占51.6%。
水利建設 至2000年,已建成中小型水庫134座,總庫容3.9萬億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9座,總庫容3億立方米;塘堰16006座,總庫容0.24億立方米;小型引水工程104處,引水規模8.5立方米/秒;提水工程66處,提水規模22.9立方米。全流域旱澇保收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41.1%,有效灌溉面積占總面積的18.7%。
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18.53萬畝,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3211.82萬畝的22.4%。興建一批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153.1萬畝和86.01萬牲畜的飲水困難,分別占需要解決總數的74%和80%。
流程紀實
源頭
清江源於湖北利川西部都亭山,東流入檀香洞。檀香洞在檀香岩下又名老龍洞,伏流近20千米(直線約6千米),過齊岳山至汪營後壩龍洞溝湧出水面。此地齊岳山與佛寶山兩岸夾峙矗立,有大魚泉水、觀音河水、王家營水,諸流會合,而至兩會潭。故今人亦稱清江源於齊岳山與佛寶山麓之龍洞溝。
上游
清江自河源起納大魚泉水、爛井壩水、觀音河水、繼長壩水、九渡河等水,南過利川縣城又受忠孝水,流向東北6.8千米至落水洞伏流。落水洞以上河流流經利川盆地低山丘陵區,河谷較為開闊,水勢平穩,落差不大,宜於種稻,產米甚豐。落水洞是清江伏流入口處,高程1061米。洞口高20米,寬10米,飛瀑落差20米,最大流量676立方米/秒。自落水洞伏流後,時隱時現。經鰱魚洞、響水洞、觀彩峽至黑洞復出,為雪昭河,伏流長9.7千米,落差為140.6米,比降14.5‰。這段伏流堪稱岩溶地貌的奇觀,有“餓龍吞江”之稱號。伏流在觀彩峽露出地表,復潛流,經四十八道望江門,至黑洞出口。黑洞洞高20米,寬10米,海拔高程約940米。伏流全長16.3千米。
出黑洞至車壩,兩岸均為高山,臨河狹窄如溪,落差423.9米,比降11‰。其間七渡河至竹圍坪一段,左岸為山坡,河面較寬,但河床壁立流急,如矢石散塊落水水面轟轟有聲。尤以木貢附近易家灣,俗謂“跳魚坊”,整塊岩石橫亘河中高約8米,水自石頂跌下,浪花四濺。朱家壩有山崖崩下之巨大蠻石,將河堵堵塞,人稱“天樓地枕“。水流出此,俯仰曲屈由石隙間伏流而出。
從車壩至恩施,在車壩有甘名溪流入,水勢漸大,河流進入恩施盆地,除大龍潭峽谷處山險河窄外,兩岸山勢均較開闊,水勢亦趨平穩,落差79.3米,比降2.3‰。上游挾帶而下石塊石子,大半停留沉積,開始出現眾多石灘。也有從兩岸崩落河中的岩石,阻滯河流。
恩施為鄂西土家族自治州所在地,抗日戰爭期間(1938~1945)年為湖北省臨時省會。恩施春秋時為巴國地,三國吳置沙渠縣,隋改清江縣,元入施州、清設恩施縣,1982年設恩施市。面積3972平方千米,人口約72萬。盛產木材、油桐、木油、生漆、茶葉。1935年在此設全流域第一座流量站。
中游
出恩施城南約5千米即進入山峽,河面窄狹,河中岩石淺灘甚多,以伏三跳灘尤為險惡。該處兩岸均為高山,山脈穿河而過,河床中部隆起,兩岸崖岩石崩落堆砌兩邊。大水時水流擊石,波浪極大,水小時水細如練,向岩石空隙中亂流,無一完槽道。民間傳說,水最小時三步可跳到對岸。清光緒二十五年施南府黃世榮召募民夫開挖後復淤。伏三跳至眠澤口,長約58千米,蜿蜒曲折,水流湍急,高山懸崖,灘沱橫比,為清江最險段之一。過眠澤口,河流即進入建始縣境,至龜山河上游忠建河從右岸入匯,再往下至龜山河馬水河從左岸入匯。行8.27千米至景陽,沿河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道中水深坡平,惟多險灘,礁石甚少。山溪溝澗,水自岩壁隙縫流出,如珠落盤,日光暈照,光彩耀目,亦為奇觀。由景陽至田峽口,長4.2千米,沿岸地勢寬敞,水田頗多,較為富庶。以下至野三口,兩岸為山嶺崖壁,但河床比降大都平坦,水流順暢。野三河從左岸入匯。過野三口,河流進入巴東縣,經行約26千米至水布埡(三友坪),除南潭河附近3千米山坡較平緩、田地密集外,其餘均行於峽中。其中桃符口以上坡降較小,水流緩慢,暗礁險灘較少;桃符口以下,礁石少灘較多,水流湍急,航行困難。在水布埡正在建設清江最大的水電工程。該工程具有發電、防洪、航運等綜合效益,水庫正常蓄水位400米,總庫容47.0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5.7億立方米,防洪庫容5億立方米,具有多年調節性能;水電站裝機容量16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39.2億千瓦時。壩型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23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過水布埡,河流進入長陽縣,招徠河從左岸匯入,清江仍穿行於峽谷之間,其中招徠河以西長約3.5千米的一段峽谷稱為伴峽,是“清江三峽”之一。