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方郵政郵票

西藏地方郵政郵票

1909年(清宣統元年)冬,清朝政府在西藏設立郵區,在拉薩設立郵政總局,此後陸續在察木多(昌都)、江孜、帕里宗、日喀則和亞東等地設立郵政分局。最初使用的郵票是清代的蟠龍、鯉魚、飛雁圖郵票,後來因郵政業務的發展,加之當地所用幣值不同,為了適應當地文字和幣制的需要,就在清代蟠龍、鯉魚、飛雁圖郵票上加蓋漢、英、藏三種文字和三種幣值(銀圓、印度盧比、藏幣),從1911年4月起在西藏行使,全套郵票共11枚。

歷史發展

1909年,清政府在西藏建立了為公眾服務的第一個全日制郵政機構。那時,在西藏使用通用的清代郵票。通過集郵者收藏的郵品和有關史料可以證明,在拉薩、江孜、日喀則等地使用過清代郵票,在亞東也使用過清代郵票,而且在帕里宗還使用過蓋銷清代郵票的郵戳。儘管作為傳送標誌的郵戳是常見的,但直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在帕里宗使用過蓋有這種郵戳的清代郵票。儘管所有的郵戳樣式有所不同,但都是用英文、藏文和中文三種文字刻寫的。
在那個時期,由於中國不是萬國郵政聯盟的成員,因此,任何發往國外的信件,除了貼用未加蓋的清“蟠龍票”作為所付的部分郵資外,還必須貼有印度郵票,加付國外郵資。由於中國貨幣與印度盧比兌換率的問題,清政府很快意識到在每封發往國外的信件上損失了錢。因此,從1911年3月起,在當時通用的清“蟠龍票”上用印度貨幣單位派、安那和盧比以及漢、藏文印上了一組不同的郵票面值。郵票的面值從3派到2盧比(半分至二元),共11種。印有3安那和16分的郵票是一種最特殊的類型:即“THREE ANNAS”的英文字母‘S’印倒了,將英文‘S’字母印成了“大頭向上,小頭向下”,成了一個倒‘S’圖案。現在,這枚郵票非常稀少,許多愛好收集西藏郵票的集郵者都在努力尋覓這種郵票。

在一段不長的時期內,從西藏發出的信件上,出現了在同一封信上可能既有銷了郵戳的郵票又有沒有銷郵戳的郵票。國外集郵者發現在1911年3-4月就有4-5封信件出現過這種情況,這樣的信件在當時是非常少見的。後來,一組新的郵戳被研製出來,這一組新的郵戳由大雙圓戳組成,在雙圓的中心刻有地名,分別用英文和藏文刻寫,內圓中部是用中文刻寫的地名,以及用中文刻寫的年、月、日的日期。人們通過郵戳上的日期,可以了解國內信件使用這些新郵戳的某些確定日期。
這次一共有六個城鎮使用了新的郵戳,它們是原來的拉薩、日喀則、江孜、亞東和帕里(宗)五個城鎮再加上昌都。老絲綢之路經過昌都,向東進入中國內地。在整個西藏郵政歷史時期,僅有兩條郵路向外面傳送郵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從拉薩向南經過江孜、帕里,再經過亞東出境,99%的郵件都走的是這條路線。剩下1%的郵件是用驢、駱駝運輸,沿絲綢之路,經昌都到北京直至中國內地。由於走這條路需要很長的時間,有時得走180天,因此運送郵件很少走這條路,甚至中國內地的官方郵政業務也走印度,走印度這條郵路所需的時間只是走上述陸路時間的四分之一。我們已經知道有一些信件是通過絲綢之路傳遞的,但這樣的信件相當稀少,甚至很多信件都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也就是說,這些信件都是一個人所寫的。我們知道,有相當多郵票上蓋了郵戳的信件實寄封可以在集郵市場上買到,然而價格卻非常昂貴。

