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深海長尾鯊體粗大,亞圓筒形,背面圓凸,腹面平坦。頭長約為吻端至尾鰭起點的1/3弱。頭背側有1對深縱溝。尾較長,稍短於頭和軀幹長。吻鈍圓錐形,口前吻長約為吻端至胸鰭起點的1/3眼特大,近圓形,或垂直徑大於水平徑,眼徑稍大於口前吻長的1/2,或為吻端至胸鰭起點的1/5-1/6。鼻孔小而平橫,內側位,鼻孔長約為眼徑的1/5,前鼻瓣具有1個三角形突出,距口比距吻端為近,鼻間隔約為口前吻長的1。口淺弧形,口長約為口寬的2/3。上唇褶狹長,約為口角至上頜中央長的1/3-1/4,下唇褶短。齒三角形,兩頜齒同型,上半頜每行11齒,第一齒直立,長與基部寬約相等;第二至第四齒較大,自第二齒開始向口角傾斜,齒外緣圓凸,內緣凹,向後齒漸小,內緣凹缺漸大;下半頜每行10齒。第一齒稍短而直立,第二齒最大,向後外側齒漸短小,向後外側傾斜。噴水孔在胚胎時很小,約位於眼中央水平位置,眼後緣至噴水孔距約為眼徑之半,成體時已不明顯。鰓孔5個,第一、二鰓孔長約等於眼徑,第三鰓孔位於胸鰭起點上方,最後2個距離頗近,第四、五鰓孔較小,第五鰓孔長約為第二鰓孔長的2/3-3/4,向後傾斜頗劇。
第一背鰭三角形,起點約位於胸鰭內角垂直線至腹鰭起點的中央,鰭垂直高約為頭長至胸鰭起點的1/3,前緣 圓凸,後緣稍凹;后角小,僅為背鰭基底長的1/5-1/6。下角後端稍越過腹鰭起點垂直線。第二背鰭很小,基底長為第一背鰭基底長的1/6,上角廣圓,后角尖長,其長大於基底長;第二背鰭至尾鰭間距為第一背鰭基底長的4/5。尾鰭長,長鐮刀狀,長稍小於全長1/2或為全長48,前緣圓凸。臀鰭頗小,與第二背鰭同形。腹鰭基底長約等於鰭高,前緣微凸,外角鈍圓,後緣凹,后角尖突。胸鰭鐮刀形,長為頭長的1.1倍,寬稍短於鰭長的1/2,前緣圓凸,後緣凹入,外角鈍尖,里角圓突。
體背面灰鼠色,腹面色較淺。第一背鰭後緣、胸鰭和腹鰭色稍暗,呈深灰或暗黑色。
棲息環境
大洋性大型鯊魚,但時常會出現於岸邊及近海,或大陸棚外,棲息深度可達500米。
生活習性
深海長尾鯊是名副其實的全能殺手,從牙齒到尾巴都能當武器使用,尤其尾巴更是其利器。一隻長20英尺的長尾鯊可能有一半的長度在尾部。觀察長尾鯊捕捉獵物的研究人員發現它會用長尾狠命擊水,藉此發出一種可怕的聲音,嚇得魚兒聚成一團,甚至失去知覺,這時長尾鯊才會好好地享受,直到吃飽為止。
深海長尾鯊主要以遠洋帶魚群,如扁鰺、鮪魚及鯖魚、魷魚及烏賊為食物。它們會追蹤魚群至淺水的地方。它們亦會吃甲殼類及海鳥。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哥拉、阿根廷、澳大利亞、巴哈馬、巴西、哥斯大黎加、古巴、厄瓜多(厄瓜多(大陸),科隆群島)、薩爾瓦多、法屬玻里尼西亞(馬克薩斯)、希臘、瓜地馬拉、幾內亞、以色列、義大利、日本、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墨西哥、摩洛哥、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巴拿馬、葡萄牙(亞速爾群島,馬德拉,葡萄牙(大陸))、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西班牙(大陸))、斯里蘭卡、中國台灣島、土耳其、美國(阿拉巴馬州、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夏威夷島,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紐約、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德克薩斯州和維吉尼亞州)、美國本土外小島嶼(霍蘭德 - 貝克島,強斯頓環礁,尾流)、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
繁殖方式
可以利用其長形尾擊昏獵物,主要捕食群游魚類及頭足類。卵胎生,胎兒在子宮內有同種相殘習性,一胎可產下2-4尾幼鯊。剛產仔鯊長64-106厘米;最小雄成魚長270厘米,最大約400厘米,雌成魚最小長約355厘米,最大逾430厘米。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經濟價值
肉質佳,肝油可入藥,皮可製革,鰭制魚翅,此鯊在印度洋西北,中太平洋和古巴是重要漁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