峽中一泓江水,碧波蕩漾,洞景瀑布,徇麗多姿。兩岸山勢嵯峨,有薄刀山、獅子滾繡球等奇峰異景。峽中有海螺洞、和尚洞、榨洞、枝柘坪河出水洞構成的溶洞群、洞景奇妙。位於半峽河谷的榨洞,洞前壁呈紅色,洞深數里,高約50米,有二根石柱,一乾一濕,當地人曾在洞內挖出古脊椎動物的化石數千公斤及骨針、石斧等物,很可能是古代巴人安居之處。峽頭有“鹽池溫泉”,《水經注》上這樣描述:“夷水又東與溫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夾岸,有溫泉對注,夏暖冬熱,上常有霧氣,瘍治百病,浴者多愈。父老傳此泉先出鹽,於今水有鹽氣,夷水有鹽水之名,此亦其一也。”中遊河段有灘129處,由於灘險壅水,水面線呈階梯狀,“灘”“沱”相間。隔河岩水庫蓄水後,已有明顯變化,壩前至茅坪段已成為庫區航道。
漁峽口鎮口東北的白虎壟山,從清江邊向北突起,逶迤數里,香爐石臨江絕壁,高出河床100餘米。民國二十五年(長陽)《縣誌四區采訪冊》載:“白虎垴在東村之右,與村左青龍寺相對,維石岩岩,虎視眈眈,昔廩君化白石處。”香爐石遺址面積約1000平方米,經1983、1988年兩次發掘,出土數以千計的文物,埋藏最深的大約在4000年以前。
下游
資丘附近河道情況仍行經於峽谷之間,資丘下馬巷至巴山長5千米一段峽谷,稱為巴山峽,為“清江三峽”之一,古名捍關。《水經注》有“昔廩君浮土舟於夷水,據捍關而王巴”的記載。兩岸屬喀斯特地貌,山勢蜿蜒曲折。至平洛,上起膀子石,下至沿市口有平洛峽,亦為“清江三峽”之一。峽中有青山列嶂,若天然畫廊。清江在該河段左岸的武落中離山(又名佷山)是土家族先祖巴人的發祥地。該山五峰並立,高程384.8米,主峰名灰頭岩。山上有廟宇。除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宗教意義外,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出峽處不遠,即今隔河岩水利樞紐工程壩址。隔河岩水利樞紐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航運、旅遊等效益的綜合利用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200米,水庫總庫容34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2億立方米,防洪庫容5億立米。水電站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30.4億千瓦時。大壩為混凝土重力拱壩,最大壩高151米,壩頂長度653米。隔河岩壩址下游,有丹水從左岸入匯。距隔河岩水利樞紐左岸不遠處為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縣城,以前經常被水淹,隔河岩大壩建成後,防洪標準達百年一遇以上。長陽是舊石器時代“長陽人”棲息地,“長陽人”化石洞為距今18.5萬年的古人類化石。隔河岩以下兩岸逐漸開闊,流經鄢家沱附近進入丘陵區。清江在長陽搬魚咀一下成為長陽、宜都界河,由南岸坪至下溪口,全部進入宜都市境。搬魚咀設有水文站。此河段枯水水面寬增至100米,部分河段達250米以上,河道蜿蜒,險灘不少,民間流傳的“七灘八魚共九洲,七十二灘上資丘”是這一段的真實寫照(所謂“七灘八魚”,即7個以“灘”命名、8個以“魚”命名的灘險)。部分灘險經過整治情況有所改善,1965年尚有灘險66處。高壩洲水庫蓄水後,這段河道已為庫區。在距河口約12千米處為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壩址。高壩洲水利樞紐為隔河岩水利樞紐的反調節水庫,其開發任務為發電和航運,水庫正常蓄水位80米,總庫容4.33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0.64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容量25.2萬千瓦,年發電量8.98億千瓦時;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57米。過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清江東流至宜都市城區,於陸城匯注長江。其間,有漁洋河從右岸入匯。入長江處由於清江水清澈,與長江之濁水形成一條清晰的分界線線,景色獨特。《水經注》對此作了十分生動的描述:“夷水又逕宜都北,東入大江,有涇渭之比,亦謂之佷山北溪。水所經皆石山,路無土岸。其水虛映,俯視游魚,如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飛清,傍多茂木空岫,靜夜聽之,恆有清響。百鳥翔禽,哀鳴相和,巡頹浪者,不覺疲而忘為矣。”這一景況,至今基本未變。宜都市是長江幹流上重要港口和水陸交通樞紐之一。
嘉陵江水系
嘉陵江水系是長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因流經陝西省鳳縣東北嘉陵谷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