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狐形長尾鯊體粗大,亞圓筒形,背面圓凸,腹面平坦。頭較短,略側扁,亞圓錐形,不到全長的1/7。尾特別長,比頭和軀幹長1.5倍余。吻短而鈍尖。眼小,圓形,瞳孔垂直,無瞬膜。吻長比眼徑大2.3倍,位於口裂前端上方。鼻孔小而平橫,內側位,前鼻瓣具有1個三角形突出,距口比距吻端為近。口弧形,口寬與口前吻長相等;唇褶位於唇的里側,上唇褶狹長,口閉時半露,約等於上頜長之半,下唇褶短而扁薄,口閉時完全不見,長僅及上唇褶之半。齒小,中齒頭直而三角形,外側無小齒頭,2行在使用,無正中齒,下頜齒較小;上半頜每行22齒,第一和第二齒最大,第三齒很小,第四至第十齒中大,後面幾齒漸小,最後幾個低平不發達;下半頜每行20齒,第一齒微小,第二第三和第四齒最大,第五至第十齒漸小,最後數齒不發達。噴水孔微小,細狹,裂縫狀,位於眼後口角上方,與眼的距離比眼徑稍大。鰓孔5個,中大,第三鰓孔比眼徑大1.6倍,最後2個距離較近,位於胸鰭基底上方,最後3個較寬,第一個最狹。
第一背鰭呈等邊三角形,鰭高與基底加下角長約相等,起點與胸鰭里角相對,後端前於腹鰭起點有一相當距離,前緣微凸,後緣下部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很小,距臀鰭比距腹鰭為近,上角圓,下角延長尖突。尾鰭很長,腰刀形,大於全長之半;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呈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而延續近尾端,後部呈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合併,中部與後部間無缺刻。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同大,起點稍後於第二背鰭基底。後者的后角伸達於其基底後部上方。腹鰭比第一背鰭稍小,後緣深凹,外角鈍尖,里角尖突,鰭腳管形,後端細尖。胸鰭鐮刀形,前緣圓凸,比第一背鰭前緣幾長2倍,外角鈍尖,後緣凹入,里角圓突。
體黑褐色;頭側鰓孔和前後方,胸鰭基底上方和後方,以及腹鰭基底上方和後方淺褐色;腹面深淺色夾雜;第一背鰭後緣,第二背鰭上部,臀鰭上下部,腹鰭和胸鰭外角都淡色。
生活習性
大洋性大型鯊魚,但時常會出現於岸邊及近海,或大陸棚外,棲息深度可達550米。可以利用其長形尾擊昏獵物,主要捕食群游魚類及頭足類。大洋性表層魚類,有時來近海追捕小型群游魚類,用長尾擊魚,有時也降入深處。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阿根廷、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維多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巴哈馬、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查戈斯群島)、保加利亞、喀麥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新不倫瑞克省、紐芬蘭島、新斯科舍省)、維德角、智利(安托法加斯塔、科金博、麥哲倫、聖地亞哥、瓦爾帕萊索)、中國(大陸、台灣各島)、哥倫比亞(哥倫比亞(大陸))、庫克群島(庫克群島、馬尼西基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古巴、賽普勒斯、吉布地、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法國(法國大陸、科西嘉島)、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馬克薩斯、社會島、土阿莫土)、加彭、喬治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東愛琴海各島、希臘(大陸)、克里提)、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印度、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愛爾蘭、義大利(義大利(大陸)、撒丁島、西西里島)、牙買加、日本(本州、九州、南西諸島、四國)、約旦、肯亞、吉里巴斯(吉爾伯特、吉里巴斯線、鳳凰)、韓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茅利塔尼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坎佩切、科利馬州、莫雷洛斯州、韋拉克魯斯州、尤卡坦州)、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北、南島)、尼加拉瓜、奈及利亞、挪威、巴基斯坦、巴拿馬、秘魯、葡萄牙(亞速爾群島、馬德拉、葡萄牙(大陸))、波多黎各(波多黎各(主島))、羅馬尼亞、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東開普省、夸祖魯-納塔爾省、北開普省、西北省、西開普省)、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加那利群島、西班牙(大陸))、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吐瓦魯、烏克蘭、英國(英國、北愛爾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德拉瓦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喬治亞州、夏威夷島、路易斯安那州、緬因州、馬里蘭州、新罕布夏州、新澤西州、紐約州、北卡羅來納州、俄勒岡州、南卡羅來納州、德克薩斯州、維吉尼亞州、華盛頓)、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維京群島、西撒哈拉、葉門(北葉門、索科特拉島、南葉門)。繁殖方式
卵胎生,胎兒在子宮內有相殘殺習性,每產2-4仔,剛產仔鯊長114-150厘米。雄成鱉長319-549厘米,雌成鯊長376-549厘米,最長達609厘米。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經濟價值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