第一版普通郵票

發行背景

1908年,就在十三世達賴到北京覲見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時候,英帝國主義就把它控制下的錫金王子派到北京專門去做拉攏達賴的工作。1909年,十三世達賴由內地返回西藏,當時全國已處於辛亥革命的前夜,西藏地方的局勢動盪不安,剛剛回到西藏不久的達賴,在一夥親英分子的慫恿下,逃往印度,投向了帝國主義布下的羅網。在他逃往印度期間,被印度的郵政系統所吸引,萌發了創辦郵政和發行郵票的想法。他返回西藏後,自辦西藏地方郵政,建立了第一個郵政機構,並發行西藏地方使用的郵票(1912年)。這套郵票共六枚,面值和刷色分別是:1、2.5分,(卡崗),橄綠;2、5分(噶阿),藍;3、7.5分,(齊吉),紫;4、1錢(雪崗),玫紅;5、1.5錢(章噶),朱紅;6、1兩(桑),灰綠。儘管西藏地方第一次發行的郵票非常原始,但卻有它迷人的地方:在郵票設計方面,粗糙地模仿了當時印度的郵票,只是把郵票中心的花紋換成了西藏的獅子圖案,郵票上有用英文和西藏文字刻寫的“西藏郵資”字樣,郵局和面值也是用藏文寫的。

這套郵票的每個整版共有12(4×3)枚,每個郵票印版都是單獨製作,因此,每枚郵票都與它相鄰的其他郵票不同。於是,就有可能在整版郵票上鑑別出每枚郵票的位置,使得集郵專家們能對郵票進行絕妙的研究。郵票從1/6章噶到1桑共6種面值(註:國外集郵者有將1922年發行的第六枚1桑票列入另套者,故認為第一套郵票為五枚,五種面值)。在製作面值2/3章噶的郵票印版時,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錯誤:那就是在12個印版中有2個印版上把英文“postage”(郵資)一詞錯誤地拼寫成“potsage”。這兩枚有錯誤的郵票是整版郵票的第6枚和第7枚。在1933年出現新版郵票之前,這種錯版郵票一直在發行,並沒有對其進行改正。目前,這種錯版票是非常稀少的。
由於西藏郵票印刷工藝非常原始,僅僅是為了滿足需要才印刷發行的。因此,郵票上的印記有許多細微差別,顏色有淺有深,油墨或淡或濃,紙張有薄有厚,有的薄得幾近透明,而有的幾乎厚如紙牌,較厚的郵票中還常夾有小木片等雜質。1922年,開始出現了一種用非常奇特的油墨印刷的郵票,郵票表面有點發亮或發出釉光。許多當局者宣稱這種油墨是從英國WOOLWORTH公司購買並通過海船運來的,但不知這種說法是否真實。除了面值為1/6章噶的郵票外,其他面值的郵票都相當稀少,面值為1/2章噶的郵票是西藏郵票的稀有品種之一。

郵票介紹

發行日期:1912(民國元年、藏曆水鼠年4月19日)
齒孔:無 印刷版別:石版或木版
圖幅:19x23 紙質:洋紙或桑皮紙
印製:(1)(5)英國印製、(6)為西藏印製

第二套普通郵票

發行背景

1914年,西藏還發行過兩枚面值較大的郵票,即我們所說的第二套普通郵票,面值有4章噶和8章噶兩種,4章噶的顏色為深藍色,8章噶的顏色為紅色。這兩枚郵票的票幅較大。1942年,曾有過這兩種郵票的報導,已知在信函上最早使用這兩種郵票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24年。因此,無法給出這兩種郵票發行的確切日期。但由於這兩種票幅較大的郵票印刷所使用的油墨與1922年首次發行的票面發亮的郵票所使用的油墨相似,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出這兩種郵票的發行時間應該在1922年前後。這兩種郵票的整版都是小版,整版只有6枚。由於每個印版都各不相同,因此就可以很容易地鑑別每一個印版,這又一次為那些希望復原6枚郵票在整版上確切位置的人們提供了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研究途徑。由於西藏郵票的發行時間較長,因此,郵票的顏色和印記變化較大。在許多整版的郵票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最後印刷的那一版郵票上的暗淡色油墨同其他郵票油墨的細微區別。

