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唐岱晴巒春靄圖

清唐岱晴巒春靄圖

清唐岱晴巒春靄圖,絹本,設色,縱282厘米,橫159厘米。畫面重山疊嶂,靄橫暗巒,曲流小徑,迴旋輾轉,蜿蜒於隔山之壑。其間水榭山居,高樹疏林,疏密有致,加之亭台小橋,別有韻味。好一派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春季之景!那高低起伏的山峰層層錯落,漸次推遠,在蒸騰的雲霧中忽隱忽現,最終消失在蒼茫的水天之際。

基本信息

創造背景

清代畫家唐岱的山水畫深厚沉穩,工整嚴謹,得來人之法。畫中那廣袤深遠、超逸閒淡的氣質又體現出元代繪畫的風貌。在這幅《晴巒春靄圖》軸(見右圖)中,包容了上述兩種藝術特色於一體,既給人一種寧靜安詳的氣氛又透露著悠然自得、隱匿出世的逸風。

畫作賞析

晴巒春靄圖》軸綜觀畫面,重山疊嶂,靄橫暗巒,曲流小徑,迴旋輾轉,蜿蜒於隔山之壑。其間水榭山居,高樹疏林,疏密有致,加之亭台小橋,別有韻味。好一派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春季之景!那高低起伏的山峰層層錯落,漸次推遠,在蒸騰的雲霧中忽隱忽現,最終消失在蒼茫的水天之際。春靄繚繞,橫貫于山腰之間,把遠山近石自然地銜接起來,使整個畫面意境幽遠,靜寂悠閒。山頂上、河岸上都長滿了各種草木,有的頑強的紮根於石縫間,姿態挺拔俊秀,雖不比盛夏之蒼茂,然比之深秋之蕭瑟,寒冬之疏落,則充滿生命的活力。遠處山崖間瀑布高懸,如銀河一般飛流直下,直衝煙嵐之中,匯成溪流,順著蜿蜒的溪岸流淌而來。筆者仿佛聽到潺潺的流水聲與遠處瀑布的轟鳴聲自然交匯,傳人山谷,直至那浩茫的遠山,又迴蕩在樹石草木之間,與鳥鳴、樹聲、風聲交融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天然的交響樂,這便是所謂的天籟之音吧!看那山間平台上、坡岸上、溪流上兩三點綴的水榭亭台,在樹木的掩映下若隱若現,使畫面又透露著一種幽深的意味。面對如此美景,真想走出書齋把自己的身心融入這畫一般純潔平靜的大自然中,去傾聽那美妙的“樂音”。

此圖為豎構圖,雖布置繁密卻不雜亂。層次分明,經營有序,過渡自然,彼此虛實相生、錯落有致。用筆秀勁凝重,深沉厚實,境界深遠,墨色蒼厚明潤,變化豐富有靈氣,可以看出作者狀物寫情的修養和功力。在技法上作者運用了勾、皴、點、染多種表現形式,如山石先用乾筆皴擦,再以濃墨橫筆點苔,使畫面富有立體感。整幅畫面色澤淡雅,在近石、遠山及亭台上略施淡赭和花青,烘托出高雅幽然的意境。另外,畫面右方作者自題:“青巒春靄,乾隆六年霜降仿黃公望,臣唐岱恭畫。”鈐有“臣唐岱”等印。

作者簡介

唐岱 (1675-1752)清代畫家。字毓東,號靜岩,又號知生、愛廬、默莊,滿洲正白旗人。承祖爵,任驍騎參領,官內務府總管,以畫祗候內廷。山水畫初從焦秉貞學,後與王敬銘、張宗蒼同為王原祁弟子,名動京師。康熙帝甚賞其畫,常召作畫,賜稱“畫狀元”。並嘗題其千山落照圖,有句雲“我愛唐生畫,屢索意未已”,“位置倪黃中,誰能別彼此”。雍正中正式入宮至乾隆十一年左右出宮,在此期間“深荷兩朝知遇”,乾隆帝“數有題詠,後益被寵遇”,其作品和理論在畫院稱譽於時。山水師法王原祁,遠承董、巨、黃、王之遺脈,用筆沉厚,布局深穩,但為適應宮廷需要,其畫風更趨纖秀細膩,瑣碎繁狡,富於裝飾性。傳世作品有雍正五年(1727)作《重巒疊翠圖》軸,藏北京畫院;《劉長卿詩意圖》軸、乾隆六年(1741)作《晴巒春靄圖》軸藏故宮博物院;《松鶴圖》軸藏瀋陽故宮博物院;《溪流曲盡圖》軸藏浙江省博物館;與郎世寧合作《乾隆春郊試馬圖》卷藏日本京都有鄰館;乾隆十七年(1752)作《青山白雲圖》,時年已八十。精畫理,著有《繪事發微》。亦工詩,著有《載樂堂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