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永陵

清永陵

清永陵是清王朝的祖陵,位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腳下,是努爾哈赤遠祖,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叔父的陵園。始建於1598年。清天聰8年(1634年)稱興京陵,順治16年(1659年)尊為永陵。

基本信息

概述

正紅門 正紅門

清永陵(滿語稱:恩特和莫蒙安)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是努爾哈赤祖先的陵墓,又稱“興京陵”。葬有孟特穆(肇祖)、福滿(興祖)、覺昌安(景祖)、塔克世(顯祖)以及努爾哈赤的兩位叔伯禮敦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配偶。

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後多有改造和擴建。在輩分上為盛京三陵之首,但規模較小,有一定的滿族特色,是中國保存比較完好的皇家陵寢。1988年成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部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

清永陵 清永陵

現在清永陵所在地是努爾哈赤家族的傳統墓地,先後埋葬了福滿、覺昌安、塔克世及努爾哈赤其它伯祖、叔祖等人,當時尚無陵寢建築。

1624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之後,建造東京陵。將景祖、顯祖等諸陵遷往東京陵。

1636年因為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在興祖墓後設肇祖衣冠冢。

1651年封喬山尼雅滿山崗為“啟運山”。

1653年始建享殿、配殿、方城門牆。後將享殿命名為“啟運殿”,方城門為“啟運門”。

1658年將景、顯二祖及禮敦、塔察篇古遷回興京陵安葬。

1659年更名為永陵,寓意帝祚長久。

1677年永陵改用黃琉璃瓦件。

1730年平郡王福彭等奉命增建前院西廂房,陵西石堤362丈,建陵西小河石堤、橋、攔水壩。

1736年改清明寶鼎上土一十三擔為一擔。並修理殿宇。

1770年將堆撥房由木板房改為瓦房。 

1972年進行翻建。

1998年揭蓋大修。

建築和格局

啟運殿和西配殿 啟運殿和西配殿

度永陵神道長約800米,神道口有下馬碑(建於1783年),神道無石像生、華表。永陵入口為正紅門,正紅門以木柵欄為門,是滿族建築特色。進入正紅門後,為四祖碑亭,即肇、興、景、顯四祖的神功聖德碑亭,按昭穆制度排列。

肇、興二祖神功聖德碑建碑亭建於1655年,景、顯二祖神功聖德碑建碑亭建於1661年。(面朝正紅門方面)中左為肇祖,中右為興祖,最左為景祖,最右為顯祖,碑亭內有神功聖德碑,用滿、蒙、漢三種文字為之歌功頌德。

碑亭為歇山琉璃頂建築,邊角下部飾有浮雕,龍形而肖犬,可能與滿族習俗尚犬有關。四祖碑亭周圍有一些果房、朝房等祭祀配套設施。之後啟運門為方城正門,方城內有啟運殿、東西配殿和焚帛亭等,方城無城牆、角樓。啟運門後兩側有磚雕雲龍袖壁,與一般琉璃龍壁不同。

啟運殿即享殿,為祭祀主體建築,內有四帝及其皇后的供奉牌位。頂上兩端鴟吻劍把分別透雕“日”、“月”二字,或有“破明”之意,也有與日月同輝之意。啟運殿後為寶城,無明樓、啞巴院等建築。寶城中即墓葬,仍按昭穆排列,中為興祖,左為景祖,右為顯祖,台下左為禮敦,右為塔察篇古,肇祖由於是衣冠冢,不起墳包,位於興祖墓東北。

保護狀況

清朝時期,一直有專門官員負責永陵的祭祀和管理。辛亥革命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仍然維持對永陵的祭祀。滿洲國成立後,繼續維持對於永陵的祭祀。1945年後為共產黨政權所接管,直至1955年具體管理維護人員只有滿洲國時期遺留下的守陵人何長清。

1956年被公布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盛京三陵之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溯源祭祖

2013年7月有7日, 滿族愛新覺羅氏皇家後裔以及來自各地的60餘名滿族後裔,會聚遼寧清永陵進行癸巳年祭祖祈福活動,祭拜其共同的滿族先祖。

這裡每年會如期舉行四次大型祭祀,此次滿族帝王族系後裔祭祖便是其中之一。

盛京三陵

名稱簡介
清永陵努爾哈赤遠祖、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叔父的陵園,始稱興京陵,順治16年尊為永陵。
清福陵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處瀋陽東郊,故又稱東陵。
清昭陵清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位於盛京古城北,因此也俗稱“北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