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按照常理,郵票應該由郵政部門發行,但是中國的這第一套郵票卻與海關有著不解的淵源。
1840年鴉片戰爭後,侵華列強瘋狂在中國攫取權利,海關更是被外國人所把持。當時擔任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的是英國人赫德。赫德是箇中國通,他對中國郵政大權覬覦已久。赫德與李鴻章關係密切,便想方設法讓清政府同意由海關來試辦郵政。
中國海關試辦郵政是首先從天津海關辦起的。1878年總稅務司赫德就指派天津海關的德璀琳來籌辦中國海關的郵務,他就以天津海關為中心在北京、營口、煙臺和上海五個海關來試辦海關的郵政。
1878年3月,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籌備的天津海關書信館,正式對社會開放,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郵局書信館。坐落在海河岸邊的老海關大樓,曾是海關的公事房,海關書信館就設在該樓內,而中國第一套郵票也是從這裡發行出去的。
書信館開辦起來以後,為了便利郵件的收送同時也為了規範海關對郵政的管理,德璀琳又籌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關郵票——就是大龍郵票。
據史書記載,德璀琳原本早在書信館開張前一年便向英國寄去定製郵票的訂單,但終因時間周期過長而作罷。無奈之中他只好請上海海關造冊處先行印製一批郵票應急。
雖說是應急之策,但現在看這些郵票,印刷質量應該還是上乘的, 基本是按照德璀琳當時的構想來完成的,並沒有太多將就的痕跡。
背景
19世紀中葉,靠侵略和掠奪進行原始積累的帝國主義列強,把中國看成了他們進攻的最大目標,英國政府極力鼓勵支持商人到中國傾銷鴉片。1834年8月8日,英國政府派遣的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LordNepier )在廣州開辦了第一個為外商服務的正式郵局,直屬倫敦英國郵政總局領導。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侵略者的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帝國主義列強憑藉一系列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脅迫清政府接連開放了沿江、沿海及內地、邊祖的數十個城市,繼英國之後,法國、美國、俄國、日本、德國等國蜂擁而人,紛紛在中國領土上設立租界,劃分勢力範圍,並建起了獨立於中國主權之外的侵略軍軍郵郵局和普通民用郵局。這些侵略郵局只遵守各自國家的郵政章程.發行使用本國郵票及郵政用品,各自刻制郵政戮記,收寄的卻是本國僑民和中國民眾寄往外國的郵件及中國國內互寄的郵件,因郵袋不受中國海關檢查,其大量從事鴉片、鐘錶、珠寶和文物走私販運活動。所作所為,嚴重踐踏了中國郵政主權。
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列強還搜自在中國一些通商口岸的租界地內,以工部局、社會團體或私人名義設立了商埠郵局,為當地領事、外國商人和傳教士服務,其機構名稱有的稱書信館,有的稱地方郵局。最早的商埠郵局是1863年7月在上海英租界設立的“上海工部局書信館,,1865年發行第一套郵票,通稱“上海大龍”郵票。此後,南京、福州、廈門、漢口、重慶、九江、宜昌、蕪湖、鎮江、煙臺等通商口岸先後出現了10個書信館。這些商埠郵局既不向中國地方政府註冊,也不受中國地方政府管轄,自立章程,自定郵資,各自發行郵票,所收各地往來的信函、包裹、報紙等卻可以相互交換,出口郵件大都經香港轉遞。在辦理郵務之外,多數商埠郵局還以發售郵票為主要營利手段,有的甚至大A濫印及故意製造變體票、加蓋票、欠資票,騙錢斂財。
帝國主義列強明目張胆的俊略必然引起中國民眾的反抗。1851年1月1日,中國大地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反抗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的農民運動。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隨即北上,長驅直人18個省、600多個城市。在長達18年之久的武裝鬥爭中,為調動軍隊、接濟運輸,逐漸形成了一套初具規模、行之有效的公文傳遞制度,建立起正式的通信機構,其中央設有附疏衙,由朝內附官主持全國的通信工作。太平天國遞送公文水陸兼辦,主要工具是快船和快馬,以水路為主。緊急公文則在封套上加蓋木製雲馬圓戮,規定每一時需飛馳50里,稱“雲馬文書”。 