郵票介紹

發行日期:1924(民國13年、藏曆木鼠年)

第三套普通郵票

發行背景

1933年,西藏又發行了一套新的郵票,即第三套普通郵票。郵票的形狀比早期發行的各類郵票都大。郵票再次使用了獅子圖作為中心圖案,所不同的是,郵票在形狀上更具有亞洲風格。用藏文書寫的郵票面值數字和其他文字顯得更為醒目。由於郵政資費的增加,這套新的郵票增加了更多的面值。新的郵票並且使用了多種新的顏色。這套郵票共五枚,郵票面值從1/2章噶到4章噶,面值和刷色分別是:1、1/2章噶,桔黃;2、2/3章噶,藍;3、1章噶,玫紅;4、2章噶,朱紅;5、4章噶,翠綠。這次發行的郵票又使用了將近30年時間。

郵票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印記和顏色,有些郵票還使用了發亮的油墨,但遠不如第一次發行的郵票那么亮。整版郵票共12(4×3)枚,每枚郵票的印版不同,這同樣使人們有機會在整版郵票上找到每枚郵票的位置。這次發行的郵票的印版,與第一次發行的郵票的印版不同。郵票印版分別製作,分開保存。需要印刷郵票時,用皮條將12個印版綑紮在一起進行印刷。由於這種獨特的印刷工藝和印刷過程,因而出現了許多奇怪的現象。
就面值為4章噶的郵票而言,第四號位置的印版據說在1937年就已丟失或損壞了,當時又沒有及時刻制或修復郵票印版,結果印出的整版郵票只有11枚,缺少了第四號位置的郵票,使第四號位置成為空白。相應地,在把郵票送往郵局出售之前,即從其他版票上剪下一枚郵票,貼在要出售版票的空缺位置上,貼上去的郵票與其他郵票的色調也基本上一致。然而,時間不長,就停止了這種補貼郵票的做法,而是保持印刷原樣,因此出售的版票上只有11枚郵票。1951年,12枚一版的整版票又開始面市了,停止發行11枚一版的郵票。經過集郵者仔細研究發現,原來是又製作了一個新的郵票印版,新的印版比其他印版稍大一些,被排放在最後一個位置即第12號位置上,並將原來的印版從第5號始,依次就近向前移動了一個位置。西藏所有其他面值的郵票,在許多年裡也發生了多次變化。有的郵票印版損壞了,就製作新印版進行替換,這一做法同樣引起了集郵者的興趣,給集郵者從事研究提供了機會。這種研究可以通過對幾枚郵票或一組郵票仔細排列比對來進行,以恢復每枚郵票在整版郵票上的原始位置。幸運的是,由於經過許多年,郵票的顏色有嚴重的褪色現象,這給集郵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首先,根據郵票總的色調將其分成幾組,然後找出它們在整版郵票上的位置。根據集郵者的研究發現表明,有些面值的郵票,其更換印版的次數不少於四次,這使得集郵者在完成這項研究工作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郵票介紹

發行日期:1932(民國21年、藏曆水猴年)起
齒孔:無齒及縫紉機打孔 印刷版別:木版或銅版
圖幅:24x24 紙質:桑皮紙
全張枚數:12(4x3) 印製:西藏造幣廠

