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苗族起義

清代苗族起義,即發生在清代中葉以後,黔、湘地區的苗族人民為反抗滿洲統治而發動的一系列反清起義。其中大起義三次,小暴動約二三十次。涉及乾隆元年(1735~1736)雍正時期苗民起義,鹹同時期苗民起義鹹豐五年(1855)

清代苗族起義

雍正乾隆年間貴州等省苗民反抗民族壓迫的武裝鬥爭。民起義屢有發生,主要有雍乾之際黔東紅銀、包利等領導的苗民起義和乾隆末貴州、湖南毗鄰地區吳八月、石柳鄧、石三保等領導的苗民起義。貴州是苗民聚居地區,尤其是以黔東古州為中心的“生苗”地界,無論是土司還是流官,都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統治。雍正十三年,清江、台拱、丹江、古州苗民一時俱起,迅速蔓延鎮遠、黎平思州石阡都勻、平越7府,省會貴陽告急。清政府即命尚書張照為撫綏苗疆大臣,調集雲南、兩廣、湖廣各省軍隊入會剿,曠日無功。乾隆帝即位後,召回張照,改任張廣泗為苗疆經略大臣。張廣泗分兵三路,對苗寨進行血腥剿洗。至乾隆六十年(1795)貴州松桃廳(今松桃苗族自治縣)苗民石柳鄧、湖南永綏廳苗民石三保等同時起義,提出“焚殺客民,奪回土地”的口號,遠近苗民群起回響。\

起義失敗

清政府命大學士雲貴總督福康安統率雲、貴、等省軍隊分路圍剿起義軍。至嘉慶元年(1796)起義軍領袖吳八月、石三保被捕殺,石柳鄧陣亡,大規模的苗民起義才被鎮壓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