1859年,擔當總理太平天國朝政重要任務的洪仁扦,發表了《資政新篇》,提出治國立政方策和郵政建設的藍圖。他提倡引進盛行於歐美各國的火車之類的先進交通工具帶運郵件。“興車馬之利,以利便輕捷為妙,,修大路直通各省,“二十里立一書信館”,“信資計文書輕重,每二十里該錢若干而收.,“興郵亭以通朝廷文書.書信館以通各色家信,新聞館以報時事常變……郵亭由國而立,余準富民納晌,察明而設,。這些施政建議受到洪秀全的讚賞,特眉批“此策是也.,旨準頒行。可惜因戰爭未能施行。這些沒有實踐的郵政方策,真實地反映了中國人要求自己創辦近代國家郵政的迫切心愿,在中國近代郵政史上是極有見地的開蒙先聲,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重重一筆。
設計
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統治者的象徵,最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箇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準確時間很難查明,是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
印製
“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上海海關造冊處印製。全套共有3種面值,幣制為關平銀,1分銀為綠色,3分銀為紅色,5分銀為黃色,刷色有深淺暗亮等差異,採用凸版印刷,有背膠,齒孔12.5度。先後分三期印製、發行(後由於銅模損壞,沒有再印大龍郵票)。根據票幅和紙張等特徵分為:
(1)薄紙大龍:1878--1882年印製,為第一期。紙質韌薄,略呈透明,圖框間距約2.5mm,後期全張為25(5*5)枚,但3分銀全張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
(2)闊邊大龍:1882年印製,為第二期。圖框間距約4.5--5.0mm,紙張比較複雜,有的脆薄而易裂損。因紙張尺寸關係,3分銀全張改為15(5*3)枚,除3分銀外,另外兩種印量較少。5分銀新票存世尤少,為名貴品,俗稱黃5分,全張新票為孤品,原由美國集郵家施塔收藏,曾被中華郵票會譽為“西半球最罕貴之華郵”,1991年由香港林文琰購藏。
(3)厚紙大龍:1883--1885年印製,為第三期。紙質厚而不透明,圖框間距2.5--3.25mm,因子模磨損和紙張尺寸關係,全張都改為20(4*5或5*4)枚。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齒孔周邊帶有纖維毛的稱“厚紙毛齒大龍”。
懸案
懸案一 :大龍郵票 誰之手筆
猜測1:費拉爾,上海海關造冊處德籍職員。
費拉爾的確設計過不少郵票,而且最著名的是中國郵政史上第一套紀念郵票、第一套多圖郵票、第一套知道設計者的郵票———萬壽郵票。這套紀念慈禧老佛爺60壽辰的郵票,讓費拉爾著實在海關風光了一把。當時擔任造冊處稅務司的葛顯禮顯然很賞識他,故把設計郵票及監製郵票的工作都委託給他。
從1894年發行的慈禧萬壽郵票,到以後發行的加蓋改值票、蟠龍郵票以及郵資明信片等,幾乎全由他一人操持。同時,他還為上海、鎮江等地的商埠郵政機構設計、印製過郵票。
但是他絕對不是大龍郵票的設計者。
排除理由:很簡單,沒有設計時間。費拉爾是1892年9月進入上海海關的,距離大龍郵票的發行已逾14年。
猜測2:馬士,上海海關美籍職員,曾任稅務司。
至今無法得知“大龍郵票”設計者的姓名,很多集郵家認為是外國人,理由之一是寶塔繪成6層,這位洋人顯然不懂佛教。佛教的寶塔,層級都取單數,從七級浮屠到十三層寶塔,從來沒有雙數的。於是,有人便指出是曾任海關稅務司的美國人馬士設計的郵票。
但後來馬士本人否定了此事。
排除理由:給友人的一封信。馬士在1929年7月25日,給鮑克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柯爾氏郵書中說首次發行的中國郵票的設計出自我的手中,是一個誤會。有關此項早期郵票發行與圖案情況,你可以在1905年中國貿易報告第一編統計要覽內獲知一切詳情……
猜測3:中國藝術家。
馬士告訴朋友去看1905年中國貿易報告第一編統計要覽,便知端倪。在他說的這份要覽的附錄中,有篇《華郵紀要》中寫道“第一套郵計有一、三、五分銀三枚,有本國技師鐫制銅版……”
以後又有人說是郵票由華人設計極有可能,因為不論是象馱萬年青等樣票以及後來正式發行的大龍郵票,圖案都具濃厚的中國氣氛,而且郵票上中文寫得很漂亮,而英文和阿拉伯數字則相對顯得笨拙。
存疑:鐫制銅版就等於設計圖案嗎?雖然找不出鐵證確認,但也舉不出反證駁斥。
懸案二:大龍在天津何日發行