打孔郵票

西藏後來還發行了非常原始的打孔郵票,方法是將6—8個整版郵票疊在一起用縫紉機打孔。但這種做法不知什麼原因很快就停止了,又重新發行未打孔的郵票。筆者認為,很可能是由於打孔的方法太原始,操作起來甚感不便的原因。由於是將6—8個整版郵票疊在一起用縫紉機打孔,每個版面又不一定能對得很準,孔洞很難打得很準確,不可能正好將孔洞打到郵票與郵票的間隔空白處。因此,打出的孔極不規則,孔洞也常常打偏,傷及郵票,使整版郵票受到損壞。而如果將每一個單張放在縫紉機上打孔,其紙張又很薄,無法在縫紉機上操作,即使能這樣做,也是既費時又費力,很不划算,因此才又停止用縫紉機打孔這種做法的。
由於上述原因,因此,沒有打孔的各種面值的郵票還是不難得到的,而打了孔的郵票,尤其是單枚郵票,卻往往難以得到。某些面值的整版郵票更是稀少,僅發現有單枚或幾枚一組的,而且這些郵票被少數非常幸運的人所擁有,並緊緊地握在手中,不輕易出手。通過研究還發現,在不同的城鎮和村鎮蓋銷的郵戳,使我們能對其進行很好的研究和收集,表示郵資已付的較早的郵戳是一種小圖章形的,後來使用相當原始的仿歐式的郵戳。西藏郵戳上的日期只有日月,從不註明年號。除了從發往國外的信上,可以確定某種形式和顏色的郵戳的使用日期之外,很難知道西藏當地的信件上的郵戳使用日期。一些過去實寄過的信封還是可以得到的,但大都是由拉薩、江孜、日喀則和帕里這樣的大城鎮發出的信件實寄封,而發自小地方的信件實寄封非常稀少。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整個西藏郵政時期,由於不是萬國郵政聯盟成員,因此,所有寄往國外的信件,都必須貼印度郵票,即加付國外郵資,也就是說,要加付自西藏邊境起,至收信人所在地這一段郵程的郵資。同樣,從國外寄往西藏的信件,也必須加貼西藏的郵票,即加付國內郵資。可以想像,因為無法得到發信國郵局的付款,所以必須由收信人支付那部分加付的郵資。要想收集這種貼有混合郵票的實寄封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已有不少集郵者決定開始收集這樣的實寄封,而且儘管收集這樣的實寄封很難,但事實很快表明,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通過一定的努力,還是可以收集到這樣的實寄封的。

公文郵票

發行背景

1950年前後,西藏發行了“公文郵票”和“電報郵票”,郵學界對此兩種郵票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將這兩種郵票統歸為“公文郵票”,全套五枚;另一種說法將這兩種郵票分為兩套,即“公文郵票”和“電報郵票”,“公文郵票”全套八枚,“電報郵票”全套五枚。究竟哪種說法準確可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由於這兩種郵票的報導較少,或者說是存量較少,資料不多,才容易產生歧異的說法。筆者認為,隨著不斷有新的品種和研究成果出現,原先的一些說法將會被新的研究成果所更新。
比如,劉原等編著的《中國西藏郵政郵票史》一書中稱:“西藏歷史檔案館中,存有一張圖幅為76mm×76mm的大幅面‘公文郵票’,面值藏銀2兩,劉原先生存有一個雙聯,除此未見任何郵目報導過,鮮為人知,它可算得上是‘公文郵票’之王了。”

郵票介紹

發行日期:1945(民國34年)
齒孔:無齒 印刷版別:平版
紙質:土紙

偽造郵票

偽造的郵票對於任何一個集郵者來說都是個頭痛的問題,國外有的集郵者研究認為,西藏郵票出現偽造的可能性最小。理由是因為西藏整版郵票很小,並且很容易排列出每枚郵票在整版郵票上的位置,因此很容易識別出偽造的郵票。研究還認為,迄今為止,似乎也沒有人試圖偽造西藏郵戳和在印度的郵票上偽造戰地郵局的郵戳。這可能是因為很多人都非常了解使用這些郵戳的日期。因此,能很迅速地識別出偽造品。在普通的西藏郵票上,蓋銷郵戳的偽造品也很少,這無疑是因為西藏郵戳的原印版太原始,很難印出令人相信的複製品。但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拉薩、江孜、帕里等地最後使用的郵戳的原印版似乎還在,最有可能保留在原先能接觸到這些郵戳的一些人手中。可以這么說,即使出現完全是偽造的郵戳,但只要稍微有點知識和技巧,也還是可以迅速識別這些偽造品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