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癌

在口腔頜面腫瘤中,涎腺腫瘤發生的比例較高,為常見病,任何年齡都可發生涎腺腫瘤,良性腫瘤在較為年輕的病員中發生,而惡性腫瘤則多發生在較大年齡,男女發病無顯著差異,涎腺癌是由涎腺上皮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可來源於大涎腺、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也可來源於小涎腺(多見於齶腺),即任何有涎腺的部位都可發生,病理分類有:粘液表皮樣癌,乳突狀囊腺癌,腺泡細胞癌,腺樣囊性癌,腺癌,鱗癌和未分化癌等。

基本信息

診斷

1.涎腺區腫物,早期可類似良性腫物表現,晚期出現生長加速,腫物固定,疼痛,面癱,區域淋巴結腫大等。

2.涎腺造影示侵蝕性破壞影像(分支導管破壞,碘油外漏等),CT片可見腺體被邊界不清的腫塊破壞或擠壓移位,造影劑外溢。

治療措施

手術治療為主,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等可作為輔助治療,切勿以後二者作為主要治療措施。

一般性手術的預防性抗感染選用磺胺類藥物(如複方新諾明)或主要作用於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如紅酶素、青酶素等);手術範圍較大,同時植骨或同時作較複雜修復者則一般採用聯合用藥,較常用為:作用於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如青酶素)+作用於革蘭氏陰性菌的藥物(如慶大酶素)+作用於厭氧菌的藥物(如滅滴靈);手術前後感染嚴重或術創大,修複方式複雜者可根據臨床和藥敏試驗選擇有效的抗生素。 化學藥物治療可於術前或術後配合套用因其副作用較為嚴重,應在醫師指導下對血象等嚴密觀察下套用。

病因學

涎腺癌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認識,但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多數涎腺癌的發生與環境因素有關,一些外來因素象熱、慢性損傷、紫外線、X線及其它放射性物質都可成為致癌因素。另外,內在因素如神經精神因素、內分泌因素、機體的免疫狀態以及遺傳因素等都被發現與涎腺癌的發生有關。

臨床表現

1.涎腺區腫塊,早期可為低度惡性表現,即病情緩慢,腫塊範圍小,活動,頸淋巴結也不能觸及,很難與良性腫瘤相鑑別;晚期可分為高度惡性表現:即生長迅速,腫塊範圍大,不能移動,邊界不清,可有疼痛,發生於腮腺者可有面癱,所屬淋巴結可發現繼發腫塊。

2.涎腺造影表現為侵蝕性破壞,出現分支導管破壞,碘油外漏等惡性腫瘤表現,CT片可見腺體被邊界不清的腫塊破壞或擠壓移位,造影劑可滲入腫塊中。

輔助檢查

1.對於臨床表現較典型,腫瘤較局限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於臨床表現不典型,鑑別診斷較困難,腫物較大與周圍重要結構關係密切或疑有轉移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B”和“C”。

預防

涎腺癌的預防在於減少外來刺激因素,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涎腺區腫瘤一般不主張採用活體組織檢查,因其部位深在,活檢較難取到病變組織,且活檢時切開易導致擴散,易發生復發及轉移,而且涎腺區腫瘤不管其是良性或惡性皆選手術治療,所以一般除在術前檢查初步確定腫瘤性質外,可在手術時冰凍切片檢查確定腫物性質,再根據檢查結果確定手術範圍,手術後根據腫瘤的性質輔助放療或化療,但切勿以後二者作為主要治療,臨床上因此而喪失治療時機者並不少見。

治癒標準

1.治癒:治療後,原發瘤及轉移源已徹底切除或消失,創面已基本修復。

2.好轉:治療後,腫瘤縮小,症狀減輕。

3.未愈:治療後,腫瘤無縮小,症狀無改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