1878年7月18日,赫德向德璀琳發出第68號公函,內稱:根據你上月15日第十四號公函提出的印刷面值3分銀和5分銀郵票各10萬枚的要求,我現在通過上海海關郵局寄上盒子一隻,包好的盒子外面有造冊處印章加封……內裝有500張,共12500枚5分銀的郵票。
關於大龍郵票發行日期之謎,集郵界已經爭論了數十年,7月說、8月說、10月說甚至12月說,如今論證得也算有個結果,絕大多數人肯定了7月下旬說,並將上限定在7月24日。
這一懸案能逐漸撥雲見日,歸功於上海海關的老專家杜聖余。杜聖余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在海關檔案中查找到了天津海關郵局於7月24日收到首批大龍郵票的記載,也就是德璀琳的簽收單。1940年,老集郵家黎震寰在與天津郵局郵票發行總經辦人徐家麟聊天的時候,得知徐的岳父——一名老郵政,在大龍郵票1878年7月24日到達柜上的當天,便隨即發售,徐的岳父也買了一枚。之所以記得清清楚楚,是因為這一天是徐家麟岳父的農曆生日。
懸案雖然暫時認定,但人們仍期待著一張塵封已久的1878年7月24日首日封早日現身。
收藏
郵票一直是收藏者們鍾愛的收藏品之一,清朝郵票由於其年代和歷史意義而深受寵愛。要對清朝郵票鑑定,必須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當時清朝郵票的印製是在國外設計印刷的,採用了雙色套印技術,雕刻,水印等精細的技術都有套用,所以實際的仿製難度很大,在進行鑑定的過程時,還要結合實際的花色設計來進行,同時要看這些技術的細節。聽起來是很細緻全面,但是要真正可以很方便的進行鑑定,卻是需要有專業的水平,特別是豐富的經驗,非常重要。
清朝郵票鑑定講求專業性,代表鑑定專家的最強實力,在保證有很好的專業設計水平的同時,也帶給廣大的消費者鑑定的準確保證。必須請專業人士進行,而專家們對此也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最適合自己很好的利用。結合實際進行全面的選擇和比較,帶給人們對清朝郵票更多的了解,懂得鑑定的基本知識,同時還要了解不同時期清朝郵票本身的設計特點,才能做到更符合需要。
清朝郵票鑑定請專家來進行,在必要的時候才能有權威的保證,而一般的集郵愛好者,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也可以在表面上進行基礎的鑑定,這樣完全符合需要,也適合在實際的套用中表現出更強的專業實力。專業鑑定,要有專業的水平,還要有完善的資質,真品與仿品差別總是有的,而對真品的足夠了解和認識,是鑑定的重要基礎,也是識別真偽最終的技術保證。
專著
中國大陸出版過4部大龍郵票專著,其中有一部是與香港合出的。1988年出版了兩部,一部是科普出版社出版的《大龍郵票》(劉肇寧著),另一部是中國集郵出版社出版的《大龍郵票紀念專集》(紀念大龍郵票發行110周年活動組委會)。前者書中敘述了大龍郵票的設計、發行及使用經過,後者是專門論述大龍郵票的大型綜合性、文獻性學術書籍。1989年9月,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了精品精裝專著《大龍郵票與清代郵史》(中國郵票博物館編),該書不僅裝幀豪華,而且書中重點刊出的大龍郵票實寄封和郵史檔案資料也十分珍貴。1994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大龍郵票版模特徵專述》,該書由旅法華人留伯先先生編著,書中敘述了大龍郵票的版模特徵和基本知識,對大龍郵票76個模號特片做了系統的研究。
我國台灣省共出版過3部較有分量的大龍郵票專著。第一部是1978年出版的《大龍郵票封戳選輯》,該書大部分系選自1978年在台灣省舉辦的中國郵票發行100周年郵展中的展品,精選刊出了存世的60件珍貴的大龍郵票實寄封,一枚至今發現最早的1878年10月5日由北京寄上海的大龍實寄封被收入。第二部是《大龍郵票集錦》,該書對大龍郵票的研究深度更高,曾在海內外引起了轟動。第三部是《大龍郵票存世考》,這部研究巨著中收錄了356件大龍郵票實寄封,並對每枚封的形式、封面、郵資、郵戳和源流進行了細緻的記錄,書中還刊出了15件集郵品大龍封、8件趣味品大龍封和18件偽製品大龍封。
英國集郵家P·W·艾爾蘭德先生編著出版過兩部專著,第一部是在大龍郵票百年誕生之際出版的《中國的大龍郵票》(英文版),該書介紹了中國最早的大龍郵票的設計和產生過程、有關大龍的傳說、大龍郵票的設計者等。第二部是1989年出版的《大龍郵票和它們的先驅者》,該書是一部有關大龍郵票藝術鑑賞的圖書,並以大量珍貴圖片展現了中國大龍郵票的全貌,包括不同版別的四方連、整版大龍郵票、部分單枚票等。該書曾多次在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