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鯊

長尾鯊

長尾鯊屬(學名:;英文名稱:Thresher Shark),鼠鯊目長尾鯊科的1屬,有3種,通稱長尾鯊。最長者可達4.5米,普通體長1.5米左右,頭小,吻短,胸鰭大,尾鰭上半葉很長,幾乎達到身體其他部分總和的長度,一般尾部是體長之半。尾鰭是其獵食工具,常群集以尾擊水,將魚趕集中然後獵食。 該屬鯊魚是大洋表層魚,很少到500米以下的水中,群居性,成熟晚,一般需要7-14年才能成熟,卵胎生,一胎只能產2-4尾。以表層魚類為食,經常追隨魚群洄游,有時也到近海來,對人沒有危害,但經常被人捕獵,主要是內臟可制魚肝油,魚皮可制魚皮膠,魚翅是高級食品。所以急需保護。 廣泛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各海區。化石見於第三紀至近代。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長尾鯊共有3種,體型較細長,最大的物種是狐形長尾鯊,體長6米,體重可以達到400千克。深海長尾鯊排第二,長約4.9米,而體型最少的淺海長尾鯊則有3米長。頭小吻短,背鰭小,胸鰭上半葉很長及向後彎曲。除了深海長尾鯊外,其他的長尾鯊的眼睛都相對較細。背部呈褐色、灰藍色或灰綠色,腹部較淺色。長尾鯊的三個物種可以從其背部的顏色來分辨:狐形長尾鯊的是深綠色,深海長尾鯊的是褐色,而淺海長尾鯊的是藍色。

尾椎軸低平,稍上翹;尾柄梢側扁,無側突,尾基上方具 1凹窪,下方凹窪有時不顯著。口弧形,具唇褶。眼圓形,小或中大,無瞬膜。噴水孔細小。鰓孔中大,最後2-3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牙三角形,側齒頭或有或無。第一背鰭位於胸鰭與腹鰭之間的上方或靠近腹鰭;第二背鰭和臀鰭都很小;胸鰭大。

長尾鯊特別長的尾巴或尾鰭就像是打穀機般,占體長的三分之一。它們是活躍的獵食者,尾巴其實是用來打暈獵物的。

長尾鯊屬 長尾鯊屬

棲息環境

棲息於大洋中層,有時到近岸,可能進入環礁瀉湖,深度0-152米。在南海和東海常見的是弧形長尾鯊和淺海長尾鯊(也有人稱淺海狐鮫),還有一種稱為深海長尾鯊,主要生活在外海深處。

生活習性

長尾鯊為上層魚類,常成群捕食。廣布於世界熱帶和溫帶海洋,以烏賊與集群性魚類為食。先用長尾把獵物圈趕成小群,而後進行掠食。有時以尾擊暈獵物,或擊打水面以恐嚇獵物。通常認為對人無害。

長尾鯊是名副其實的全能殺手,從牙齒到尾巴都能當武器使用,尤其尾巴更是其利器。長尾鯊可能有一半的長度在尾部。觀察長尾鯊捕捉獵物的研究人員發現它會用長尾狠命擊水,藉此發出一種可怕的聲音,嚇得魚兒聚成一團,甚至失去知覺,這時長尾鯊才會好好地享受,直到吃飽為止。

主要以遠洋帶魚群,如扁鰺、鮪魚及鯖魚、魷魚及烏賊為食物。它們會追蹤魚群至淺水的地方。它們亦會吃甲殼類及海鳥。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阿根廷、澳大利亞、巴哈馬、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查戈斯群島)、保加利亞、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古巴、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古巴、賽普勒斯、吉布地、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法國、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加彭、喬治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以色列、蓋亞那、印度、印度尼西亞、愛爾蘭、義大利、牙買加、日本、約旦、肯亞、吉里巴斯、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茅利塔尼亞、墨西哥、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挪威、巴基斯坦、巴拿馬、秘魯、葡萄牙、波多黎各、羅馬尼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莫三比克、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阿曼、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突尼西亞、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吐瓦魯、烏克蘭、英國、美國、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維京群島、西撒哈拉、葉門、越南。

長尾鯊屬分布圖 長尾鯊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長尾鯊沒有明顯的生殖季節。受精及胚胎成長都是在母體內進行。卵胎生,胚胎是以卵黃提供營養,胎兒後期在子宮內吃其他的卵子,胎兒在子宮內有同種相殘習性。幼魚在夏季降生。一胎產2-4尾幼鯊。初生幼鯊體長體長1.2-1.5米。長尾鯊較慢才達至性成熟。壽命可以長達20年以上。性成熟5-14年。

該屬物種

長尾鯊屬(3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淺海長尾鯊Alopias pelagicusNakamura,1935
2.深海長尾鯊Alopias superciliosusLowe,1839
3.狐形長尾鯊Alopias vulpinusBonnaterre,1788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