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結核

涎腺結核

涎腺結核系由頭面部皮膚、口咽區的結核桿菌,經淋巴引流所致的腮腺內淋巴結核破潰後侵入腺體內而發生的腮腺實質結核,是一種少見的涎腺感染。涎腺結核桿菌感染可為原發感染,也可能是繼發感染。可分為原發性腺實質結核和涎腺淋巴結核病變突破淋巴結被膜後繼發性侵犯腺實質兩類。任何年齡都可發生,多發生在20~30歲之間,占60%~70%。性別無明顯差異。病程長短不一,短者1個月,長者數年。可發生在涎腺實質,也可發生在涎腺中的淋巴結。

基本信息

病因

涎腺結核的感染途徑包括血源、淋巴源及導管逆行感染。涎腺結核極少伴有全身其他系統結核病史,因此,絕大多數是淋巴源性感染。

臨床表現

三對大涎腺中最常見的是腮腺(淋巴結)結核。常見的腮腺結核是單側受累,也可能累及雙側。常見的部位是在耳屏前及耳垂後下。臨床表現為無痛性腫塊,捫診可能是硬性或軟性,甚至有波動(存在乾酪樣變或有化膿感染),腫塊活動,邊界一般較清楚。後期可能出現疼痛。頜下淋巴結核很常見,有時可累及頜下腺,引起頜下腺組織結核。

檢查

1.PPD試驗

結核菌素試驗,曾稱OT皮試,主要用於結核病的臨床診斷。

2.腮腺造影

如涎腺結核病變局限於淋巴結內,呈導管移位及占位性病變;若病變破壞包膜累及腺實質,則可見導管中斷,出現碘油池而似惡性腫瘤表現。

3.組織病理檢查。

4.膿培養有時也很難培養出結核桿菌。

治療

如臨床明確診斷為涎腺結核應行病灶清除術,並在術前、術後抗結核治療以防感染擴散。如形成結核性膿腫,可切開引流,抽出膿液後向膿腔內多次注射抗結核藥物。對全身或其他系統結核桿菌感染,應以全身抗結核治療為主。藥物治療主要有以下幾種:

1.異煙肼(INH)

對結核桿菌具有極強的殺滅作用,是治療結核病必不可少的藥物。

2.鏈黴素(SM)

對結核桿菌有明顯殺菌作用。該藥對腦神經有損害,可引起眩暈、耳鳴、聽力減退、甚至耳聾、口唇麻木等副作用,故孕婦、兒童及老人應禁用或慎用。

3.利福平(RFP)

對結核桿菌有很強的殺滅作用。是繼異煙肼之後最為有效的抗結核藥。

4.乙氨丁醇(EMB)

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特別耐異煙肼、鏈黴素的結核桿菌仍有抑制作用,用藥期間應注意觀察患者的視力變化。

5.吡嗪醯胺(PZA)

對細胞內或靜止狀態下的結核桿菌具有特殊殺滅作用。

預防

避免接觸結核患者,若自身有其他部位的結核病,要合理用藥遏制結核桿菌的感染。本病只要經過適當治療,其預後良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