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淮王魚,屬鯰形目鮠科,學名長吻鮠,安徽省二級保護動物,俗稱肥王魚,又稱回黃魚。
西漢淮南王劉安喜食該魚,並常以此魚待客,所以該魚被稱“淮王魚”。
所屬分類
鯰形目、鮠科、鮠屬
外形特徵
淮王魚頭較尖,吻特別肥厚,顯著突出。須短,4對。眼小,被皮膜覆蓋。背鰭刺後緣有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鋸齒弱。在臀鰭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鰭。臀鰭條14~18。尾鰭分叉。魚體呈紡錘形, 全身鮮黃,光滑無鱗,隨著季節和水溫變化其體色呈現淡灰、青白、粉紅三色交替變幻的生存狀態。
更為奇特的是,這種以王自稱的魚,居然性格極其的剛烈。在普通狀態下,它的通體大多呈現青灰色,但是在缺氧的狀態下,它會全身充血,朝紅色方向變化。缺氧程度越高,充血範圍就越大。甚至鮮血還會從魚鰭處流出來。看來,稱為王者必定有他的一套不尋常的刷子。
分布範圍
“淮王魚”學名長吻鮠,長吻鮠分布於中國東部的遼河、淮河、長江、閩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鮮西部,以長江水係為主。由於長期的地域差異,生長於淮河中的長吻鮠與長江中的長吻鮠相比,個體較小,生長速度較慢,體色也有一定差異。淮王魚主要產於淮河壽縣正陽關至鳳台黑龍潭段。
生活環境
其生活地——硤山口位於鳳台縣境內,古稱“長淮津要”,東西硤石高有十餘丈,夾淮相峙。自古江水往東 流,而此處,淮水繞群峰,騰激浪,驟然穿入險峻的硤山口,自此河水西流數十里。
淮王魚喜好在岩石縫中繁衍生息,而恰好這一帶水中岩縫縱橫,河道彎 曲,水流湍急,河底為岩石底質,正好為其繁衍發展提供了獨一無二、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千里長淮,只有硤山口才是它唯一的家。
淮王魚的傳統捕撈工具是一種很奇特、很古老的漁具——窩(音“務”)子。漁民用費舊的船板釘一個長方體的木箱,長寬在1~1.5米,高0.5米左右,一面開口。每年在中秋節前後,在木箱內裝上石塊,繫上浮漂,將箱口向上,選擇淮河中水深流急處沉入其中,一般都在選擇在峽山口黑龍潭。到冬至前後,再撈起窩子(木箱),往往每個窩子裡都有幾百公斤魚,主要是淮王魚、黃顙魚、青楞子(江黃顙)等,其中淮王魚最多。
相關典故
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一日在遊覽硤山口的美景時,正巧碰上當地的一個姓佟的財主娶小妾。這個財主為了巴解拉攏,準備了一桌的雞魚肉蛋,宴請淮南王。而淮南王吃膩了這些東西,偏偏想嘗那嫩滑清香的“八公山豆腐”。正當眾人焦頭爛額時,忽一白髮蒼蒼的老人獻上一盆香氣撲鼻的濃湯。味似豆腐,但比其更鮮香嫩滑。嘗後,更是拍案叫絕。一問周圍侍從,才知道原來這就是用產於此地的一種奇魚所熬制的。淮南王並沒有責怪老頭有欺君之罪,反而待吩咐下人重賞那老頭,可那老頭不求錢財,卻連聲叫冤。原來那佟財主娶的小妾正是老頭膝下唯一的幼女,正要和一個青梅竹馬的漁夫結為連理,可佟財主色膽包天,強搶走了幼女,並恐嚇其家人。聽完這些,淮南王大怒,要求只要老頭帶他去看這種奇魚,他就給老頭主持公道。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佟財主被關在籠子裡丟進硤山口餵那種奇魚了,而那個女孩子終於和她愛慕已久的小漁夫幸福的生活著。從此,據《壽州志》記載,淮南王經常用這種魚來宴請貴客,並屢屢讚不絕口。所以,民間為了表達對淮南王體恤民眾的感激之情,故將這種魚稱為淮王魚。
淮王魚養殖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淮河中淮王魚產量一直較高,據當地漁民反映,在冬季捕撈旺季,一天能上岸數千斤。之後由於淮河污染,水利設施興建,酷漁濫捕等多種因素,到本世紀初,淮河中淮王魚已難覓蹤影。2008年開始,淮南市漁政部門組織在淮河進行增殖放流活動,每年均在淮河峽山口放流淮王魚大規格魚種數萬尾,經過幾年的努力,隨著淮河水質的好轉,目前已有漁民在淮河中起捕到淮王魚,並形成一定的產量。
現在淮王魚已可以人工養殖。上世紀八十年代,四川省有關科研機構率先開展長吻鮠(淮王魚)人工繁殖和人工養殖研究並取得成功,隨後,四川、湖北、江西等地開展大規模人工養殖。淮王魚的主產地淮南市從2000年以後,一些企業也陸續開展人工養殖和人工繁殖研究,並取得成功。
淮王魚的吃法
肉質特點
“淮王魚”有“鮮、嫩、滑、爽”四大特點。清蒸、白煮、紅燒、片炒無不美妙。清蒸更佳,肉質有如豆腐般細膩,汁水如雞湯般鮮美,真是別具風味。
“奶汁淮王魚”做法
用料: 淮王魚1條重約1000克左右,豬瘦肉50克,大蔥白段、薑片各10克,香菜、精鹽各5克,白鬍椒粉1.5克,雞清湯1000克,熟豬油100克。
1.將魚去鰓,剖腹去內臟洗淨,用刀在魚身兩邊直剞小柳葉刀紋。豬瘦肉切成3.5厘米長、1.7厘米寬、0.3厘米厚的雞冠形薄片。
2.炒鍋上旺火,放入熟豬油,燒至七成熱,下熱雞清湯燒沸,放入魚、肉和蔥、姜,蓋上鍋蓋,將湯呈奶汁狀,加鹽和白鬍椒粉,出鍋倒入湯碗內,上桌時,隨帶香菜一小碟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